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伟人的最后27天记“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
2012/3/29 15:21:49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历史用它不朽的笔在中华民族的每一寸土地上镌刻下一篇篇可歌可泣的诗章,在这些诗章里,有民族的骄傲和光荣,也有民族的怨愤和耻辱。位于黄河中游的七朝古都开封,就留下了我们民族现代史上令人悲愤的一页———一代伟人刘少奇在这里度过了屈辱的最后27天。
2005年3月28日上午10点,记者一行三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前展厅厅门正上方,邓小平题写的“缅怀刘少奇”匾额在向人们追述着岁月的痕迹…… “石榴花开满天红,儿是青年去当兵,依呀海、呀荷海,儿是青年去当兵,当兵要当新四军,跟着胡服去东征,依呀海,去呀荷海,跟着胡服去东征。”前展厅里的一首民谣中“胡服”二字吸引住了我们的目光。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管理处的张雪治馆长的解释消除了我的疑问:“1939年1月28日,刘少奇抵达中原局驻地———确山县竹沟镇,开始了全面指导华中地区的抗日工作。这是竹沟流传的一首民谣,1939年10月9日,刘少奇根据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率中原局机关及干部大队、教导队学员300余人,离开竹沟东征后,竹沟老百姓传唱的一首民谣,其中‘胡服’指的就是刘少奇。”张馆长还告诉我们,刘少奇的化名很多,1913年,刘少奇考入县城第一高等小学,在校期间,他参加反对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爱国运动,并把名字“渭璜”改为“卫黄”,意为保卫炎黄,保卫祖国。
穿过前展厅,来到后院。这是一座四面三层高楼对峙耸立的天井院,刘少奇逝世房间中屋正面厅堂墙壁从上到下是一面巨大的红旗,红旗上方是刘少奇慈祥微笑的巨幅标准像,下方嵌有一重0.75吨的汉白玉雕成的71朵菊花浮雕。张馆长说:“菊花象征着刘少奇的高风亮节,菊花也是开封的市花,而71朵菊花又代表刘少奇逝世时71岁,这正为了表达开封人民对刘少奇同志的无限怀念和景仰之情。这个浮雕连同天井院里刘少奇铜像都是人民群众自愿捐建的。”
厅堂左侧一扇小门进去,就是当年的“监护”病房,这里就是刘少奇同志身陷囹圄之地。“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制造伪证,罗织罪名,残酷迫害刘少奇。1969年10月17日,重病中的刘少奇同志被秘密送到开封“监护”,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27天。屋内摆设依旧,一张普通的床孤零零地停放在那里,里面仍按原样摆放着床、被褥、氧气瓶、药橱、药品、输液管架、大小便器等。病床上的两个海绵枕头是当年从北京中南海带到开封的原物,这是访问柬埔寨时西哈努克亲王赠送给刘少奇的。病榻上方的镜框里是刘少奇逝世后的照片———蒙着白被单的遗体,再现了刘少奇同志最后的情景。
1969年11月12日6时45分,刘少奇主席在这个小屋里含冤告别人世,他的身边没有、也不许有一个亲人,身后仅留下两张照片,一张是蒙着白被单的遗体照,一张是遗体躺在门外走廊一块门板上的照片。
刘少奇逝世后,他的遗体被抬上担架先停放在一楼外走廊里拍照,后又移至铁门钢筋栏栅构成的狭窄金库门道,35个小时后,刘少奇同志的遗体秘密送往火化场火化。为了掩盖残酷迫害刘少奇的真相,“四人帮”竟然编造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谎言,秘密通知开封市火葬场,要火化一个患有“烈性传染病”的死者,为避免病菌扩散,火化时间定为午夜。刘少奇的遗体就这样被秘密火化了。开封火葬场留下的刘少奇骨灰存放证上写着:骨灰编号:123,死亡人姓名:刘卫黄,申请寄存人姓名:刘原。
灿烂的阳光照耀不出我们灿烂的心情。置身在我们共和国主席在监禁中度过最后27天的这间小屋,联想我们敬爱的刘少奇在生命最后关头的悲惨处境,记者的心在颤抖,一种难以名状的痛楚涌上心头。
“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骨灰撒在海里,向恩格斯学习,恩格斯是与旧传统决裂最彻底的。”1956年4月27日,在中央倡议实行火葬书上签字后刘少奇告诉王光美,1967年4月9日,在对刘少奇的政治迫害进一步升级之时,他再次向王光美及子女们重申这一遗嘱。
1980年5月19日,刘少奇的骨灰终于按他生前的愿望,在压抑的无声痛哭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舰护送下,被人们一把一把撒向了万顷碧波。刘少奇,终于可以安息了!
历史是人民写的,人民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刘少奇,刘少奇永远和波涛万顷的大海同在,刘少奇永远活在他所热爱的中国人民心中!(原标题:一代伟人的最后27天记“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