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一: 结构纯度很高的清朝官式建筑
嘉应观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皇帝为纪念在武陟筑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敕建的一处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清宫建筑,现占地140亩,中轴线南北依次有山门、御碑亭、前楼、更衣殿、龙王殿、风神殿、雨神殿,东西跨院为河台、道台衙署。御碑亭酷似清代后天冠,内立雍正皇帝亲自撰文书丹的大铜碑,高4.3米,铁胎铜面,碑周雕龙,底座为蛟,工艺精湛,全国罕见,为国之瑰宝。中大殿,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殿内藻井彩绘六十五幅龙凤图,为纯满风格,堪称一绝。
正门
殿内正中立“钦赐润毓”金牌,经考证“润毓”是雍正皇帝赐于在武陟堵口的都御史牛钮的封号,牛钮是雍正的皇叔,曾是嘉应观 。嘉应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也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筑群,文化内涵丰富,是黄河文化的代表之一。
前殿
嘉应观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据《武陟县志》记载:“嘉应观在二铺营村东,雍正初年,以黄河安澜,奉赦建,规模壮丽,有铜牌刻”康熙末年,黄河四次在武陟境内决口。雍正元年,又决马营口,洪水逼京, 淹天津,成清王朝心腹之患。为治黄安民,雍正皇帝派河道总督率兵堵口、修坝,亲临河防搬石。为祭祀龙王,封赏治河功臣,口堵坝成时,雍正皇帝特下诏,赦建嘉应观。命河臣齐苏勒,仿故宫,派御匠调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5省民工,大兴土木,历时四载,建成了这庄规模宏大,纯满族风格的官式建筑群嘉应观为仿赦宫赦建的官、庙、衙三体合一的清代建筑群,占地140亩,分南北两大院。北院为祭祀河神,巡河行宫建筑群。
大殿
中轴线南北依次有山门、御碑亭、严殿、中大殿、恭仪亭、舜王阁。两侧对称有掖门、御马亭、钟、鼓楼,更衣殿、龙王殿、风雨神殿。东西跨院为河台、道台衙署。南院原有戏楼、牌坊。观西原有陈公祠。御碑亭酷似清代皇冠。内立雍正皇帝亲自撰文书丹的大铜碑,高4.3米,铁胎铜面,碑周雕龙,底座为蛟,工艺精湛,全国罕见,为国之瑰宝。大王殿为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殿内藻井彩绘六十五副龙凤图,为纯满族风格,堪称一绝。
严谨的宫殿设计
看点二: 雕梁花柱精美绝伦
嘉应观的建筑艺术,集古代官式建筑艺术之大成,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为黄河第一庙。观内供奉的河神均为彪炳史志的历代治河功臣,蕴涵了中华五千年治河经验,是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博物馆。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谢辰生1999年12月在考查时给予很高的评价,分别题词:“治河丰碑,文物瑰宝”、“治河先贤,功在千秋”。嘉应观在1963年4月,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彩绘
2001年6月,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应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也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筑群,文化内涵丰富,是黄河文化的代表之一。2001年06月25日,嘉应观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龙碑---铁胆铜碑,下为许愿井
看点三 : 解密嘉应观----首任道长原来是雍正皇叔
清朝的建筑技术在唐宋元明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并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潮。清朝的“建设部”(工部)颁布了营造官书《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制定了系列技术规范。河南的工匠大多不严格按《则例》的规范,而是因袭传统手法,根据自身经验去干。因此河南的绝大多数清代建筑都具有鲜明的河南地方特点,如少林寺、风穴寺、白马寺内的清代木结构建筑,以及开封山陕甘会馆、洛阳潞泽会馆、周口关帝庙等雕刻精美的群体建筑,都是如此。
侧殿
民间传说的皇叔的故事也查到了端倪。虽然官方编撰的史书刻意回避,可还是让王小片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当初在武陟治河的钦差名叫牛钮,这个人的官职是左都副御史,官很大,可清史中竟没有他的传记。比他官大的官小的都有,就这人没有。《豫河志》中有个《牛钮小传》,但很简略,没写他的出身,也没写他的下落,只说他受命治河。但在其他治河大臣的传记中,牛钮多次被提到,说他在武陟治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个牛钮身世不清,十分古怪,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原标题:武陟嘉应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