"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系列之四 包拯与欧阳修的冲撞

2012/3/29 11:20:01 点击数: 【字体:

  
    两年前重建的开封府,不再是开封行政长官办理公务的所在。自公元907年朱温于开封建府至民国初年被废,开封府屡建屡毁且几易其地,但都是管理开封的衙门。

  废是必然而不可抗拒的,不废倒显得没有道理与另类。但既然废了,你要重建就要说出个道理。

  理由一个就够:开封可以没有皇帝的宫殿,但不能没有包公的开封府。

  没有人敢和老包唱对台戏,道理不言自明——地球人都知道的。

  但毕竟是21世纪,得有个经济学论证与结果:包公有没有市场,老包能“卖”几个钱。

  嗨,讨论来讨论去,包公还真能卖个好价钱。

  于是,将近1亿元砸向包公湖的北岸,起来一组仿宋建筑。

  这组建筑面湖而居,风光美得没法说;讨个吉利,占地68亩。

  开头不赖,遭遇非典的那年还弄了几百万。眼下成了全国4A景区,还进入河南10佳旅游景区行列。

  真是有包公在,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何况,苍劲端肃的“开封府”匾额,是有宋一代开封府行政长官蔡襄的手笔,而在开封府打坐的,不仅有包拯,还有欧阳修、苏轼等名震天下的巨子。

    背醉翁之意入龙图

  包拯出任开封府行政长官,与翰林学士欧阳修的举荐是分不开的。

  1056年7月,欧阳修上书仁宗,推荐包拯、张环、王安石、吕公著四人,说“此四臣者,难得之士也”,宜委以重任。12月,仁宗把龙图阁直学士、知江宁府包拯调往京师,权知开封府。

  1057年3月,包拯赶到开封,正式履任。1年零3个月后,他荣任御史台最高长官——御史中丞,成为监察百官的首脑人物。而以翰林学士身份继任包拯的,恰是欧阳修。

  是时,富弼为相、欧阳修为翰林学士、包拯为御史中丞、胡瑗为侍讲兼管太学,被人称为“嘉祐四真”,即“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此四人德才兼备,所任之职恰如其分,可谓众望所归。

  1059年3月,包拯一连弹劾掉两位三司使(主管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长官,俗称“计相”),轰动朝廷。三司使张方平历任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直至三司使,是举足轻重的大臣。只是京师一个酒坊老板积欠官府大批小麦等,一时偿还不起,便廉价变卖家产抵债,而张方平趁机接手了他的房产。包拯认为,朝廷大臣竟然贱买自己辖下的富民邸舍,“无廉耻,不可处大位”。结果,张方平被贬陈州。

  接着,仁宗命宋祁为三司使。但再遭包拯弹劾。宋祁,以诗词名世,还和欧阳修共同撰修《新唐书》。在此次提名三司使前,知成都府。包拯弹劾他的理由有两条:一是在成都期间宴饮过度;二是哥哥宋庠是枢密使,掌管军权,弟弟任三司使,做财政大臣,不合适。

  宋祁改知郑州,后调任翰林学士承旨,不久去世——“成都士民哭于其祠者数千人,谓其安于奢侈者诬矣”。“诬”是谈不上的,老包也干不出这事儿。至于成都人对包公弹劾宋祁存有异词,亦可知之。
  但包拯弹劾掉张方平、宋祁后,仁宗下了一道出人意料的圣旨:任命包拯为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一时,“外议喧然”。

  包拯德高望重,为何出任三司使就会遭到非议?因为宋代士大夫讲究避嫌和士风淳淳,“蹊田夺牛”即牵牛践踏人家的田又把牛据为己有的事,是大忌。

  尽管是忌讳,尽管“外议喧然”,朝臣们私下里也认为不妥,但他们信得过包拯的品德,所以并无人上章弹劾。但一向推许包拯清名而才堪大用的欧阳修坐不住了,写下《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呈于仁宗。他指责“朝廷贪拯之才,而不为拯惜名节”,然后,批评包拯不避嫌疑:“逐其人而代其位……常人皆知可避,而拯岂独不思哉!”“如拯才能资望,虽别加进用,人岂为嫌?其不可为者,唯三司使耳!”

  欧阳修还透彻地分析道:“夫心者藏于中,而人所不见,迹者示于外,而天下所瞻。今拯欲自信其不见之心,而外掩天下之迹,是犹手探其物,口云不欲,虽欲自信,人难信之。”结论:“嫌疑之不可不避也。”

  欧阳修分析透彻,入情入理,与人为善,可谓高风亮节,不同凡响!包拯自己该怎么办呢?

  包拯在家歇了一段时间,仁宗不改成命,包拯履新去了。这更不同凡响了。

  在《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中,恃才傲物的欧阳修钦佩包拯的“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却怀疑包拯“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但宋人韩元吉对欧阳修此说不以为然:“某独叹其为监察御史时首言国家取士、用人未得其实,岁赂缯币非御戎之策,宜选将练兵,以为边备,此诚知天下大计,为万世虑者。”

  包拯传世的诗篇只有一首言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翰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其他的都是些奏章之类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包拯确实“素少学问”,但不能因为包拯诗词散文写得少,乃至历史知道的也没有欧阳修多,就说人家“素少学问”的——从包拯的怀疑国家取士、用人未得其实看,他的眼界比欧阳修更加宽广。

  欧阳修的历史文化修养太高了,却也曾坏过大事。他和文彦博等力劝仁宗,免掉一代名将狄青的枢密使,遣出京师。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道:“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这话太难听了!!!

