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度汪汪
2014/5/13 14:45:41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在外多年,每每和人谈及家乡有影响力的古今名士,我总是有些心虚,因为我实在拿不不出更多让人信服的理由说某某名士就是我们家乡的,为此,我还曾在史书里拨拉过家乡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名人,结果还是很失望,没有找到让我在外骄傲的理由。显然,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史册上,我们正阳的那一页历史文化并不是十分丰厚,说这话,我心里还是有点不是滋味,我只是想,一个自古被称为“膏粱丰腴”的富庶之地,为什么偏偏历史文化略显单薄呢?
尽管如此,我还是在《后汉书》里找到一个叫黄叔度的谦谦君子,他是我们正阳县真阳镇人,墓地至今还在,旧址现已建成黄叔度文化公园,墓碑上留有东晋大书法家颜真卿留下的“汉黄叔度墓”的真迹。可见,叔度君并非等闲之辈。关于黄叔度史书上记载的也很有限,我们只是从片段的史料里了解一些他生平的点滴,后来,我又从著名学者、同济大学副教授刘强博士那里看到他写的一篇关于黄叔度的介绍文章,名字叫《古书里的老乡:黄叔度》。刘强博士是研究魏晋文学的文化学者,他文章中的一些史料应该是可信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大致知道汉黄叔度君的一些生平事迹。
黄叔度,名宪,汝南慎阳(今河南正阳)人,出身贫贱,以德行著称,时人称之为当世颜回。他本是一个牛医的儿子,家世并不显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一介寒门布衣吧!然而黄叔度少年好学,一心饱读经书,终成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他的学识和谦谦君子风度,名动官府,在当时视为楷模,连当朝的三公周藩,都对他钦佩有加,奉他为圣贤,公开承认他的人品和学识在自己之上。可见黄叔度在当时的名望有多高。这样的一个大人才,朝廷一经发现,肯定要任用他为官,于是,别人就推荐他到当时的京城洛阳去做官,他也没有拒绝,然而,他在洛阳呆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什么官也没有做,很快就就回来了。以之德才在朝廷谋得一官半职是轻而易举的,这不免会使我们产生疑虑:这样一个高人为什么不去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呢?作为一个俗人,我们肯定会这样想,然而黄叔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没有去做官。黄叔度出生在东汉末年的一个乱世里,他看到的是一个王朝气数已尽,大厦将倾之际,他当然不愿去凑官场那个热闹了。他也许是想过仕途的险恶,也许是心高气傲,这只有我们去猜想了。
为什么黄叔度君没有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呢,首先因为黄叔度一生没有做官,其次是没有留下著作,而且又没有留下太多的史料,这无疑会给我们研究黄叔度增加不少的难度。但是,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还是能够看到这位道德模范的一些端倪。据《后汉书》本传记载叔度:颍川荀淑至慎阳,遇宪于逆旅,时年十四,淑竦然异之,揖与语,移日不能去。谓宪曰:“子,吾之师表也。”既而前至袁闳(一作阆)所,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闳曰:“见吾叔度也?”
荀淑何许人也,荀淑乃汉末“海内所师”的大名士,德高望重,才高八斗,素有“清识难尚”之誉。而就是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在旅店里邂逅十四岁的黄叔度时,言谈之间,竟然惊喜得挪不动步子,不仅称其为“吾之师表”,而且将其和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相提并论,这在当时自然是非同小可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小少年,竟然让一个名扬四海的大人物仰慕,可见叔度之人格魅力非同寻常。
另一则记述为: 是时,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见宪未尝不正容,及归,罔然若有所失也。其母问曰:“汝复从牛医儿来邪?”对曰:“良不见叔度,不自以为不及;既睹其人,则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固难得而测矣。”
戴良字叔鸾,汝南慎阳人,《后汉书•逸民列传》有其传。戴良自视才高,目空一切,曾自比仲尼、大禹,发出“独步天下,谁与为偶”的豪言壮语。其狂妄咄咄逼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放荡不羁的人见到黄叔度却“未尝不正容”,甚至怅然若失。特别是他竟引用《论语•子罕》里颜回赞美孔子的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来赞赏黄叔度的为人,不是真心佩服怎么会发出如此的感慨?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也有对叔度的记载,我们不妨一睹: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郭林宗拜访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一副匆匆忙忙的样子,这不免让人疑心他造访是假,问路是真。而碰到黄叔度,两人一交谈,这位见多识广的郭林宗先生居然心诚服焉,留在叔度陋室数日,几近忘归,林宗君的感觉大概和荀淑、戴良一样,以为自己置身于一处功能强大、深不可测的磁场,自己被深深的吸引了。“澄之不清,扰之不浊”,这绝妙的话题终于成就一则意境不俗的典故——“叔度汪汪”。今天我们知道的典故“叔度汪汪”就是出于此处。
《世说新语》还有一则记述: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意思是:周子居曾经对人说,如果我有一段时间没见到黄叔度,我庸俗贪鄙的心思又要萌生。这是周之居在接触到黄叔度之后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他人品和才情的认可,从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史料上,我们可以对我们这位古书里的老乡有了一个深层意义上的认知了。
黄叔度生逢乱世,淡漠名利,一心读书,以德行儒雅安身立命,人们不仅佩服他的才学,更折服他的作为一个谦逊、博学、知性、明理的君子形象。可以想象,那时的儒家人士,大多沾染了道家的出尘气息,没有后世的迂腐和伪善。而黄叔度君却承袭了当时的隐士们甘居贫贱,屡征不士的遗风,虽然没有传于后世的文字,但是他们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品位极高,分量极重,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推崇。黄叔度没有像红顶商人胡雪岩那样,成为一代富豪,但他在精神层面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面完美的明镜。在一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年代,黄叔度以德树人的行为规范确有他一定的积极意义。(原标题:叔度汪汪)作者:姚国禄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2012-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