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舜生平事迹考述(4)
2014/6/23 17:05:43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四、姚重华继位后称帝舜
1、帝尧禅让于舜之说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孟子•万章章句上》云:“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今陕西潼关以东的黄河段)之南(今山东鄄城县西北一带),天下诸侯朝觐者,不至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至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司马迁据此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尧立七十年得舜。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不乐之义);授丹朱,则天下病而朱丹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按此载,帝尧应是118岁才病逝。《集解》刘熙曰:“天子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这都是说,舜的帝位是尧“禅让”的,舜之德高,当之无愧也。田继周《先秦民族史》认为文献所载,“这就是我国广泛和期流传的‘禅让’说的一个‘实例’。”[10]徐中舒《先帮史论稿》云,“在《论语》里关于尧舜的事很简略,《左传》也是一样,这是比较原始的传说,就是当时有一个禅让或推选的共同基础。在私有制和传子局面产生以前,禅让和推选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可以在少数民族史中得到例证” [11]我们认为,在贫富分化,阶级、特权已产生的帝尧时间,禅让是不太可能的。即都认为舜是和平登上帝位的。
2、舜以暴力夺取帝位之说
虞舜从摄政到登上帝位的另一说是尧被逼让位的。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1册)认为,舜和尧争夺帝位的斗争从舜任副首领以前就开始了,之后日渐激烈。“这种变化也反映到部落联盟议事会的内部来。在表面和谐一致的议事会内部,争夺首领地位的斗争开始了。例如尧在位的时候,多听信四岳的意见,甚至让共工和驩兜部落参加会议,而舜所信用的,除伯夷是个管祭的空头职务外,其余大部分都是(东)夷人氏族部落首领。特别是‘八元’和‘八恺’,‘尧不能举’,舜则举而委以重任。在所谓四‘凶族’中,除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外,浑沌即驩兜,梼杌为鳏,缙云氏的才子饕餮为传说中炎帝的后裔,他们全被舜加以罪名赶跑了”,“结果”是“尧向舜屈服了。”[12]这就是说,帝尧让舜摄政而行施天下大权是被逼无奈的,尧非禅让,而是舜以宫廷政变夺取帝位的。
《孟子•万章上》于是又记载:“而(舜)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韩非子•外储》云:“舜逼尧”。《古本竹书纪年》,亦载:“舜囚尧于平原(尧都,在今山西临汾市),取之帝位。”又云:“舜囚尧,复偃塞(阻止之义)丹朱,便不与父相见也。”《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故尧城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十五里(今山东鄄城县东北的故尧城)。《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故城,在县西北十五里。《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案:“濮州北临漯,大川也。在尧都之南,故曰南河,《禹贡》‘至于南河’是也。其偃朱城所居,即“舜让避丹朱于南河之南”处也。濮州是尧未继位前的迁居地,农耕和烧制陶器之地,继位后在此筑离官、修城池,巡守时常住于此。舜“摄政”后,丹朱等又争权,尧倾向于其子,才发生囚闭尧而夺取的暴力事件。不言而喻,舜从此掌权,迁都于蒲坂(今山西永济市),以摆脱旧势力的束缚。
帝尧传位于舜所存在的两种相反说法,究竟哪一种正确或更接近史实呢?王玉哲《中华远古史》说:“我们认为两种说法同时并存的事实,正是由‘传贤’制转为‘传子’制过渡阶段的真实反映。两种对立的传说,可能都有几分事实根据”。“民主选举的旧传统‘禅让’制虽然仍在执行,但是,这些酋长都已经视其职位为私有,都想给自己的儿子”,因而不可避免的发生斗争。从炎帝榆罔在存亡关头令轩辕摄政,形式稳定后欲收回帝权看,帝尧在继位人发生危机时接四岳意见,选取了舜,摄政后,尧也欲收回帝权。二者有些相似。摄政的本质是为保自己的天下,禅让则是要把自己的天下交于异性人,斗争就不可避免。姜姓炎帝与姬姓黄帝发生了流血争第战争,姬姓帝尧与虞姓舜发生了“政变式”的帝位之争。可见禅让是发生在异性交替间的事情,礼仪与斗争交织。
3、帝舜加强管理
