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千年寺院的文化情怀
2011年2月15日,时任商丘市副市长王清选到清凉寺进行旅游资源调研后,对清凉寺的发展给予肯定,并对寺院的设计规划提出一些建议。如清凉寺文化苑建设可与梁园区“七台八景”遗址恢复结合起来,建成有影响力的旅游胜地。最后撰联赠释常悟法师:庄严众行清凉界,住真实慧常悟道。
释常悟法师住持清凉寺以来,在保护和扩建清凉寺的同时,规范行为,虔诚佛事,严肃道风,引领信众进入佛智,修正自我,结缘社会,善济穷困。4年间募集资金300多万元,先后修复、扩建了山门、大雄宝殿、东西寮房、钟鼓楼,建起普同塔,总建筑面积2200多平方米。今日,掩映在苍松翠柏间的清凉寺,重又响起晨钟暮鼓、梵呗清音。
清凉寺不同于别处寺院的一大特点,是它独有的厚重的文化承载,加之释与儒、道三大文化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高度的融合。当初,释常悟法师在构设清凉寺发展愿景时,最重要的一大创想,就是以清凉寺为依托,建造一处公益文化苑。
清凉寺文化苑将以清凉寺为核心,规划长廊和广场。广场中心矗立一大型“和谐商鼎”,广场内把古梁园“七台八景”盛况用微缩景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使文化苑充分彰显儒、释、道及商宋文化的特质与神韵,以显示商丘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商丘人的家乡自豪感,激发商丘人的聪明才智与强大创造力,同时向外推介商丘。广场和长廊拟效苏州园林建筑风格,廊道曲折回还,廊中嵌以石碑、石刻,镌刻著名书画家所创作的儒、释、道经典文章和精美图画。环寺河用毛石通体砌筑,两岸植常青树种,引古宋河水注入,一年四季树长绿,水常清。届时小桥流水,亭、台、廊、榭、荷塘、绿树相映成趣,游人尽可以徜徉于文化广场和文化长廊,享受自然美景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清凉寺文化苑还拟在藏经楼后立起一尊露天佛像。大佛高9.9米,黄铜铸造,建造在长60米、宽21米、高16米的多层建筑物上。该建筑物一层为法堂,二层为展览室,三层为万佛阁。建造佛像,一是祈愿世界和平、祖国昌盛,祈愿商丘人杰地灵,福祉绵长;二是使清凉寺更加庄严殊胜,道场兴旺,作为弘扬正法的清净道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佛教信众,爱国爱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清凉寺文化苑地处梁园区产业集聚区内,南邻民主西路,北依锦绣路,东邻梁园区行政区。根据国家号召加快城镇及新农村建设精神,用新农村改造后剩余土地建设该文化苑,本身也是发展文化产业,和梁园区产业集聚区相辅相成,建成后将成为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苑建成后,进入该苑观光不收门票及其他任何费用,该文化苑完全是公益性绿地、园林。由此将大大改善周围人文和自然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以此拉动游客数量,提高商丘知名度,带动地方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对外交流和就业机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经济和生活水平。实际上,文化苑建设的几千万元无偿资金投入本身就是效益。
利用好历史、延续好历史,利用好文化、发展好文化,这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清凉寺建设文化苑,打造景区,其内涵和可持续发展是关键。优秀的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园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能顺利建成,其规模可以说在国内屈指可数。
目前,旅游业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旅游业的收入已经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特别提出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新策略。所以建设一个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集园林、建筑、书法、石刻、书画等文化艺术为一体的文化苑,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必然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种资金的募集方向
2011年2月2日,文化部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蒋晔先生趁回乡探亲的机会,到商丘几处文化景点走走看看。因为曾经参与组建《佛像典藏》公益推广,推动第二届佛教论坛召开,所以在清凉寺,蒋晔先生与释常悟法师一见如故,对清凉寺的发展,尤其是清凉寺文化苑的构建,表现出极大兴趣。
蒋晔先生赞扬释常悟法师是一位智者,一位有着浓厚文化情怀的得道法师。因为清凉寺文化苑不仅仅是对寺院文化与佛法道场的园林式呈现,而且还是以清凉寺为依托,对中华儒、释、道等优秀传统文化,其文明结晶与核心精神的一种“大观园”式的诠释和重塑。这既是对佛法真谛的发扬光大,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是在为文化立碑,为后世创造遗产和财富。
和保护与扩建清凉寺一样,释常悟法师主张清凉寺文化苑建设资金依靠寺院自筹,以及社会无偿捐赠和信众居士使用塔位捐赠。苑区建设投资包括征地费、设计费、土建费、工艺费、设施购置安装调试费等其他费用。因为文化苑为公益性人文景观,力争打造全国一流知名人文景区,按苏州园林建筑风格,预计在3—5年内完成文化苑建设,总投资预计在6000万— 8000万元。
蒋晔先生建议,可以借文化类基金平台,尽快推动清凉寺及其文化苑的各项工作。当时考虑到商丘文化最核心的特质——应天,提议向国家文化部申办“应天文化基金”。
蒋晔先生所在基金会全称为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该基金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的全国性公募型基金会,经中国人民银行1992年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1993年登记(公募 基证字第0017号),创始人为著名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名誉会长为著名教育家许嘉璐先生。
近年来,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在国家文化部、民政部的领导下,较好地开展了社会文化公益慈善事业。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主抓具有文化遗产和开创价值及对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公益项目。具体开展的工作有:
组建华夏文化纽带工程专项基金,在2008年推动北京奥运会“中国印”摩崖石刻建设,位于密云云蒙山之巅,高达33层楼。这是全世界最大的摩崖石刻,为奥运史首创。蒋晔撰写的碑文、碑记在众多选送作品中被奥组委所确认。
组建《佛像典藏》公益推广委员会,在2009年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上,举办了金丝楠木版巨著《佛像典藏》出版首发式,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此题写了书名。
组建老子文化基金,2010年与河南省旅游局、洛阳市政府一道,共同主办了世界最大、高达59米的老子铜像落成祭拜大典。
组建甲骨文基金,2010年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安阳市政府一道,共同参与了首届两岸文字艺术节。为此推出了《武丁与妇好》《汉字霓裳》两台剧目。并积极参加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大遗址公园的规划。
与此同时,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还在社会文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赢得了海内外社会各界的赞誉和肯定。近几年形势发展表明,中国基金会,尤其是文化类型基金会,其成长正处于加快发展时期。其为文化繁荣、为文化经济化提供的,将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与文化部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对接,让公益基金成为“发展智慧”,一座千年皇家寺院步入文化发展快车道的足音已铿锵有声。【原标题:清凉寺:一座寺院的中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