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宫的主体建筑是太极殿,始建于唐天宝二年(743),清朝重修,面阔5间,进深3间,硬山式结构,黄色琉璃瓦顶。大殿中间为老子塑像,两旁的配像分别为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和唐玄宗李隆基,几位帝王之所以位列两旁,就是因为老子为唐王圣祖,在唐王家庙里,他们四位的身份是李氏后裔。由此看来,太清宫作为唐王家庙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太极殿的斗拱是宋朝的,檩子是明朝的,现今部分檩条上仍写有“明万历七年”(1579)字样。太极殿门两旁的楹联是:“坛场夜雨苍苔古,楼殿春风碧瓦寒。”出自宋英宗至平四年(1067)欧阳修所作的《太清宫烧香》中的诗句。
《唐道德经注碑》,该碑位于太极殿前神道东侧,立于唐天宝元年(742),是太清宫中现存最早的帝王御碑。唐朝帝王取得天下政权以后,到处寻找《道德经》真迹,后来尹喜的后代把世代珍藏的竹简原版《道德经》献给了朝廷。唐玄宗李隆基根据这个版本写下了《唐道德经注》,并刻碑留在了老子故里。碑体高3.7米,宽1.2米,厚0.36米,碑首为半圆形,首身一石,碑身四体刻字,正反两面为正文,每面22行,满行51字,左右两侧为文人的题咏。碑文内容为唐玄宗李隆基对《道德经》的释文。该碑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严重。此碑是唐朝遗物,又是皇帝所立,为文物中的珍品。特别是正文的隶书,大有唐全碑之风韵,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先天太后之赞碑》是太清宫景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古碑刻,是宋真宗赵恒于大宋祥符七年(1014)来鹿邑朝拜太清宫时所立,由真宗皇帝亲自撰文、亲自书丹、亲自题写碑名,被誉为“三御碑”。该碑形体高大,气势恢弘,高8米以上,宽2米,厚0.67米,重50 多吨,碑冠刻成盘龙状,碑文的内容是歌颂老子母亲的功德。该碑石质极坚,虽历经千年,至今保存完好,仅蚀数字。
太清宫内有两株稀世古柏——丹桧古柏,鹿邑旧时的县志记载是老子亲手所植。但据专家考证,这两个古柏应为唐柏,但这与老子亲手植柏并不矛盾,应该是老子亲手植柏枯死后发出的新枝。扁柏树扁得出奇,丹桧树阴阳相照,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它们的纹理其一左旋,其一右转,天左旋地右转,象征太极图的阴阳二气,吻合了老子“道分两极”的辩证思想。
此外,太清宫内还有纪念老子为“柱下史”的铁柱子。在老子故里,流传着很多关于老子的神奇故事,在当地群众心目中,老子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仙。这根铁柱是民间传说中老子的赶山鞭。远古时期,这里不象现在一马平川,而是有一座遮天避日的大山,百姓称为隐阳山。因为隐阳山的存在,老百姓生活很不方便,缺少耕地不说,山上的豺狼虎豹还经常下山祸害百姓,老百姓吃尽了苦头。为了救百姓于苦难,老子上山采来五色石,支起八卦炉,炼了七七四十九天,铸成一根赶山的铁鞭。坐在老君台上的老子,手举铁鞭,运足神力,一鞭下去,把大山赶到东洋大海里去了。由于赶山时用力力过猛,铁鞭从中震断,上半截飞到了太清宫,下半截留在了老君台。所以大家在老君台上可以看到一样的另一个赶山鞭。从史实的角度来讲,这是纪念老子“柱下史”官职的纪念物,为唐朝帝王建太清宫时所立。老子曾经在周王朝做官。作为奴隶社会的周王朝,天子是天下至尊,群臣百官在上朝时,必须恭敬站立。而老子身为守藏室之史,需要写言记事,于是周朝天子就赐老子一根铁柱,老子可以倚在下面书写,所以后人尊称老子为“柱下史”。老子辞官回到故里后,为了表达对周天子的感恩,就仿着朝中的铁柱样子做了一个发簪戴在头上。后世创立的道教尊老子为圣祖,对老子顶礼膜拜,也学着老子的样子戴上同样的发簪,细心的人会发现,道士头上的发簪与这个铁柱十分相似。
太清宫内的水井也是一大景观。在鼎盛时期,太清宫包括前宫和后宫共有72眼井,按72星宿位置分布,井井有典故,现仅存两井。望月井之奇在于每逢甲子年农历八月十五,风清月圆之时,天上的明月正好投影在水井中央,正应了“天上月是水中月”之古诗意境,故叫望月井;九龙井,相传老子生而踽步,天降九龙为其沐浴。尔后九龙入地处随成九眼水井,四周八眼,中间一眼。此为中间一眼,井水甘甜清爽,祛病强身。千百年来民间奉其为 “圣水”,纷纷前来汲水盥洗或饮用,以求强身健体。现井口是由青石刻制的井口饰件,为一块完整的青石雕成,上有九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老子故居是太清宫中近年来修复的景点,占地36亩,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仿汉风格,分主仆院落、山体和水系,宅院依山傍水,它向人们再现了春秋末年老子在此生活的场景和社会风貌。主要包括正堂、东堂、西堂、寝房、隐山、犹龙洞、静思亭、观星台等10余处参观点。
