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洛阳老城东南隅,有座文峰塔。
这座塔始建于宋代,是古时的“状元塔”。塔里供奉着文昌帝君和奎星,保佑洛阳广出才子,多产状元。
“洛阳有座文峰塔,离天只有一丈八。”
——民谚里说的这座文峰塔,隐逸于老城东和巷东头。高度虽不至“手可摘星云”,但塔身如剑,高耸入云,却是方圆数里打眼就能瞧见的景物。
洛阳文峰塔身陷民宅“包围圈”
几个外地朋友,国庆节来洛阳游玩。一行人看了龙门石窟,转了白马寺,拜了关林,最后到老城吃水席,无意中瞥见了这座塔。
是时,夕阳西下,东和巷笼在薄薄的暮色之中,炊烟袅袅,鸡犬相闻。这塔,一副破破烂烂的古旧模样,安静地矗立着,在密密麻麻的民宅的包围之下,颇有些鹤立鸡群之感。
朋友们问我:这是什么塔?这么高!这么旧!
我曾数次观摩此塔,对它早有研究,这会儿却存心要绕个弯子,便说:这塔可有些名堂!它是这块地盘上的“明星”,就连修自行车的都能讲出一堆典故。
见塔旁果真有个自行车摊,一个朋友便走上前去问修车师傅,这塔是何来历?
修车师傅一边忙活手中的活,一边断断续续地讲了一番话:这叫文峰塔,上面供奉着“文曲星”,是保佑咱洛阳多出状元的……听说这塔是北宋时候建的——那时侯包青天还活着,可真有些年头了……
朋友们咂舌不已,他们想不到,这样古老而有意义的一座塔,竟会穷居陋巷,而无栅栏、围墙防护。“要是在我们那儿,怕是早被当成宝贝藏起来了!”最后大家得出一致结论:洛阳遍地是宝!保护不过来了!
“唉,我们很眼红,哪怕把这塔送给我们也好。”朋友感叹着。他们所在的城市鲜少古迹,莫怪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文峰塔祭祀“文曲星”和“魁星”,保佑当地文运昌隆
其实,在中国,文峰塔并不少见。每一个稍大一点的城市,几乎都会有一座文峰塔,仅说我省有名的,就有安阳文峰塔、许昌文峰塔等。惜乎能历经百代、留存至今的文峰塔,仍只在少数。
文峰塔的得名,与塔中供奉的神灵有关。一般来说,文峰塔祭祀的都是文昌帝君和奎星。文昌帝君,就是老百姓口头的“文曲星”——主宰人世功名利禄的天官。传说状元乃是“文曲星”下凡,“天上文曲星,地上状元郎”,说的就是这回事。
奎星亦称“魁星”,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后被称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主文运,有“魁星点状元”之说。“魁”是“第一”的意思,从字形上看,“魁”字由“鬼”与“斗”合成,所以魁星的形象并不雅,大多是一个似鬼的神灵,站立于一条大鳌鱼的头上,这可能就是成语“独占鳌头”的来历。也有的魁星是另一种形象: 蓝面赤发,翘足踢斗,模样也不怎么和善。
文峰塔祭祀的既是“文曲星”与“魁星”,其效用自然是为保佑当地文化昌盛,多出状元。古时人们对状元郎的热爱,要比现在狂热得多。人们相信建座高塔,将“文曲星”和“魁星”的神位请进来,也便把天下的才气聚了过来,从此便可以文运高照,人才辈出。于是,文峰塔在各地一座座地建了起来。
传说洛阳文峰塔因平衡地势、补全风水而建
洛阳文峰塔与别处无异,塔内供奉的也是文昌帝君和奎星。
关于这座塔,有一个传说:
相传北宋年间,西京洛阳留守衙门里来了位鹤发长须的老人。此人相貌清俊,举止脱俗,走到留守官面前,说:“山人过此,见隋唐故都北据邙山,南对伊阙,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确是帝皇之宅、王者之里,前人选都不谬也!而今城池(北宋时洛阳城池主要在老城一带)较前虽小,然山平河清,王气浓郁,仍是天造地设的福地!”
那留守官撇撇嘴角,心想:这还用你说?
“不过,”老人看了眼留守官,又说,“眼下的城池也有不妥之处:地势西北高隆,东南低凹,城中勃勃生气易沉积东南,顺河宣泄;再者,地势失去平衡,轻重不稳,亦难保地面长久平安……”
留守官这下慌了,怪不得当朝洛阳总不及隋唐时期名流贤士多,原来是城池繁华处缩小在洛河北岸,失了平衡,跑了文气。哎呀呀,失了王气,皇上怪罪;丢了城池,富贵难保!这可如何是好?于是急忙探问:“可有方法补救?”
老人捋捋银须,朗朗一笑:“不难!山人正为此而来。”于是详加指导,要在城池东南角最低处建一高塔,塔顶与城内最高的西北角成一平线。如此,高低相抵,构成平局,宣泄的生气便可被堵聚留持,倾斜的地面不会再失重倾覆。
留守官一琢磨:这主意不错!建座高塔,不仅可以补全风水,祈佑人才,即便从实际效用上讲,真要有匪盗之类兵临城下,这城内没个制高处也不成呀!
