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触摸老子故里”系列报道之六

2013/8/8 11:52:47 点击数: 【字体:

  
    景点有渊源传说多且奇

  (明道宫)

  在河南鹿邑老子故里文化旅游区,无论是太清宫,还是明道宫,都有着数不胜数的景点,诸如太清宫的石棺、杵树,明道宫的问礼亭、圣泉井等等。这些景点,不但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而且具有不少的神奇传说。

  “问礼亭”的来历

  位于河南省鹿邑县的“明道宫”,是老子故里旅游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道宫”院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君台”。在“明道宫”西南一隅,有一个古色古香、雕刻精美的石头亭,名叫“问礼亭”。

  这座石头亭为什么叫做“问礼亭”呢?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哩。

  据《史记》、《左传》和《孔子家语》等古籍记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一生中曾先后多次向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老聃。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问礼”。仅有据可查、有籍可考的,就有五次之多。

  孔子第三次向老子“问礼”,是当年他率弟子“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绝粮七日”之后。

  当时,孔子师徒被迫离开“陈蔡”,便乘坐马车,返回鲁国。在途经苦县(即今河南鹿邑)时,孔子听说老子已经从周王室“辞官归里、告老还乡”,目前就在苦县县城东门里“开馆授徒”,便带着几个弟子,折转车头,再次登门拜访老子。

  孔子师徒风尘仆仆,刚将马车驶进“学馆”,老子便闻讯而出,急忙相迎。

  老子和孔子见了面,双方施礼,嘘寒问暖。

  宾主落座之后,老子见孔子满面愁容、一脸憔悴,便启齿问道:“孔丘啊,你是怎么了?为何……精神欠佳、萎靡不振?”

  孔子回答说:“唉……我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还没有‘得道’。比如,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书,自认为时间已经很长,熟悉得一如自己的指掌。但是,我用来去‘游说’七十二个(诸侯)国君,论说‘先王’的‘治国之道’,阐明周公、召公的丰功伟绩……但是,却没有一个国君……能够接受。嘿……人们……真的是太难说服了,大道……也太难发扬了。”

  老子说:“孔丘啊……幸好你没有碰见‘太平’年代的君主。所谓‘六经’,那是先王的‘陈迹’,那里是他们‘行为’的‘依据’呢?更何况,你现在所说的还只是一种‘痕迹’。所谓‘痕迹’,就是鞋子‘踩’出来的,哪能算是‘鞋子’呢?……水鸟,雌雄双方相互关注,眼珠儿不转动却能受孕;昆虫,雄的在 ‘上风头’叫,雌的在‘下风头’应和,就可以受孕;有的动物雌雄同体,不说不动也可繁衍后代。本性无法改,命运不能变,时间不会停止,道路不可堵塞。假使得了‘道’,怎么做都可以;假使失去了‘道’,怎么做都不可以。”

  孔子听罢,点了点头。

  老子抬头看了孔子一眼,接着说道:“……谷糠迷了眼睛,就会分不清东西南北;蚊子叮咬着肌肤,就会整夜睡不着觉。‘仁义’不知不觉地‘迷’住心窍,是人生最大的‘祸患’。你……不要使天下人失去‘质朴’的本性,而最好是象风儿那样的随顺自然,‘修养’而‘自立’。白鹤,不日日洗澡也很白;乌鸦,不天天染色也很黑。因为‘黑’和‘白’是它们各自的‘质朴’本性,是用不着‘分辩’的;‘名誉’的荣耀,不足以扩大。……河水干涸,鱼儿们被困在陆地上,他们互相吹着湿气,用涎沫互相滋润,不如它们在江河湖海里互相忘却。”

  孔子想了又想,反复咀嚼老子的话,好一会,方才明白了些许。于是,他试探着对老子说:“噢……先生,我懂得了……是不是……如……喜鹊孵蛋,鱼儿布沫,土蜂祷祝使螟蛉变成自己的孩子,生下弟弟哥哥就哭泣。我已经很长时间不和‘造化’为伍了。不和‘造化’为伍,哪里能‘教化’他人呢?”

  老子一听,高兴地称赞孔子说:“好了,孔丘,你已经开始‘得道’了!”

