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范仲淹墓园的历史之谜(二) 一段碑文 两样情仇

2014/5/22 10:31:58 点击数: 【字体:


    范仲淹的墓园分前后两域,山门位于前域南部,山门前面是一尊高大的范仲淹全身石像,石像通体白色,在视野开阔的山坡上异常醒目,据说是伊川县的范氏后裔范振国捐资建造的,刚刚落成不久。过山门北行20余步有座石坊,高五六米,宽三四米,坐北朝南,四柱三门式建筑,中柱之顶蹲着个怪模怪样的石雕兽,据说叫“望天吼”,它这样威风凛凛,仰天长啸着已不知多少年了。中间两坊柱上刻有一副对联:“嵩少青山高道德,涧瀍碧水洁频蘩”。

    石坊北面依次是范仲淹母亲、范仲淹、其长子范纯佑的墓冢。我绕着文正公的墓冢走了一圈,四周杂草丛生,即便在这万物生机盎然的初夏时节也让人感到阵阵寒意。

    石坊西面的范氏祠堂倒是焕然一新的形象,同行的当地同志告诉我,1994年,守墓人的一次疏忽酿成大火,整个飨堂皆成灰烬,结果清朝康熙、乾隆、光绪3位皇帝亲笔题写的匾额化为乌有,如今我们看到的祠堂是香港范氏后裔范止安捐资30多万元兴建的,去年刚刚落成。祠堂门前分列的石翁仲、石羊、石马、石狮子都是原物,神态各异,造型逼真,这些残缺斑驳的石头似乎在述说着墓园千年的沧桑。

    墓园的七八通石碑是保存较为完整的艺术珍品,其中尤以“神道碑”最为珍贵。“神道碑”位于范仲淹墓冢前面20米处的祠堂西侧,全称“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碑文记载了范仲淹一生的事迹。我刚走近前,立刻感觉一股逼人的气势扑面而来,碑高4米有余,宽近1.5米,比我们平常看到的石碑高大许多。碑额正中是宋仁宗皇帝亲撰的“褒贤之碑”四个字,据史书记载,当年宋仁宗听说范仲淹病逝的消息后,非常难过,命令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并追封范仲淹为兵部尚书,为“神道碑”题额。

    “神道碑”的碑文由欧阳修撰写,据后人评价,文章“叙事精简,词语精练,过渡自然,详略得当。描写之生动、评论之中肯、说明之详尽、抒情之热烈,莫不浑然天成”。碑文刻字为隶书,纤细中透着浑厚,飘逸中兼容凝重,文精字美,相得益彰。我尽可能靠近这块穿越千年时光的巍峨石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历史深处,去寻访大宋王朝的神秘往事,可除了分辨出几个并不连贯的汉字符号外,一无所获,碑文斑驳销蚀,许多已经模糊不清了。但和守墓人范钦忠老人的一次不经意的闲谈,却让我发现了这通“神道碑”隐藏的秘密,从中也引出了范仲淹墓园的第二个历史之谜。

    范钦忠老人是范仲淹的第28世孙,如今是范仲淹墓园的专职守墓人,他的牙快掉完了,说起话来跑风得厉害,但并不影响表达。老人说,几年前,一个外地人来范园参观,趴在“神道碑”前一看就是半天,范钦忠觉得奇怪,就和他聊起来,原来他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历史教授,是专门来看这块石碑的。大学教授告诉他,这“神道碑”上的碑文和历史书上记载的不一样,比书上少了20多个字。范钦忠是范氏嫡孙,从小也听过不少关于他老祖宗和这墓地的故事,但这事儿还是第一次听说,于是就千方百计要问出个究竟。那个大学教授告诉他,欧阳修写的这篇墓志铭早在范仲淹去世两年前就写好了,漏掉的那20多个字写的是范仲淹和当时的宰相吕夷简闹矛盾的事儿。范钦忠就问,那吕夷简到底是个啥样的人啊?教授说:你看过电视上演的《宰相刘罗锅》吧,吕夷简就和那里面的和珅差不多。那咋会漏掉了20多个字哩?教授又告诉他,范仲淹死后,欧阳修把这篇墓志铭交给了范仲淹的二儿子范纯仁,当时朝廷正要提拔范纯仁当大官,而吕夷简是当朝宰相,地位高,权势大,范纯仁害怕得罪吕夷简,影响自己当官,就把这20多字的叙述抹去了,后来欧阳修为此非常生气……

    这真是个意外的收获!没想到这珍贵的“神道碑”里还隐藏着一个千年的秘密!范纯仁后来果真当上了宰相,而范仲淹生前和吕夷简的政治斗争确实非常激烈,这些都是历史事实。范钦忠老人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不但条理清晰,而且逻辑性很强,极具吸引力,现在我一点都不怀疑他是范仲淹的后人了。可更有戏剧性的是,当天晚上在伊川的宾馆里,范仲淹的另一个28世孙范章先生给我讲到这个秘密时,又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说法:

