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叶县县衙”系列之一 “迟到的县衙”级别不低

2013/8/9 14:49:22 点击数: 【字体:

 

 叶县县衙位于叶县老城区东大街,建筑面积有16848平方米,其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正五品的级别;同时,县衙里的虚受堂、思补斋,包括大仙祠、卷棚,也是其他古县衙所没有的。图为叶县县衙大门。

  一批新“国保”公布后,“厚重河南”要追踪这些“国保”,叶县县衙让记者颇有兴趣:多少年了,只知道河南内乡有个古县衙,河南怎么又出了个古县衙?在内乡县衙早已如标杆一样矗立在中原的时候,它又凭什么能够加入“国保”行列?

  但这样的选择也着实让记者为难,同事姚伟的《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已经将内乡县衙写了,而且捎带着将县衙文化滤了一遍,要写叶县县衙自然少不了吏治文化,从何说起?又如何能做到不重复?感觉是:难,真难。

  恰在此时,平顶山市委宣传部新闻科董玉玺科长和我通电话,谈到叶县县衙,那是赞誉有加,最终,止不住好奇,我来到了叶县。

  在叶县,我久久地站在叶县县衙前,一遍遍仔细地审视县衙里错落有致的建筑,反反复复倾听当地人对县衙的介绍。

  这才知道,叶县县衙原是个正五品的县衙,很多建筑比如虚受堂、思补斋乃至大仙祠等,都是叶县独有、现在别处已难寻的,而更特别的是,叶县已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县衙文化。

  但叶县县衙确实不出名,要说起来,这里面有些缘故。

  叶县县衙“迟到”了十二年

  提到古县衙,很多人也许会脱口而出:内乡县衙。

  如果再提到现在保存最完整的县衙,人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说:内乡县衙。

  要是再接着问下去,在内乡之外,你能不能想出河南的另一处古县衙,接这问话的好多人,就是照死里想,最后也还是一头雾水——除了内乡,河南还有别的县衙吗?

  搁在往常,叶县人也许就装糊涂了,谁让咱的县衙埋在居民区里?谁让咱的县衙被各单位占了?而现在,糊涂不了啦,现在是什么时候?2006年的6月份,叶县县衙都“国保”了,人家要还说不知道,叶县人心里就不是个滋味。实际上,除了专家和少数一些人,很多人就是不知道在叶县也有一座县衙,且规模和内乡县衙不相上下,还很有自己的特色。

  没听一说法吗?“北有故宫,南有县衙。”乍一听,叶县人也会跟着偷着乐,但深究一下,南边的县衙是哪个啊,十个人会有十个人说“内乡县衙”。

  叶县人,尤其是叶县的文化人心里憋气,感觉冤屈,但话又说回来,怨谁呢?有一句话叫“一失足成千古恨”,用在叶县人身上,不冤。

  原本叶县县衙和内乡县衙在同一起跑线上,那是1984年。

  当时,河南省文物局让叶县报叶县县衙为“省保”,叶县人不想报,当时想的是,报了有啥用?不当吃不当喝,还要花钱整修。结果内乡把内乡县衙修了,报了,这一报,内乡县衙成了“省保”,后来又成了“国保”,再后来兴旅游,内乡县衙就名闻天下了。

  转眼12年过去了。

  1996年,叶县文化局来了一个有心计的人,这个人叫李元芝,上任后,他看到内乡县衙开始接待客人了,见着了实惠,可规模也不小的叶县县衙还埋在居民区里,将个大宝贝生生憋屈在那里,于是就打了个报告,要修复叶县县衙,报“省保”。但这个时候,离1984年已经过去了12年。

  和12年前一样,叶县县衙报“省保”时,上级单位也要他们修复,实际上当时的叶县还是觉得带不来什么效益,李元芝不信,旅游热旅游热,这叶县县衙就是个宝贝,咋会热不起来嘛,便想方设法儿把县衙修起来了。

  李元芝修复县衙时,县衙里住着100多户人,毕竟时代不同了,过去让人见了都打寒战、进一趟差不多脱一层皮的县衙,现在也不算什么,谁住着谁舒服,成了百姓的安乐窝。

  要把这些安乐窝里的人请出去,可不是件易事,你以为你是谁?可以打板子,可以用重刑?拆迁、安置,软硬兼施,啥法儿都用了,李元芝让“埋着”的叶县县衙浮出水面,到1999年9月28日开放时,前后用了整整3年,就这,李元芝说用时算少的,内乡县衙恢复“原貌”用了整整9年。这3年,李元芝自然少不了政府的支持,但很多时候,他是变换着法儿筹钱。

  说来这事儿不太严肃,但却是真的。

  这个县衙有一些怪事儿,也许是巧合的事儿。1997年12月8日,县衙第一次开工时,下了一场雨。到后来,县衙二堂、三堂修复时,又下了雪。

  李元芝把这档怪事儿讲给当时的县长听,县长不信邪,李元芝就和县长打赌,要是再拆房拆出雨来,县长要续拨5万元修缮经费。

  李元芝第二天就带人拆房维修,结果,天果真下雨了,虽然只是零星落了一些雨,但也是雨啊,县长输了,果真就给李元芝批了5万元经费。

  2006年7月记者来到叶县县衙时,县衙已经具备了规模,是真正的“县衙”了。

  位于叶县老城区东大街的叶县县衙,说实在的,第一眼看到它,让人有些失望。看看吧,它所坐落的东大街那么窄,过两辆轿车都有些难,哪里像百姓心目中威风八面的县衙所在地。但虽然位置憋屈,可没有憋屈县衙里的内容。这个坐北朝南的明代县衙,据说建筑面积有16848平方米。主要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结构,整座建筑由中轴线和东西两侧副线上的41个单元153间房屋组成,能够让人感觉到建筑群的规模宏大。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仪门、卷棚、大堂、宅门、二堂、三堂及附属的科班厢房。东侧副线依次为狱房、厨院、知县宅等。西侧副线依次为西群房、虚受堂、思补斋等。三堂后为大仙祠和后花园。