  结果,狄青被以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护国军节度使的名义出判陈州。他问文彦博何故放逐他,文彦博答道:“无他,朝廷疑尔。”这位安定西北与南方边境的一代名将,不到50岁就死在陈州。

  欧阳修、文彦博、韩琦与范仲淹相比,真的不能成为政治家。在西北战场上,范仲淹得知狄青没有读过书,感到诧异,就建议他精读《左氏春秋》,并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顿首称是,并潜心攻读,终成智勇兼备的将领。

  狄青之立功,莫大于夺昆仑关;包拯之成名,莫要于知开封府。在演义中,仁宗得了两位神仙,一位是文曲星包拯,一位是武曲星狄青,因此仁宗一朝才成为有宋一代的太平盛世——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这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以及范仲淹、司马光、富弼、文彦博、吕夷简、吕公著、韩琦、邵雍……光耀在仁宗一朝。几千年,没有哪位皇帝治下如此云蒸霞蔚。

  演义这样解读历史是有道理的:文化与文明需要法律与武力保驾护航。“包严欧宽”背道驰包拯主管经济与财政工作后,即上奏仁宗《请罢天下科率》,进行“正中时弊”的极为大胆的政府购买制度改革——“拯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置场和市,民得无扰。”

  古代社会,政府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庞大消费者,但购买的数量很少甚至基本上不购买,所谓“市者,商贾之事也,古之帝王其物货取之任土所贡而有余,未有国家而市物者……”而发展到宋代,政府所需物资虽由三司制定采购计划并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采购网络体系,但“科率”物品价格很低,实际上是一种硬性廉价征购,因而被人民斥之为“科扰”,属于盘剥百姓的苛政之一。

  包拯罢“科率”实行“置场收买”,史称“和市”。政府采购只准按照公平价格进行,不得强买强卖,“上供品”归入商品经济的渠道,不仅断了“贪官猾吏,缘以为奸,乘衅谋求”的后路,减少了腐败的中间环节,也活跃了商品经济。此前,包公还曾作为特使考察过陕西盐政官员范祥改革盐法的情况。经明察暗访,包拯力请仁宗废除官府对食盐的专卖制度,实行“通商盐法”。此法能得到仁宗的批准,实赖包拯的深入调查——包拯甚至认为市场化能化解官府权力太大形成的腐败。他在经济方面卓有成效的改革,上接范仲淹新政,下启王安石变法,自有其积极意义,虽“响声”不大,却做得很踏实,这正符合老包实干而善于落实的性格。

  在为百姓计,还是为自己计上,包拯选择了前者:因为他在地方任职时就上疏朝廷,认为科率是“最为大害”。他之所以出任三司使,就是要除掉这个“大害”。包拯在三司使任上赢得更广大的百姓的爱戴。

  而欧阳修无愧于一代大儒,他知开封府“一切循理,不事风采”,不像包拯那样个性张扬,“包严欧宽”,却殊途同归,“京师亦治”。

  包拯以威名震动京城,欧阳修以宽简誉满朝野,他们皆为开封府行政长官的楷模。其后的行政长官以他们为榜样,在府门前立起两个小牌坊,一署“包严”,一署“欧宽”。清代开封知府刘书元于开封府东辕门外建“包欧二贤祠”,教育官员“严而思包严之道,宽而思欧宽之由”。

  百姓对欧阳修的认同也远远不如包拯。在今天的开封府,欧阳修地位显隆,端坐于大堂后的议事厅,议的则是“宽简治京师”。而左厅端坐的,是开封府的副行政长官苏轼;右厅端坐的,也是开封府的副行政长官,他叫司马光。

  不过,包拯在开封府东北角的清心阁内站着。据说,该塑像是目前有关包拯的最高铜像,清心阁也是开封府内的最高建筑。

  另外,开封府也没亏待包拯,他在开封府的最后面有个独家小院梅花堂。不过,也没让他休息一下,尽是处理案件的蜡像——包拯一脸忧国忧民,百姓个个苦大仇深。

  梅花堂的后面,是开封府的“后门”。据说,包拯在开封府倒坐“南衙”(开封府的俗称,因在大内南得名),开的是“后门”。而一个个苦大仇深的百姓,都是从“后门”而入的。“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开“后门”,是顺应百姓的心理的。

  另外,开封府还有道场天庆观、演武的校场、关人的监狱等,在明礼院前的一个石鳌上,导游***鼓动一个小伙子站上去,说什么这叫“独占鳌头”,明年高考准得第一名。而清心阁下,在抛什么绣球招亲,说新科进士榜下来了,达官贵人们从中选婿,而进士们当然是游客了。

  乱糟糟的,闹得开封府的官员们简直不能处理公务。

  嗨,一不留神还很想把这儿当包拯的开封府。但这哪是呀,分明是一个旅游企业嘛!

  “包拯在历史上不曾倒坐南衙的,这不,旅游需要,我们就得搞!”开封府副总经理刘天增说,“搞开封府,我们当然要找卖点的,不可能照着历史来,传说也要上。”

  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国内治理得都还不赖,也没有什么大的农民起义,人们生活是相对幸福的。

  可宋代为什么那么快就灭亡了呢?答案是:太崇文抑武了。

  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皆亡于外族而不是它的臣民,且它的臣民为保住大宋王朝献出了很多头颅,产生了李纲、宗泽、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

  其中,李纲、宗泽曾任开封府行政长官。而宗泽发掘出岳飞、杨再兴等名将,这就是开封府的绝唱了。
       
    在开封府领导花名册上,记者目睹过他们的英名。(未完待续)(原标题:“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系列之四 包拯与欧阳修的冲撞)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互联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