绻遍珨㈤氭枃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朱载堉《乡饮诗乐谱》研究——为纪念朱载堉诞辰470周年而作(2)

2014/5/12 16:46:38 点击数: 【字体:


 
    三《乡饮诗乐谱》的谱式特点

    《乡饮诗乐谱》属律吕字谱,不注工尺、宫商。前五卷乐谱格式相同,诗篇每字占一行,上字下谱。与其他诗经乐谱不同的是,部分谱字不是一字一音,而是一字十六音,每一字相当于一句,并且严格按照“起调毕曲”处理[12]。综合全谱来看,可分作两种类型:其一,是除笙谱六篇外的其他诗篇,各字下面不仅仅用单一谱字。例如《四牡》首句:四(林黄林林 林黄林林 林黄林林 林黄林林)牡(姑应姑姑 姑应姑姑 姑应姑姑 姑应姑姑)騑(南姑南南 南姑南南 南姑南南 南姑南南)騑(林黄林林 林黄林林 林黄林林 林黄林林),又如卷五“奏《驺虞》间若一”首句:彼(姑姑姑应 姑姑应姑 姑姑姑应 姑姑应姑)茁(应应应蕤 应应蕤应 应应应蕤 应应蕤应)者(蕤蕤蕤应 蕤蕤应蕤 蕤蕤蕤应 蕤蕤应蕤)葭(南南南姑 南南姑南 南南南姑 南南姑南)。上举两例实际上代表了两种旋律类型。前一旋律由同一音型,反复四次,构成相同的四个单元,卷一到卷四皆如此;后一种旋律出现在卷五中,十六字形成两个单元,各单元音型相同。在记谱时,用圆形阴文与正方形阴文表示。

    若联系《乡饮诗乐谱》的卷六来看,前五卷中的《关雎》、《葛覃》、《卷耳》、《鹊巢》、《采蘩》、《采苹》六曲同样也见于卷六,但卷六中却都记作一字一音。将它们比较以后,发现一字十六音实际上就是在一个音的基础上衍展而成,一字十六音的第一个谱字与卷六中的同名曲下谱字完全相同,之后的十五个谱字中,只是加入了一个上方纯五度音(或纯四度音),其余音同第一谱字。

    其二,六首笙歌谱字中,各字下面的谱字仍为十六个,但每个谱字均相同。故而,朱载堉在卷一首支笙奏《南陔》的“南”字谱字左边云:“笙总是一长声,暗藏操缦节奏,余条仿此”。[13]据此推测,歌者可能也是长音演唱。在记谱时,用长条阴文连写的形式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个谱字的左边,朱氏还加上十六个小字。所加小字也可分为两种:第一种,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第二种,敖不可长 欲不可从 志不可满 乐不可极(见卷五)。从内容上看,显然包含了宣扬道德风化及修身养性的含义,但是,笔者认为,朱氏缀加的这些小字更可能是一种节奏标志。如果结合谱字右边的节奏乐器来看,则更为显见。谱字右边的节奏乐器也有两种形式:一是舂牍,为笙乐所用;一是搏拊,除笙乐之外的其他诗篇皆用,参见下图:
        朱载堉《乡饮诗乐谱》研究——为纪念朱载堉诞辰470周年而作
 
    再结合前面谈到的两种旋律形态及长音形式,十六个谱字恰好构成四个小节,每小节由四个谱字组成。如此,四字一组的小字与四字一组的旋律也能得到吻合。从节奏乐器来看,舂牍以小节为单位击节,搏拊以拍为单位击节。译谱的节奏亦可据此而定。

    《乡饮诗乐谱》所用乐器。前五卷乐谱全部为声乐器乐谱。《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所用伴奏乐器有磬、搏拊;《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伴奏乐器有磬、舂牍、笙,合乐部分《关雎》等六篇与卷五部分所用伴奏乐器有磬、搏拊、舂牍、鞉(即鼗)、建鼓、朄鼓(又名朔鞞、悬鼓、相鼓)、应鞞(又名应鼓、应、鞞)等七种。卷六不用乐器。需要指出,朱氏在卷一曾指出:“乡饮有瑟无琴,有磬无钟,有笙无箫,盖乐之略者也。”[14]从谱面来看,并没有反映出乐器“瑟”,缘何?其实,朱氏在“总论乡饮有磬无钟”中对此已作说明,“笙谱与瑟谱亦大同小异”,而谱中已有笙谱,故无瑟谱,亦不标注了。因乡饮诗用乐中没有钟,故这种音乐不能称之为“金声”,但可称为“玉振”。

    这些乐器,除了为歌者伴奏外,也有独立的乐器段落,如卷五“以乐节射”,每一节的开始都有一段击奏乐器的段落,并且也由击奏乐器结束;合乐部分的的开始与结束也有独立击奏乐器段。请看下图:
朱载堉《乡饮诗乐谱》研究——为纪念朱载堉诞辰470周年而作
 
    右图是合乐《关雎》的开始乐器独奏段,共三句,各句相同,四小节,“鞉”摇到第三小节止。左图是合乐《关雎》的结束乐器段,共四句,第一句与后三句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句用了朄鼓,“朄”,《说文解字》曰:“击小鼓,引乐声也。”[15]朄鼓是一种起始乐器,故结束时,先用此鼓,然后再用建鼓,后三句用的都是建鼓。

    乐队人数构成情况,一人击朄、建鼓、应鞞,一人击磬、播鞉,三人吹笙,一人击舂牍,二人鼓瑟,一人击搏拊,共9人。
 
    四《乡饮诗乐谱》的作者归属

    那么,《乡饮诗乐谱》的“乐谱”是朱载堉的自度曲还是前人传谱?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一,《乡饮诗乐谱》中朱氏的论述;其二,《乡饮诗乐谱》与前代留传的诗经乐谱的联系。

