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狄仁杰的宅与墓

2012/4/5 9:44:48 点击数: 【字体:

 
    唐代著名政治家狄仁杰(629~700),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青年时以明经科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公元676年,任职中央机关大理丞,负责案件审理工作。一年之中创立了审结积案1·7万件且无一件上诉的奇迹。武则天执政时,狄仁杰出任宁州剌史,宁州即今甘肃省肃宁县、正宁县一带,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区。狄仁杰善于处理民族关系,深得各民族人民爱戴,在肃宁离任前,人们树立德政碑对他的在肃宁的政绩予以肯定,因此得到武则天的注意和看重。公元688年,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公元691年,武则天任狄仁杰为洛州司马负责洛州的全面工作、兼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洛州即洛阳,宋代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卷四》中说:“……洛州领河南、洛阳、偃师、巩、阳城、缑氏、嵩阳、陆浑、伊阙九县……显庆二年,置东都,官员一准雍州。是岁,废谷州,以福昌、永宁、长水、沔池(今渑池)四县,怀州之河阳、济源、温、王屋,郑州之汜水来属。”
  
    公元696年,北方契丹贵族阴谋发兵侵犯冀州(州治在今河北冀县),恰逢朝廷调狄仁杰任魏州(州治在今河北大名县,唐龙朔二年改冀州为魏州,咸亨三年复旧)剌史,契丹贵族得到的消息后撤兵。

    公元697年,狄仁杰再次被任命为宰相。
  
    狄仁杰由于杰出的政治才能,因而和武则天关系亲密,狄仁杰被任命为宰相后,武则天称狄仁杰为“国老”,上朝不行跪拜之礼。狄仁杰利用和武则天的亲密关系,劝说武则天重立李显为太子,并迎接贬到湖北房州的庐陵王李显回洛阳。狄仁杰在公元700年9月去世时,武则天流着眼泪说:“朝堂空矣!” 由此可见狄仁杰在武则天心目中的位置。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狄仁杰传》记载:“圣历三年,则天幸三阳宫,王公百僚咸经侍从,唯仁杰特赐宅一区,当时恩宠无比。”
  
    狄仁杰在洛阳工作时武则天特赐的宅第在哪里?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狄仁杰传》:“……其亲在河阳别业……”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
  
    今孟津在唐代及唐以前一度称河阳。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孟津县志·文物编·名人宅第》载:“狄仁杰宅。圣历三年,武则天赐给他一所宅院,遗址在老城乡(今孟津县会盟镇)梁周寺村。”
  
    狄仁杰在公元700年9月去世,《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狄仁杰传》载:“……则天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仁杰前后匡复奏对,凡数万言。开元中,北海太守李邕撰为《梁公别传》。中宗返正,追赠司空。睿宗追封梁国公。” 孟津县会盟镇梁周寺村,村名与狄仁杰的封号相符,据清代孟津县志记载,唐代开元23年(735)在此建寺。
清孟津县志载:“……昔有取土者得志石,知为公墓。”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孟津县志·文物编·名人墓葬》载:“唐狄仁杰墓。墓在老城乡(今孟津县会盟镇)梁周寺村南。(清)《孟津县志》载:‘乾隆六年(1741年),署郡守李光型题石碣,筑周垣。洛阳白马寺也有狄仁杰墓。特记入供后人考证。’”
据清代孟津县志记载,孟津县会盟镇梁周寺,由寺院、梁公桥、粱公墓等组成,原寺院占地数百亩,长期有道士(或说为僧人)主持。五代时期,寺院前竖有石经幢。寺院在明末毁于兵火后,清初又加修建。民国初仍有大殿五间和享堂、厢房,在公元1968年以前,梁周寺仍有大殿遗存。“文化大革命”后期,孟津县会盟镇在修建梁周寺小学时将残存大殿彻底拆除。
      
    在清乾隆时期,“梁桥积雪”是孟津“八景”之一,梁周寺、梁公桥、梁公墓等也是当时诗人经常吟咏的题材。清代诗人蒋家炳有诗作《梁桥积雪》:“桥记梁公迹,冰心共雪清。絮铺山径软,花衬马蹄轻。栏外飞沙白,溪头照水明。有人披氅过,怀古仰名卿。” 清代诗人赵擢彤在《梁桥积雪》一诗中写道:“探梅兼踏雪,诗囊挂驴背。缓歩过梁桥,但见渔翁醉。醉倒雪中眠,一领芦花被。” 清代诗人苏昉所作《梁桥积雪》诗云:“日霁林明冷翠微,小桥残雪映朝晖。灞陵诗思知多少,驴背梅花缓缓归。”
  