洞霄宫,亦称后宫,是祭祀老子母亲的地方。其主体建筑三圣母殿,建于民国初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尊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从那时起,前宫祭祀老子,后宫祭祀李母,前宫住乾道后宫住坤道。现在圣母殿里供奉着三位圣母:中间的是老子的母亲、西边的是释迦牟尼的母亲、东边的是孔子的母亲。这三位伟大母亲的并列体现了三教合流的思想。老子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传说她怀老子八十一年才生。所以老子一生来就是一个白胡子老人了。人们常说肋生老子顶生佛。用现在的话说是李母孕老子过月剖腹产下老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结果只能是李母为人类肋生一位绝世圣哲,而自己却飞天仙逝了。人们为了感念李母的伟大贡献,就把当时县名改成为苦县,以纪念这位圣哲之母。
二
明道宫景区位于鹿邑县城东北隅,太清宫东西相望,是老子聚徒讲学、传播天下大道的地方。明道宫景区以紫气大道为界,分为两部分。紫气大道南为弘道苑,北为明道宫。据大清光绪版《鹿邑县志.古迹.明道宫》记载“明道宫在东门内升仙台前,唐名“奉元宫”,天宝二年(公元 743年)为太清坛。”明道宫始建于汉代,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到了唐朝,随着皇室对老子尊崇有加,即以老君台为中心,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唐天宝二年(743)为太清坛,又叫奉元宫。大宋真宗皇帝赵恒易名“明道宫“。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宋真宗皇帝赵恒亲来鹿邑朝拜老子,就住在后面的迎禧殿中,当天晚上,他出来散步,看到这么一个大宫殿的正门没有牌匾,就提笔挥毫写下了“明道宫”三字。明,即是显示、彰显。明道宫即是彰显道理、真理的地方。老子重要的哲学思想是道。宋真宗为这座宫殿起明道宫之名表明了宋真宗皇帝深得老子思想之真谛。明道宫在元、明、清三朝均有扩建,并屡废屡修。前来朝拜老子的皇帝,都下榻在这里,应该说这里相当于当年的国宾馆了。现在的明道宫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海内外最大的老子思想弘扬宣传基地,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有众妙之门牌坊、迎禧殿、玄元殿、文昌阁、腾云阁、享殿、升仙台、弘道苑等建筑构成。
明道宫的主体建筑之一为玄元殿,因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自认老子为始祖,老子出生地鹿邑为其祖庭,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后人就建玄元殿予以纪念。玄,是深奥之意。元,是始,初始之意。玄元即老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从这里产生孕育并发扬光大的。“玄元殿”三个字是从现代大书法家,民国元老于右任先生墨宝中辑录的。玄元殿面阔7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琉璃大脊,脊中置兽驮葫芦宝瓶,两端是龙头形大吻,上插剑把。垂脊饰仙人、小兽。檐角飞翘,象鼻形昂嘴,下坠风铃,斗拱层叠。殿内正中立高7米、重50余吨的老子铜像,手持如意,神情自若,体现了老子作为一个哲人、思想者和大智慧者的形象。殿外正墙上嵌着全国人大原委员长李鹏题写的“老子故里”、全国人大原委员长乔石题写的“道德真源”等匾额,姜春云题写“重道贵德”,欧阳中石题写的“大象无形”、李铎题写的“道德真源”等。大门两侧楹联“修德悟道生一生二生万物,明志清心法天法地法自然”是中国书协主席张海所书。外侧楹联“少私寡欲养浩然正气,见素抱朴修湛兮清风”是由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孙轶青所书。
明道宫的另一主体建筑是老君台,又叫升仙台或拜仙台,因传说老子在此台上羽化成仙而得名。又因老子曾被宋真宗封为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老百姓就习惯上称之为“老君台”。它是明道宫建筑群中现存的唯一古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还是老子当年授徒讲解《道德经》的地方,实为中国第一所正宗“道学院”。老君台始建于东汉末年,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增修增建。台高有8.84米,台底面积765平方米,全台以古式青砖堆砌,周围立垛口女儿墙,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高台建筑之一。居高临下,雄伟壮观。整个台体呈二十五边形,其施工和工艺技术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拾级而上的33级台阶,寓意老子飞升33层青天之说,老君台正殿建在33层之上,正中供奉着老子塑像,象征着老子修道悟德达到了最高层。老君台大殿正殿三间,东西偏殿各一间,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檐柱、元斗拱、内部梁柱为砌上明造。大殿内老子像为汉白玉雕像。