  “叶县县衙在整体上和内乡一样,都是中国封建社会县衙的代表,但叶县县衙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虚受堂、思补斋,包括大仙祠、卷棚,都是叶县县衙独有的。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叶县县衙是正五品的级别。”李元芝说。

  叶县县衙是正五品

  别小看这县衙里的一个个房屋,看似很平常的一柱一木一砖一瓦,它们或多或少、或高或低,都是学问,都体现着这个衙门之所以成为衙门的若干个理由。

  来到叶县县衙门口,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县衙附属物,便是那两尊三米多高的石狮子。

  现在很多单位,甚至很多人家门口都立有狮子,那多是装饰用的。但叶县县衙门口的狮子和它们不一样,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县衙门口安放狮子,大概是因对权力推崇。这狮子不是随便安的。”陪同我的叶县文化局人员说。

  由于佛教对狮子推崇,狮子便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尊贵动物,被誉为“兽中之王”,加之狮子相貌威武,人们便用石头雕成神态各异的狮子守门,以壮威严。古代衙署也习惯门前放置狮子,以增加强权和正义的色彩,但它的安放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都是坐北面南昂首而立,东为雄狮,西为雌狮。雄狮右蹄踩球,谓“狮子滚绣球”,此球的寓意为:古代人们认为天地之间为圆,此为统一天下的象征。雌狮左蹄踩幼狮,谓“太师少师”,小狮象征后裔昌盛,比喻统治阶级的基业千秋万代。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讲究:狮子头上螺旋花纹的多少,也是衙门级别的反映。一品官员的府第,门前的狮子头上有13个螺旋花纹,称“十三太保”,随着官员级别的降低螺旋花纹逐渐减少,六品以下便没有资格用狮子装饰府第了。其次,安放狮子的底座,必须用须弥座。须弥座,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台座,用砖砌或石雕而成,束腰部有凸凹线和纹饰。用须弥座,可以显示对至高无上权力的推崇。

  县衙大门口两旁,有两堵成一定角度向两边张开的青砖砌成的围墙,远远望去,张开的角度像一个“八字”,据《抱朴子·内篇》记载:“世云尧眉八采,不然也,直两眉头甚竖,似八字耳。”八字墙也很有讲究,其长度和大门两侧的班房长度正好相同,实际上后来已经发展成为衙门前的装饰物品了。作为建筑装饰物用来衬托县衙建筑的庄严、神圣,成为衙门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县衙大门是整座县衙的标志性建筑,它决定着县衙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建筑体量,也是衙门级别的实物反映。叶县县衙大门面阔三间,硬山砖木结构。县衙大门上额置一黑漆大匾,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手书“叶县县署”四个大字。

  大门分正门、侧门。正门上,一对似龙似虎的兽头门环在朱红颜色的

  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门环作为衙门的饰物,它的颜色在等级森严的明代,也是有详细规定的。明代规定,一至二品,用绿油锡环;三至五品,用黑油锡环;六至九品,用黑油铁环,违规便是僭越,是要获罪的。

  据《明史·舆服志》记载:“三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檐桷青碧绘饰;门三间三架,黑油锡环。”

  县衙大门是用厚木板拼合做成,上面有一排排的门钉。这种门钉原是用来固定木板的钉子头,后来逐渐成为门上的一种装饰了,而且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排列。别看这小小的门钉,用的材料优劣、用的数量多少,也体现着地位的尊卑。

  按明代规定,皇宫建筑大门上用金钉,以下官吏依等级大小分别用铜钉、铁钉等。此外,还在门钉数量的多少上做文章,皇宫大门用钉最多,即每扇门九排九路共81枚门钉,往下依次用七路七排49枚,五路五排25枚等。古代叶县人稠地广,是由汉代的叶县、红阳、昆阳、舞阳等地合并而成,时称大县。明初,全国设县1171个,并把这1000多个县按纳粮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当时叶县每年纳粮十万石,按规定应为上县。所以明清时期来叶县任职的行政长官多为同知衔,即正五品官。因此叶县县衙大门便用五路五排25枚铁钉。

  “你看看,”抚摸着青漆漆就的高大门柱,叶县县委宣传部王华召副部长说,“这也是叶县县衙和内乡不一样的地方,衙门里的门柱用漆也是有严格规定的,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将衙门漆成青色,而七品的衙门只能用黑漆,所以叶县县衙的门柱用的是青漆。”

  实际上,作为一个县级衙门,能有如此高的地位,与叶县的历史分不开。

  叶县地处伏牛山区到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大小山脉200余座,占全县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保安镇、常村乡境内的山脉分别为桐柏山和伏牛山系,二山余脉之间形成的“南襄夹道”,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

  早在春秋五霸争雄天下之际,这里就承担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任务:为瑰丽多姿的荆楚文化与大气磅礴的中原文化的结合提供一个融会交流的平台。

  叶县位于春秋时期的楚国和郑国、晋国之间,是楚国北方的门户和北扩的跳板。这里有作为南北方交通要道的“夏路”,还有楚国北方著名的防御工程“楚长城”。在“夏路”的两侧及其附近,有许多城堡或小城,历史上称之为“万城”。战略地位异常重要,历代统治者都很看重这里,这就不难理解,后来为啥叶县县衙能成为正五品。【原标题:叶县县衙”系列之一 “迟到的县衙”级别不低】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2006-09-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