    孟津文史学者张士恒先生在1988年撰写出版的《孟津史话》一书中,在《梁周寺》一文中对梁周寺的历史作过详尽介绍,并在文中录有元代诗人完颜纲咏《狄仁杰墓》诗一首:“神器旁迁几不留,曾将忠义破阴谋;淡烟衰草津平月,犹带当年帝子愁。” “津平”即泛指孟津黄河渡口小平津、富平津。从这首诗的意思推测,狄仁杰墓就在孟津梁周寺。

    纪念河出图处的孟津龙马负图寺始建于晋代,龙马负图寺在梁周寺北约1·5公里处,曾于唐代麟德年间(公元691年) 在原址重建,这次重建是在时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狄仁杰的支持下重修的。重修规模比较宏大,明嘉靖24年《新建伏羲庙碑记》对唐代这次重修追记说:“前有大雄殿三楹,历年风雨剥蚀,几欲颓废。狄梁公增其旧制,鸟革翚飞,益奕匕乎,视前有加也。”《新建伏羲庙碑记》碑刻至今仍保留在孟津龙马负图寺中。
  
    传说狄仁杰的父母葬于在今孟津县平乐镇的北部邙山上,在对应妯娌新村的南部圹原,该地俗称双碑凹。现在仍有两通残碑,据传碑文为武则天撰文,褚遂良书写。又传碑文为狄仁杰撰文,褚遂良书写。1995年左右,两通石碑仍保存完好,碑石厚约一尺,高约2·20米,宽1·50米,整块碑石的上部碑头为圆形雕花,但碑的正面风化严重,字迹模糊,基本不能辨认。后来,不法分子将一通碑的上部碑头圆形雕花部分凿断盗走,留下了一通完整一通半截的两块碑身。
  
    《孟津文史资料》第十九集载有署名史石文的《唐代狄公残碑碑文解谜》一文,文中说,今孟津县平乐镇的北部邙山上,在对应妯娌新村的南部圹原,该地俗称双碑凹。双碑凹墓地是狄仁杰的父亲狄知逊墓,该碑“据清学者王昶考证,此碑是狄仁杰的后裔所立。”“此地葬有狄仁杰之父,又葬有狄仁杰本人,还葬有狄仁杰的曾孙狄简漠、狄林。据此可知,这里是狄氏家族墓。”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4月版《洛阳市志·第十四卷·墓葬》载:“狄仁杰墓。位于洛阳市老城东约12公里,郑洛公路北侧,西北距白马寺约200米。墓冢为略成圆形的土丘,墓前东西排列有石碑两通,东侧的一通高2·5米,宽0·95米,上刻‘有唐忠臣狄仁杰墓’8个大字,系明代万历21年(1593年)所立;西侧的一通较小,高1·34米,宽0·7米。此碑上下隔为三栏。第一栏内刻元代安抚史完颜纲‘七绝’诗一首,明代金养晦‘和诗’二首,虞廷玺‘和诗’一首;第二栏内是明代周鼎为以上四首诗所作序文;第三栏内为虞廷玺所作序文。此碑为明代河南知府虞廷玺于天顺三年所立。……清代龚松林《洛阳县志》云:‘狄仁杰墓在洛阳金墉城。’但有人认为狄仁杰墓应在孟津县翟泉村北,邙山上的双碑凹,这里是狄氏祖茔,狄仁杰之父狄知逊的墓即在此。而白马寺齐云塔西狄仁杰墓应是薛怀义的墓。薛在武周时期是白马寺的住持,被封为梁国公;狄仁杰死后也追封为梁国公。故因二者封号相同,造成两人墓葬错位。”
  
    综合以上史料,唐代时武则天赐给狄仁杰的宅第在孟津县会盟镇梁周寺村当属可靠。在唐代东都洛阳周边狄仁杰的墓地有白马寺、平乐邙山、金墉城、梁周寺等四种说法,究竟在哪里?还有待考证。
  
    公元2007年9月16日,南方某报记者杨宏伟撰写了《花亭湖何来狄仁杰墓?》一文,该文已在网络上发表,原文如下:
  
    日前,一位姓李的武汉游客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称不久前,其在太湖县花亭湖游玩时,看到了湖畔一小山上有座狄公亭,导游***介绍说,一代名相狄仁杰死后葬在太湖县寺前镇。他说:“有记载,狄仁杰死后葬在洛阳市郊区白马寺镇白马寺山门外,那里有‘唐忠臣狄梁公墓’,太湖县寺前镇怎会有狄公墓呢?”他感到十分不解。带着李先生的疑问,记者日前来到太湖县寺前镇进行了采访。
     