工匠们一番忙碌,在城池东南角的护城河旁建起了这座文峰塔,塔顶恰好和西北隅的地势相平。塔内第一层,供起了文昌帝君,两旁再塑上他的侍从“天聋”、“地哑”(民间传说,用聋、哑于侧,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机弗泄也);第二层,塑上“魁星”。
我曾质疑这传说的真实性,就此专门访问了洛阳民俗专家董高生。董先生说,文峰塔的确处在老城东南隅的最低处。它的塔尖,与洛阳东车站的地平线正好持平。而东车站所处的位置,恰在北宋洛阳城池的西北角。由此可以想见,这传说并非一味妄言。
也有另一种版本,说是当年洛阳东北方向有一水潭,潭中有条黑龙,惯于兴风作浪。为使黑龙安伏,便在潭旁建起了文峰塔。黑龙被文峰塔镇压,动弹不得,平日里倒也安生。但每逢大旱之年,潭水干涸,黑龙口鼻生烟,便会发生文峰塔顶葫芦尖冒烟的怪事。此时旱灾肆虐,饿殍遍野,塔内供奉的文昌帝君,就要出面干涉,要求百官斋戒,以感召天帝降雨。若百姓难耐饥寒,起来革命,文昌帝君和“魁星”就要启奏天帝,重新派紫微星到北斗(紫微星是传说中的真命天子),降福人间。这就是传说中“紫微星只在斗口坐”的由来。
所谓的君权神授,不过是为充满了血雨腥风的改朝换代,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却也由此可见文峰塔的重要:它不只庇佑一方多出状元,还关乎风水、地势及天下和平问题,实在是怠慢不得。
洛阳文峰塔始建于宋代,后历经重修,今塔系清初重建
中国第一座文峰塔建于何时,说不清楚。翻翻史书,五代时已有相关记载。洛阳文峰塔的“诞辰”却很明确,史载此塔建于北宋年间,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
为了保护古塔,塔门已封,我们只能从外面看看这座塔的模样。
文峰塔的样式来源于佛塔。古塔这一建筑形式源于印度,是佛教文化兴盛的产物。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灭度后百年,阿育王以佛舍利起八万四千座塔以示尊崇,佛寺建塔之风遂开。在其后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佛塔的建筑形式引发了古人的丰富想象力,一座座与佛教文化毫不相关的古塔也拔地而起,文峰塔就是其中之一。
古塔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大体可分为木、砖石、金属、琉璃等几种,其基本构造大体相同,一般有地宫、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佛教舍利塔一般都建有地宫,以便埋藏舍利和供奉物品。塔基是塔的基础。塔身是塔的主体部分,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其层数多为单数,塔的种类便是依照塔身的形制来区别划分的。塔刹是塔身顶部的相轮等饰物。
洛阳文峰塔与佛教无关,自然没有地宫 ,它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乃密檐式砖石塔,四方形,高约30米。造型简朴,文雅秀丽。
塔座用方形青石砌成,每边长6.8米,高3.3米。塔基和塔身之间嵌有铸铁,据说是将烧红的铁浆灌进砖缝冷却而成,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固若金汤”了,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整座塔的牢固性。塔身九层,通体用青砖砌成,从第一层至第九层逐层递缩,最高层每边长3米。一至八层向北各开一拱门,以聚敛城中南来之气,接受香火;拱门上皆有题额。第九层则四面皆开一拱门,以喻高瞻远瞩之意。 塔刹已被毁。
这座塔,总结了唐宋以来各种砖塔结构形式的优点,塔身外壁用砖砌筑,塔的中央又砌筑一个砖塔心。塔内每层之间建有木质楼板、楼梯,可盘旋而上,后楼板、木梯毁于战火。塔内原本有大量存书,也在战火中遗失殆尽。
洛阳文峰塔走下神坛,融入民间,却仍寄托人们无限祝福
文峰塔,本是清高孤立的。
董高生先生说,以前,文峰塔的周围并无民居。解放战争时,此塔附近是个战场,战火纷飞,惊险异常,但因交战双方并未使用重型武器,文峰塔所幸避过一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板箱厂迁至洛阳,在洛阳老城文峰塔下建起居民区,文峰塔从此与炊烟做伴,与婴啼为邻。
岁月如梭,世事浮沉,文峰塔前原有的石碑被损毁了,新的石碑又立起来了,这座寄托着人们美好祈望的文峰塔,逐渐走下神坛,融入民间。
塔下的修车师傅很健谈:住在文峰塔附近,也是福气哩!孩子们将来都能考上大学,当上‘状元’,哈哈!
脑海里闪过一番景象:穿长袍、插发簪的古人,牵着孩子路过文峰塔,谆谆善诱:“用功读书,将来考个状元!”;着西装、抽香烟的现代人,牵着孩子路过文峰塔,一样诲人不倦:“好好学习,将来考清华、上北大!”
这塔,古代,是一个地方教育兴旺的一个符号;今时,是守望洛阳兴盛繁荣的一个灯塔。
离开文峰塔时,一位老人告诉我,过去站在塔顶,往东能看见潞泽会馆,往西能看见山陕会馆,往北能看见“洛八办”,往南能看见洛河。这塔,是老城的制高点,左右着东南西北的“文气”呢。
但我却悲哀的发现,文峰塔的南面正在盖一座大楼,如果这座楼的高度超过了文峰塔……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