帝舜同黄帝、颛顼、帝喾、帝尧一样,登上华夏部落联盟最高军事民主首长高位后,第一件大事就是调整、充实联盟机构,加强管理。《尚书译注•尧典》云:“当舜摄理政务二十八年的时候,帝尧便死去了。百官和人民好像死去父母一样的悲痛,在三年中,全国上下不奏音乐。守丧三年以后的正月初一,舜到了文祖庙,和四方诸侯之长共商国家大事,开明堂的四门,明察四方政务,倾听四方意见。舜对十二州的君长叹息着说:‘只有衣食才是人民的根本啊!因而重要的是在于颁布立法。安抚远方的臣民,爱护近处的臣民,并顺从他们的意思去处理政务。德行厚,才能取信于人,才能使政务达到至善的地步;拒绝任用那些花言巧语的人,边远地区的民族,才能都对你表示臣服。”[14]接着,帝舜就开始调整或任命部落联盟机构的管理人员。
4、帝舜治天下取得成功。
帝舜对炎帝、黄帝、太昊、少昊等后裔部落一视同仁,贤者均予以重用,使部落联盟更加巩固,来自不同地区的诸侯百姓更加团结,联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帝尧时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禹受命后,治理洪水的成功,保障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史记•五帝本纪》云:分管联盟机构各种事物的“二十二人咸成阙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榖时茂;契主司徒,百姓和亲;龙王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今越南北部一带,发为户之误)、西戎、析枝、渠瘦、氐、羌(今甘肃与青海一带)、北山戎、发、息慎(今内蒙古南境),东长、岛夷(今南韩与朝鲜,日本),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在四海之内安定祥和的景象下,帝舜又提倡和创制乐舞,丰富人民娱乐生活,使社会更加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音乐与政治相通,起着移风易俗的作用。风俗的形成是音乐潜移默化的结果,是衡量政治、帝王清明的一个标准,故从黄帝至舜,都特别重视以音乐宣扬其教化。
5、帝舜南巡而逝。
《史记•五帝本纪》(集结)引皇甫谧曰:“舜所都,或言蒲坂,或言平阳,或言潘。潘,今上谷也。”《正义》引括地志云:“平阳,今晋州城(今山西临汾市)是也。潘,为妫州城(今年河北逐鹿县境内,舜都)是也。蒲阪,今蒲州南二里河东县界蒲阪故城(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是也。”又云:“涿鹿山在妫州东南五十里,山侧有涿鹿城,即黄帝、尧、舜之都也。”潘是舜为帝时的居住城,平阳是舜即位之城,蒲阪是舜迁居的都城。帝舜在蒲阪官主持联盟机构事务长达37年,为华夏联盟集团做出了巨大贡献。
(1) 年迈的帝舜南巡而病逝
帝舜高寿,年约107岁时还到南方巡视。其原因一说是征伐逃往南方的三苗,二说是为禹所逼,三说是巡查民情,安抚南方各族百姓,应以后说为是。舜在大臣陪同与武士护卫下渡过黄河后,经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宛(今河南省南阳)、汉江(今湖北省北部)、夷陵(今湖北武汉)、至巴陵(今湖南岳阳),一路体察民情和采风。《礼祀•乐记》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淮南子•傣族训》载:“舜为天子,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尸子》载:“帝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春秋繁露》云:“舜时,民乐其昭尧业也,故韶,韶者,昭也。”章太炎《古经札记•舜歌南风解》云:“舜南巡苍梧(今湖南宁远九疑山),地本属楚,其歌风,盖即在南巡时,阙后楚之《九歌》九章,当即南风遗音,故有《洲军》,《湘夫人》等篇,既用舜律,而又咏舜事也。且夷乐亦惟南音最合。”之后,舜一行继续南行,到达零陵(今湖南宁远),又巡视余姚(今浙江余姚县)。《括地志》云:“越州余姚县有历山舜井。”《太平寰宇记》卷九八《明州》云“古舜后,为余姚之墟。”这皆为舜后裔所修的纪念性遗迹。帝舜在巡狩余姚后,又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祭祀诸侯,体察民情。《述异记》云:“会稽山有虞舜巡狩台,台下有望陵祠,帝舜南巡,葬于九疑,民思之,立祠曰望陵祠。”帝舜北返至零陵而病逝。
(2)帝舜葬地等问题简述
关于帝舜的葬地,一般认为是在零陵(今湖南宁远县)九疑山。我们也同意此说。《尚书•尧典》云:“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以此载,帝舜长寿达110岁。《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此说中,帝舜的寿命也是110岁。还有许多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且从夏代以来就不断祭祀舜陵(亦称永陵),古今学者也多认为帝舜葬于九疑山。改革开放后,永州市、宁远县人民政府及社会团体出资,将舜帝祠庙,陵等修葺一新,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景区。