    记者从寺前镇乘坐快艇,由花亭湖向太湖县城方向驶去。10分钟左右,就到了寺前河口。记者在湖面上远远望去,发现湖之畔小山上有一座红柱黄瓦、翘角飞檐的亭子,掩映在绿树丛中。陪同记者采访的寺前镇文化站站长余传明老先生告诉记者说,“这亭就是“狄公亭”。
     
    移艇相近,在一小坡旁泊下,沿着一条小路上山去,大约走50米,便来到狄公亭。记者看到,该亭占地不过几个平方米,亭顶分上下两重,瓦檐下的木板上题有“狄公亭”三个大字,并绘有狄公像,其面容庄严、安详。还有几首咏写狄公亭的诗词,皆写的意境优美、耐人寻味。亭旁立有一大理石碑,刻有关建造此亭的情况。
     
    据史料记载: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高宗时,历任并州法朝参军,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刺史等职。武则天当政,任宰相,后为奸臣来俊臣所害,以谋反罪被捕入狱。后经审理,证实他是蒙冤,释放出狱,被贬为彭泽(今江西彭泽)令。在彭泽,狄仁杰勤政惠民,深受百姓爱戴。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放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为纪念他的功德,彭泽百姓为其造了生祠。神功初年,复为宰相。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平定了一方。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任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为梁国公。
     
    狄仁杰一生光明正大,办事果断,秉公执法,尤其善于断案,被誉为“东方的福尔摩斯”,留下了许多神奇而美丽的故事和传说,被人写成多种著作。其中,由荷兰人高罗佩撰写的巨著《狄公案》,先后被译成十多种文字。根据他的故事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狄仁杰断案传奇》、《神探狄仁杰》前不久一直在全国热播。
     
    余传明老先生在寺前镇生活了60多年,对当地的人文和历史都有所研究。据他介绍,旧时此地(寺前镇)建有狄公墓、狄梁庙,乃祭祀狄仁杰之处。旧《太湖县志》记载:“狄公庙,县北三十里,九村畈保(近属寺前镇)。乾隆二十四年大水侵袭。咸丰七年贼毁老庙”。又有记载:“唐梁国公狄仁杰墓在永福乡九村畈保。相传元末有避乱匿其中者,获金银器物以出,后墓门倾塞,其前有庙有碑”。还有书记载:“按《唐书·本传》,狄仁杰,太原人,曾贬彭泽邑令,邑人德之为置生祠,圣历三年卒,并未言其葬地。据《广舆》记载,狄仁杰墓一在河南洛阳,一在陕西乾州,并此凡三,见狄仁杰巡抚江南后有墓亦未可知”。据分析,关于狄仁杰死后葬于此也有可能。唐初,此地与荆阳县县治相距不远,狄仁杰巡抚江南时,或突然病逝于此。也还有分析认为是太湖人出于对其敬仰和怀念,相传狄仁杰贬彭泽令时,因仰慕二祖而募捐重修狮子山二祖禅堂。狄公对太湖人民的贡献和深厚的感情,深深地感动了太湖百姓,于是百姓自发建其衣冠墓以示悼念和祭祀,这种说法也有道理。此地为何有狄公墓?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余传明对记者说:“旧时的狄公庙坐东朝西,一进两幢。时常有人敬献香火,这些建筑,解放前一直都还存在。解放后,当地人将此庙拆毁,改建小学,名字就叫狄梁小学。1959年,花亭湖蓄水,墓、庙皆被水淹没,此后永不见其真面目了。”
     
     然而,永远不可淹没的是狄仁杰所创下的业绩和在这里留下的名声,让后人追思,让后人怀念。余传明介绍说:“1995年,寺前镇人民政府和太湖县库区办公室共同建此‘狄公亭’,以纪念狄公功德。”
     
    然而,让人稍感遗憾的是,来花亭湖旅游的人,到“狄公亭”游览、凭吊的人并不多,坐落于湖畔小山,通向“狄公亭” 的小径已荆棘丛生。
     
    据了解,目前太湖县有关部门正在筹划建设狄仁杰纪念园,恢复建设狄公墓、狄梁庙,让其作为花亭湖的一处旅游景点,以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凭吊。(引文完)
    
    以上是目前所知洛阳之外的又一处狄仁杰墓。(原标题:狄仁杰的宅与墓)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互联网 作者:李根柱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