    欧阳修不是提前两年就写好了墓志铭,而是写这篇墓志铭用了两年时间。碑文中的确少了20多个字,但这20多个字不是说范仲淹和吕夷简的矛盾,而是两人后来都不计前嫌,携手并肩为国家效力了。范纯仁认为父亲和吕夷简的矛盾很深,看了墓志铭以后,觉得欧阳修写的不是实际情况,所以在刻碑时将这段叙述删去了,欧阳修知道后,倒是真的很生气。

    范章先生是洛阳范仲淹研究会的秘书长,是当地公认的研究范仲淹文化的专家,全国许多学者撰写有关范仲淹的论文时都要请他过目,征求他的意见。拜谒范园的那天,我和范章以及同是范仲淹28世孙的范兴运两位老先生从下午一直谈到子夜,从“神道碑”上这20多个字的秘密聊起,一直谈到范文正公的政治、思想、品德以及他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财富,在他们眼里,范仲淹既?且桓鲋泄飞系奈叭耍质撬羌易逡桓鲇醒⒂腥猓型纯唷⒂谢独帧⒂形弈蔚睦献孀凇K孀帕轿焕先说男鹗觯液孟裾媸腔氐搅思赴倌昵按笏瓮醭睦废殖 ?

    范章说,当年欧阳修写这篇墓志铭,确实非常之难。吕夷简在朝中势力很大,写范仲淹的一生,要涉及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涉及的人物当时很多都还在世。既要尊重事实,又要保全自己,欧阳公所以用了两年才完成。相比之下,写那篇流芳百世的《醉翁亭记》估计要轻松得多。

    范章说,欧阳修说范仲淹和吕夷简言归于好不是没有根据,据历史记载,当年范仲淹挂帅平定西夏,临行前先去拜见了吕夷简,而且公开说过:我和吕公之争都是为了国事,个人之间没有过节儿。另一方面,西征前,仁宗给范仲淹加官一级,吕夷简曾奏请皇上说,加官一级还小,应该再加一级。至于说两个人心里究竟怎么想的,就不好说了,但欧阳修这么写至少不能说是失实吧。

    历史上范仲淹以刚直不阿、直言敢谏闻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理怀当言,死无所避”都是他的名言。他为官期间,三次遭贬、两次降职都和直谏有关,好像范仲淹是认理不认人、直肠子不会拐弯的性格,其实不然,史书上评价范仲淹“内刚外和”最为贴切。

    首先“内刚”,他认为正确的事,一定会坚持到底,即使受到挫折,也不会退缩。范仲淹第一次遭贬就是因为其建议刘太后还政,刘太后不理他,把他贬到了今天山西的一个地方。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再次起用他的时候,他又“好了伤疤忘了痛”,再次上疏,建议刘太后吸取唐朝时“贺娄氏斜封”的教训,还政给赵家。有人认为,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是争取言论自由的宣言书,它比亨利· 柏得烈的“不自由,毋宁死”要早740年。

    另一方面,范仲淹很讲究“外和”,并不是所有的直谏他都赞同。他在一封信中评论说:汉代李膺那帮人虽然博得了一世清名,但使汉朝很快灭亡,如果为国家考虑,不应该那样行事。范仲淹为官期间曾提拔推荐了不少有本事的人,欧阳修就是代表,可当时的石守道大家公认很有才能,但他始终没有推荐,有人搞不明白,他解释说,不是他品行和才能不行,而是他办事不讲方法,为一件事,磕头流血,弄得皇上下不了台,事情不但办不好,还会搞得更糟。

    “神道碑”上的缺字之谜,看来还是范章先生的答案更可靠一些,但究竟是那位历史教授搞错了,还是范钦忠老人将故事改编了,我现在也说不清楚。和几位范氏后裔谈文正公,自然有非同寻常的收获,当我提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时,范章老人马上郑重其事纠正我:这可不只是一句名言,它可是范仲淹的一套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然后,范章和范兴运两位老人又开始有理有据地给记者讲解起来。

    据说当范仲淹还在读书时,有人问起他的理想,范仲淹就曾经慷慨激昂地回答:“愿为宰辅,得时行道,活天下之命。”为官之后,他曾经说过:“夫不能利则生民者,非大丈夫之志也,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其沟中。”两位老人引经据典,出口成章,看来研究范仲淹不是一年两年的工夫了。

    综观范仲淹一生,他从九品小官到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绝大多数上疏都与老百姓疾苦有关。从而在思想上逐渐形成了“以民利为利”的理论,这在当时可是石破天惊的声音啊!接着范仲淹又提出“政为民设”的政治主张,最后才形成了“士当先天下而后个人”的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原标题:范仲淹墓园的历史之谜(二) 一段碑文 两样情仇】作者:许笑雨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03-07-0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