舜的葬地还有三说,《孟子•离娄下》云:舜“卒于鸣条”。《吕氏春秋》云:舜葬于纪城九疑山下。孟子所说的“鸣条”,一说在安邑鸣条陌。安邑,有古邑名之称,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又有县名之称,秦朝置,与邑的地望相同。北魏时分为北安邑(今夏县西北)、南安邑(今运城东北)。隋朝改南安邑为县,扣继为虞州、安邑郡治所。“安邑鸣条陌”的具体地望,是在今夏县西北,属于运城市;一是说在陈留(河南开封市东)平邱鸣条亭;郭沫若先生认为鸣条在今河南封丘东。吕不韦说的“纪城九疑山”,在今江苏连云港市南海州镇。宋代罗萍、明代顾炎武,清代王夫之等学者,认为鸣条、纪市皆在安邑。田继周先生《先秦民族史》说:“鸣条不会在山西夏县地区,在河南东北地区可能比较接近事实” [15]。按其言下之意,当是同意郭老的河南封丘东之说。还有一说是帝舜葬于今山西霍州市的霍山。《山海经•大荒南经》云:“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岳山”,即霍山。在四省八个舜陵地点中,以湖南宁远的遗迹和庙最早,流传最广。
面对舜帝陵的不同传说和地点,应当如何认识和对待呢?我们认为:帝舜同其他古帝一样,流传的故事和遗迹相当多,有的是其真迹,有的是其后裔修的纪念性建筑遗迹,或以其名称谓的地名、山名、水名等。从今日欣欣向荣的旅游历史文化事业而论,全国各地人民纷纷纪念“三皇”、“五帝”都是应该的,也是值得庆贺的。就舜陵而言,湖南宁远县可以修陵及祠庙,山西运城市、夏县或霍州市亦可以修建,河南封丘、开封,江苏连云港市等地也可以修建。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兴旺的具体反映,也是中华儿女不忘先祖优良传统的大发扬之标志,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在对待传说人物上,要把历史研究的学术观点同旅游文化(含商业炒作历史文化)区别开来,不要混为一谈,争论不休,或互相指斥,争名人、争古帝、争遗迹,而是应互相理解和宽容,以保障我国发展旅游事业,振兴中华经济形式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和巩固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因此,我们对运城市政府和社会各界投资修建舜陵,是热情支持的,并为之讴歌。
综上所述,帝舜是源于东夷而与华夏结合较早的氏族部落首领,以吃苦耐劳、仁孝得到部落联盟议事会成员信任,又以久经考验而任华夏部落联盟最高军事民主首长(帝)。他遵循和发扬帝尧之德,团结各族人民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改革部落联盟机构,划分天下的九州十二牧,任命了上下管理人员,为禹建立夏朝拉开了序幕,为中国社会文明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人们将他和帝尧共同崇奉为夏朝建立的先驱和古帝,常联称为“尧舜”。毛泽东主席也将他们誉称为中国人民美德的象征和榜样,“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著名诗句,就是对这两位“明德”圣帝的真实写照。
注释:
[1]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北京。
[2][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工作五十年》,载《新中国考古工作五十年》(1949-1999),文物出版社。1999年9月,北京。
[8][11]徐中舒:《先察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年8月。
[4][7]何光岳:《东夷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
[5][12]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7月,北京。
[6][14]王世舜;《王世舜译注》(修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成都。
[8]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上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
[10][15]田继周:《先秦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1月,成都。
[13]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原标题:帝舜生平事迹考述)作者:杨东晨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华夏经纬网(201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