  在孔子这次“问礼”时,老子还曾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地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谷’,‘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遇到了知己的好君主,碰到好时机,受到他们的重视重用,就好好的去施展一番自己的才能;如果遇不上知己的好君主,又碰不到好时机,得不到他们的重视重用,就要象‘飞蓬’一样,到各处游历,宣传自己的主张。不过,我听说:一个善于做生意的商人,尽管他是腰缠万贯,可在外表上却看不出他比别人富有;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了很多有益于他人的事,也不伸手索取,看上去就像一个‘傻子’一样。孔丘啊……你要把‘骄傲自满’ 的习惯去掉,不让‘淫逸奢侈’的事情沾身。因为这些,都是对你没有好处的东西”。

  ……

  两位圣人一番长谈之后,老子便用“宋河酒”(即今中国名酒“宋河粮液”的前身)招待了孔子师徒。

  酒菜上桌,孔子便觉酒香扑鼻。他伸手端起刚刚斟满的酒爵,慢慢地品了又品。在连连称赞“好酒”之后,又抬起头告诫其弟子:“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也就是说:“你们几个不论酒量大小,都不能因酒好而贪杯,以免吃醉了闹出笑话来”。

  ……

  后来,人们为了“缅怀”和“纪念”,就在这次孔子向老子“问礼”地方,精心地修建了一个坚固的石头亭子,并将此亭命名为“问礼亭”。

  这就是“问礼亭”的来历。

  因为“问礼亭”里供奉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两位伟人,所以,自古以来,数不胜数的游人、香客,尤其是莘莘学子们无不趋之若鹜、摩肩接踵。他们或是烧香祭拜——让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望子“成龙”;或是祈求护佑——使自己“蟾宫折桂,金榜题名”。至今,“问礼亭”前仍是游人如织,香火旺盛。

  圣泉井的传说

  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君台”,有一口名闻遐迩的古井,名叫“圣泉井”。

  “圣泉井”原是一口古老而普通的吃水井。据传,这口井是老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挖掘而成的。当年,青年老子在这里“开馆授徒”时,就吃用这口井里的水;以后,老子告老还乡,在这里一边“聚坛讲学”,一边“修身炼丹”。无论是吃是用,还是炼丹,也都使用该井之水。只不过,它当初并不叫“圣泉井”而已。

  可它为什么又叫“圣泉井”了呢?说起来还真有一段古老的“民间传说”哩。

  春秋末年,老子从周王室“蓬累而行”,回到故里,就在鹿邑城东门内“开馆收徒”,“讲道授德”。

  老子在这里修“道”养“德”,开炉炼丹,天长日久,他的“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加之吃了自己练成的“丹药”,就修成了“正果”。这一天,老子要驾鹤升天了,临走之前,在告别了乡亲友徒之后,又来到自己拴在井台边的青牛身边。是的,他要和自己的“坐骑”告别。

  这头青牛生性聪明,颇通人性,又加之它与老子朝夕相伴,耳濡目染,也有了一定的“道行”。当下,它见老子就要“仙蜕”升天,也很想和自己的主人一起“飞升”,只是可惜自己还没有能够修成“正果”,仍然还是“血肉之躯”,难以如愿以偿。当下,它见主人不忘旧情,临行之前,还专门前来向自己“告别辞行”,禁不住泪流满面,直冲着老子,可劲儿地摇头,摇头。同时,它还望着老子“呼哧”、“呼哧”地直喘粗气。

  此刻,老子“心有灵犀一点通”。他走至近前,轻轻地地抚摸着自己心爱的青牛,心中顿时生出一种“软不拉差”的感觉。接下来,老子便禁不住喉头一酸,潸然泪下。心中暗自想到:“唉……这头青牛……在家与我为伴,出外为我代步……辛勤一生,忠贞一世……鞠躬尽瘁,无怨无悔……”难割难舍之下,老子直起身来,高高举起手中的那只原是用来装盛“仙丹”的“宝葫芦”,仰天长叹:“天啊!今日我走之后,有谁再来照顾青牛的吃喝?又有谁再与青牛早晚相伴?…… 怎么办?怎么办?……”

  老子想啊,想啊……突然,不知为什么,他手中的那只“宝葫芦”就自己倾斜下来,将一葫芦“仙丹”全都倒进了井里。“仙丹”倒尽之后,那“宝葫芦”似乎还是“不依不饶”,磨也磨不动,扶也扶不直,并一股劲儿地向外流水。“宝葫芦”流啊流啊,流啊流啊……井里满了,水就向外溢,向外淌,向外流…… 时间一长,就流成了池,流成了泉。更令人奇怪地是,那个被水流冲成的水池,形状竟然和老子的那只“宝葫芦”一摸一样,这就是后来的人们所说的所谓“葫芦池”。

  当年,那“泉水”流啊流啊,流经青牛的身边,那青牛就去舔,去喝。谁知那青牛喝了这种泉水之后,发现它不但能够“解渴”,而且可以“止饥”。于是,自此以后,那青牛渴了喝泉水,饿了也喝泉水。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天长日久,青牛靠着喝这“泉水”,加之努力“修炼”,终于修成了“正果”,结果也 “蜕变”成“仙”,到天上和自己的主人——“太上老君”团圆相聚去了。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2011-01-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