    《乡饮诗乐谱》卷六有如下一段话,现将其全部转录。

    内则曰:“十有三年学乐”,此何乐也?盖所谓弦歌之乐也。古诗存者三百余篇,皆可以歌,而人不能歌者,患不知音耳。苟能神解意会,以音求之,安有不可歌之理乎?臣尝取三百篇诗一一弦歌之,始信古乐未尝绝传于世,但人自画,不求之以音耳。兹谱但录“二南”、《小雅》数十篇,而《大雅》、《三颂》不著于谱,何也?盖《大雅》及《颂》皆朝会郊庙之乐,非士庶所通用,其《小雅》若《天保》、《彤弓》诸篇亦然。惟“二南”古称为乡乐,可以用之乡人矣。孔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是故全载之,以便肄习云。

    从上引的这段话,可知:第一,朱载堉所说的“人不能歌者”,是因为这些人“不知音”,而他本人却都能“弦歌”,是因为他能“以音求之”。这里的“音”显然不是指前人所传的乐谱,如果有现成的前人乐谱,他人当然亦能歌之了。朱氏之所以能歌,可能是从“字声”中悟出“音乐”来,这种音乐不可能是前朝传谱的音乐,必然是朱氏自创的音乐。第二,朱氏自己是能“三百篇诗一一弦歌”的,为何《乡饮诗乐谱》中未收《大雅》、《颂》的音乐?朱氏为何不干脆将它们全部载出?他告诉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些音乐“非士庶所通用”,故而就不必全载于书中了。

    现存最早的诗经乐谱当属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中所载的“风雅十二诗谱”了,其后有元代熊朋来的《瑟谱》中记载的熊氏自己创作的“诗新谱”20首,分别是:《驺虞》、《淇澳》、《考槃》、《黍离》、《伐檀》、《蒹葭》、《衡门》、《七月》、《菁菁者莪》、《鹤鸣》、《白驹》、《文王》、《抑》、《崧高》、《丞民》、《清庙》、《载芟》、《良耜》、《駉》等。

    先取《风雅十二诗谱》[16]中的《关雎》与《乡饮诗乐谱》(此处取卷六部分一字一音谱)进行比较,设二谱黄钟均为C,为便于比较,调号均作C大调调号。节奏上,一音译做一拍,四音为一小节。
朱载堉《乡饮诗乐谱》研究——为纪念朱载堉诞辰470周年而作


    《关雎》谱,在《乡饮诗乐谱》中用六个音,分别是:黄钟(c1)、姑洗(e1)、蕤宾(f1)、林钟(g1)、南吕(a1)、应钟(b1),根据乐曲中“起调毕曲”运用,音阶为姑洗(e1)、蕤宾(f1)、林钟(g1)、南吕(a1)、应钟(b1)、黄钟(c2)、姑洗(e2),《乡饮诗乐谱》所有篇章均属此种音阶结构;在《风雅十二诗谱》中用七个音,根据乐曲中“起调毕曲”的运用,音阶是黄钟(c1)、太簇(d1)、姑洗(e1)、仲吕(f1)、林钟(g1)、南吕(a1)、无射(bb1)、清黄(c2)。比较可知,二谱在音级数量、音阶结构、调式方面均不相同。

    从旋律运动来看,二曲也几无相同之处。因而,可以判定《乡饮诗乐谱》与《风雅十二诗谱》之间并不存在承传关系。

    熊朋来《瑟谱》[17]20首“诗新谱”,仅有《驺虞》一首与《乡饮诗乐谱》(此处亦取卷六部分一字一音谱)同名,其余篇章《乡饮诗乐谱》中皆不载。现将二谱翻译如下:
朱载堉《乡饮诗乐谱》研究——为纪念朱载堉诞辰470周年而作


    同《关雎》一样,《驺虞》的音阶也是姑洗(e1)、蕤 宾(f1)、林钟(g1)、南吕(a1)、应钟(b1)、黄钟(c2)、姑洗(e2)。《瑟谱》中的《驺虞》有两首乐谱,各不相同。第一首南吕起调,南吕毕曲,音阶是南吕(a)、应钟(b)、黄钟(c1)、太簇(d1)、姑洗(e1)、蕤宾(f1)、林钟(g1)、南吕(a1)。第二首林钟起调、林钟毕曲,音阶是林钟(g)、南吕(a)、无射(b)、太簇(d1)、(夹钟d1)、仲吕(f1)、林钟(g1)。

    从比较来看,二谱的音级数量、音阶结构、调式也不具有相同点,当然,旋律也不同。

    通过对朱载堉论述的分析及与《风雅十二诗谱》、《瑟谱》的比较,可以认为,这份《乡饮诗乐谱》应当是朱氏自己创作的乐谱。至于朱载堉的《乡饮诗乐谱》是否被运用于明代的“乡饮酒礼”及“乡射礼”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明确,这份乐谱对后世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书于清顺治年间的《乐书内编》(张宣猷、郑先庆辑),卷十二《乡饮酒礼》部分所附的“工歌三终谱、笙奏三终谱、间歌三终谱、合乐三终谱”全部源自《乡饮诗乐谱》,包括笙歌部分的用辞。《乐书内编》并没有像许多其它的论著一样选用《仪礼经传通解》记载的诗经乐谱作为事例,由此亦可窥知朱氏《乡饮诗乐谱》成书后对后世的影响。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中国音乐学网(2006-11-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