殿前站立者分别是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等四个不同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殿前壁上嵌有“犹龙遗迹”、“道德真源”、“孔子问礼处”等明代碑刻三方(通),清代赞助碑二通。殿左前方有铁柱一根,传为老子“赶山鞭”。台上还有桧柏13株,相传是唐柏,是老子的13位弟子转化而成,在这里长年陪伴老子。松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啼鸣,恰似人间仙境。1938年6月,老君台曾遭到日寇的攻击,墙壁上留下的累累弹痕,印证着日本侵略者的极大罪行,奇怪的是日军发射的13发炮弹,全都成了哑弹。老君台大殿东墙、东偏殿后墙和柏树上共中炮弹十二发,有一发打在了老君台的西侧。其中两发穿过大殿山墙,一发卡在梁架上,一发落在了老君像前的神龛上。这些炮弹如果一颗爆炸,老君台就会变成废墟。当时侵略者见状,吓得呆若木鸡,列队放下屠刀,祈求保佑。这给老子升仙台平添几分神秘的色彩,给后人留下不尽的猜测。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炮击老君台的日军炮兵小队长梅川太郎一行数人,特意从日本赶来,在老君台前右方立下了一通“忏悔碑”,并在老君像前长跪不起,虔诚谢罪,祈祷中日永无战争,全世界人民永久和平。老君台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古往今来,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女皇武则天、宋真宗赵恒,以及文学大家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来拜庙祭祀,或观瞻游览,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华章。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杨得志、张爱萍、朱镕基、温家宝都曾到老君台参观考察。1978年,鹿邑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在此建博物馆。1986年,老君台被定位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随太清宫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迎禧殿是明道宫历史上一座古老的宫殿,北宋真宗皇帝赵恒,在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到太清宫朝拜老子时“驻跸奉元宫”,并诏改“奉元宫”为“明道宫”。宋真宗这次朝老,就在此殿内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朝政,决策大事,迎禧殿即含有“皇帝驾幸,喜气盈门”之意。因为皇帝曾在此居住,鹿邑的老百姓直到今天仍把明道宫这片地方称为“东皇城”。“迎禧殿”三字是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的墨宝。殿门楹联“经史子集根柢于道,释儒伊耶宗旨归德”是由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周俊杰所题。
老子离开老君台后,到洛阳周王室任“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档案馆馆长、天文馆馆长。老子离开家乡前,曾亲手栽植了一棵银杏树,这棵银杏树,已经有2500多年的树龄了,树冠呈伞状,覆盖1300多平方米,树径达8.33米,6位小伙子才能合抱起来,树的根系向四周延伸足足两公里之远,鹿邑人说:“银杏树,是老君爷的化身。”
矗立在老子文化广场的老子塑像,落成于2008年4月。据记载,这是全国目前最高最大的老子雕像了,真可谓“老子天下第一”。由中国雕塑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曹春生指导,中国雕塑家协会副会长、天津美院教授、著名雕塑家景育民主创,山东莱州汉威雕塑中心承制。老子的雕像高33米,八角形基座高6米,重4500,由365块莱州花岗石构筑而成。27米由数字3乘以9所得,连同6米高的基座,取数为3、 6、9,为道家最吉祥数字。仰视老子雕像道骨仙风,飘然犹龙,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他慈祥、大度,端庄、自然,富有智慧,同时又很亲切,仿佛正在传播他那 “无为而治”的《道德经》,指引人们领悟天地之精气。
“天高近接太清宫,地古永传曲仁里。”权威人士说:“皇宫看故宫,道宫看太清”。时下,老子思想正在被世界各地的仁人志士所认同,其“尊道、贵德、倡和”的核心价值观,也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鹿邑,正在敞开其博大的胸怀,以其“鹿鸣呦呦”人间“仙境”,融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于一体,笑迎八方宾朋,来“老子故里,道德真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坐而论道,共建和谐,同谋发展。(李兆举 杨东志)【原标题:“触摸老子故里”系列报道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