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台自下而上共有33级台阶,因为道教认为天有33层,道教上有“33阶上青天”之说,老君台正殿建在33层之上,正中供奉着老子塑像,象征着老子修道悟德达到了最高层。老君台台高8.84米,台底面积765平方米,全台以古式青砖堆砌,周围立垛口女儿墙,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高台建筑之一。居高临下,老君台雄伟壮观,整个台体呈25边形,其施工和工艺技术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老君台上大殿有正殿3间,东西偏殿各 1间,正殿面阔3间,进深3间。新中国成立后,鹿邑人对老君台进行维修时,发现其上面檩子上写有“明万历七年”字样,即1579年,可见在明万历年间曾对老君台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修缮。殿前壁东西两侧嵌两方石刻,分别为“道德真源”、“犹龙遗迹”,系明代碑刻,是明朝万历年间修缮时留下的。这两通石刻书法价值很高,可惜年久已磨损,碑刻字迹模糊不清,现上面的字系今人刻上的。
大殿内老子像为汉白玉雕像,殿前分别站立着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等4个不同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们是老子的得意弟子。台上有桧柏13株,相传是唐柏,是老子的13位弟子转化而成,在这里长年陪伴老子。老君台上,松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恰似人间仙境。
在大殿的南侧有一根铁柱,俗称赶山鞭。这样的铁柱,鹿邑有两根,另一根在太清宫。实际上,太清宫的铁柱与老君台上的铁柱一样,并无上下之分,也并非鹿邑百姓传说的老子赶山之鞭,而是纪念老子之物。据清《光绪鹿邑县志》记载:“铁柱高八尺,围尺有八寸,旧志谓为唐时旧物。”
“日军侵华有见证,老子显灵护县城”。
在老君台上,至今仍保存着日军侵华的历史见证——弹痕。1938年农历五月初四,一队日军从鹿邑城东营子寨向西开进。因为当时县城内并无高大建筑,加上老君台上古柏森森,非常引人注目。日军以为是国民政府的抗战工事,就在县城东城墙上架上迫击炮,对老君台集中炮击,老君台大殿东墙、东偏殿后墙和附近的柏树上共中炮弹13发,机枪弹无数,其中两发炮弹穿过大殿山墙,一发卡在梁架上,一发落在了老君像的神龛上,还有一发卡在了殿东柏树的树杈上。梁架和树杈上的炮弹都保存了很久,其中树杈上的一发炮弹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取下来。
值得庆幸的是,13发炮弹全未打响,若有一炮打响,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当时大殿后的炼丹房尚在,房中满满的全是黑色炸药,如果一发打响,可引起炸药爆炸,不但老君台会化为废墟,恐怕就连鹿邑县城也会遭到严重破坏。可在鹿邑县城其他地方,日军的大炮却厉害得很,东南城角城墙上的奎星楼、南城门上的城楼,日军都是一炮解决,打飞于护城河内。可日军打老君台的炮弹却一发未响,这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定数,不得而知。但这一真实的历史故事却流传得很远,成为老君爷神灵不容冒犯和老君爷保佑鹿邑苍生的佐证。如今,梁架和神龛上的两发炮弹已被取了下来,而且神龛已被换成新的。只有大殿东山墙和那颗柏树杈上还留有清晰的弹孔痕迹。
上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老人来中国后提出到老子故里观光游览。他来到老君台,首先立下一块“和平碑”,然后便虔诚地拜了又拜,并向随行人员讲了当年的一切。原来,他就是当年向老君台发射迫击炮弹的炮手,他说当时共发射了13发炮弹,而那时鹿邑人掌握的是12发炮弹,是不是所说有误??2002年,由于数日阴雨连绵,老君台西南角被雨水泡塌了,省文物局古建筑施工队在此清理地基时,发现了一发日制迫击炮弹,由于没有引爆,不便保管,便交给县武装部引爆了,当时留有录像资料。这发炮弹的发现,正应了那位日本老人所说的13发之数。
“投巨资恢复建设,明道宫展露新姿”。
为了弘扬老子文化,开发旅游资源,2005年,鹿邑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顺应民意,立足于弘扬老子文化,建设文化大县、旅游强县,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投资6000万元,按照唐宋规制,恢复重建明道宫。
修复后的明道宫,从老君台台阶往南神道上,依次是享殿、玄元殿、八卦台、迎禧殿、明道宫正门。神道东侧由北向南依次是东配殿、尚德亭、崇道亭、观复亭、礼醇门,西侧由北向南依次是西配殿、守素亭、抱朴亭、澄清亭、文昌阁、教正门,东西对称,布局严谨。
“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如今,明道宫景区内苍松翠柏,鲜花绽放,绿草如茵,古色古香。神道两侧湖水潆绕,景色优美,到处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优雅、和谐的景象。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老子故里人民欢迎各地游客来这片古老而又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圣地,细品老子传统文化,静思养身修德之道。(李兆举 杨东志)【原标题:“触摸老子故里”系列报道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