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居陈期间,并非一直呆在陈国。中国孔子基金会原会长、著名学者匡亚明先生认为,他曾“自陈适蔡,又自蔡适陈”,往返于两国之间。孔子在蔡国住过一段时间,还曾从蔡国前往楚国叶县(今平顶山叶县),见叶公沈诸梁。
沈诸梁,字子高,为楚国大夫,他执政较开明,对孔子盛情款待。一天,叶公召见子路,请子路介绍孔子情况,子路借口不知道没回答。孔子知道后责怪子路。子路说:“我听说叶公并不诚实,表面对先生恭敬但未必是真心。据说他特喜欢龙,上界天龙听说降下人间探望他,叶公在梦中见了龙,却吓得魂不附体,大呼救命。他对先生故作姿态,是不是也和爱龙一样呢?我认为在不了解他之前,无须将先生的情况告知他。”孔子点头称是。
孔子对叶公深入观察后,觉得他不可共谋大事,便带弟子返回蔡国。
返蔡途中,孔子一行要过河但找不到渡口。孔子见路旁有两人并肩耕作,气质很像读书人,就对子路说:“你去问问渡口在什么地方。”
这两个人,是隐士长沮和桀溺。
子路恭敬地上前问道:“先生,请问过河的渡口在哪儿?”
长沮反问:“坐在车上的老头是谁?”“是我的老师孔丘先生。”子路回答。
“那么他应该知道渡口(不是指江河渡口,是指人生路口)在哪里!”长沮语带讽刺,说完继续干活,不理他了。子路只好又问桀溺:“先生,你能指点渡口在哪吗?”
桀溺回答说:“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意思是:现在天下到处动荡不安,像洪水恶浊横流。你的老师能改变局势吗?你紧紧跟随,这是不识时务。依我说,你与其跟着他到处奔波,还不如像我们一样,忘记这个世界忘记这个时代,只种自己的田,其余都不管。
子路将两人的话如实告诉孔子,孔子很落寞地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是我们是人,不可与鸟兽同群,我不和天下人同群,又和谁同群呢?若使天下已经有道,我也不必来改变社会了。孔子是不肯放弃自己的责任与担当的。
2008年12月24日上午,记者抵达上蔡县黄埠镇天鹅庄村蔡埠口自然村,此地沟河交织,汝河废河道呈东西流向蜿蜒于村头。上蔡文史专家陈剑锋先生走到废河道边一高台地,说:“这儿原名蔡埠口,相传就是子路问津要找的渡口。村旁大道(现在是省道216线,叫商南公路,即商丘至南阳公路)古代是由陈经蔡至楚必经之路,蔡埠口原是汝河上的大码头,从这儿顺着汝河向东南可直通湖北洪泽湖。上世纪60年代,河上还有一座南北向古桥,桥头有孔庙,桥边有一通颜真卿题字碑——孔子问津处。上世纪80年代汝河改道,此地成废河道,桥和建筑碑刻也早已消失,曾经的大码头,只留下这一汪清水。”
子路问津(或曰孔子问津)处的位置,有说法多种,有专家认为在楚地负函(今河南信阳)附近。
因何绝粮?何时绝粮?
公元前489年,吴伐陈,楚来救,长江上的两个大国要在陈国身上比比谁的拳头更硬。七月,楚军进驻到陈楚交界处的城父(今河南宝丰县)。
战争血腥沉重,把一切贬为无足轻重的细节,陈都淮阳城里,一群快饿死的书生仓皇逃离。孔子带弟子向南方逃去,想经蔡国奔楚国。行至陈蔡两国边界,被困于荒野上,绝粮七日。弟子们屡遭挫折,饿的饿病的病,孔子依然讲经说道,弦歌不止。这就是“陈蔡绝粮”,孔子一生中最紧要关头之一,也是中国精神、中国文明的关键时刻。
孔子师徒“陈蔡绝粮”的时间是公元前489年,对于具体月份,学者范希春先生所著《孔子本传》说:“公元前489年七月,楚昭王驻兵城父,临战前,令巫师占卜,不利,昭王仍决定挥师前进,攻到陈国都城西北,昭王病故军中,楚军只好撤退。吴军乘机大举西进,一直攻到陈国都城城下。孔子师徒只好仓皇逃离陈国都城。”
“楚昭王七月到城父,经发兵作战、撤军,又吴军进军,再孔子师徒走了一百多里地,到陈蔡两国边境,约需月余时光,孔子师徒绝粮月份大概是中秋前后。”淮阳县文史专家张云生先生推测。
“绝粮陈蔡”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楚昭王派人礼聘孔子,陈、蔡两国大夫非常惶恐,商量说:“孔子是有才德的贤者,他所讥评都切中诸侯弊端。他长久留于我们陈蔡之间,各位大夫所作所为都不符合其意。而今楚国是强国,又礼聘孔子,对我们陈蔡执政大夫就危险了。”于是两国都派了人丁,将孔子师徒围困在荒郊旷野。
司马迁著作是“史家之绝唱”,他认为“绝粮陈蔡”的原因是陈蔡两国派人围困,但后世有学者有不同看法。孟子认为孔子这回走背字是“无上下之交也”,即上面未受重视,下面又脱离群众,因此遇难受困。汉代陈安国注《论语·绝粮章》说:“吴伐陈,陈乱,故乏粮。”意思是因为战乱,孔子师徒离陈时来不及备粮,中途又遇兵荒马乱,走到陈蔡边境无粮可购,造成绝粮。
陈蔡是久为吴楚争夺的小国,作为吴楚交战区,陈蔡两国百姓不堪战祸,多已逃离他乡。孔子行经陈蔡间,此地或许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陈安国的说法近乎情理。
“楚国是南方超级大国,除占据长江中下游的广阔区域外,还控制着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大片地区。楚先灭陈蔡,后又复封陈、蔡,楚对陈、蔡随心所欲地灭而复封,显示出它们都是楚国傀儡。情理上它们不敢因楚聘孔子而与楚对着干。所以孟子与陈安国的说法都有道理。”张云生先生分析道。
绝粮于陈蔡是孔子离陈至蔡时发生于陈蔡边境之事,是他周游列国时第三度蒙难。有些资料误将淮阳弦歌台当成孔子绝粮之地是错误的。弦歌台,只是淮阳人感动于孔子“绝粮七日仍弦歌不绝”的精神尊严,所建的纪念性建筑罢了。
上蔡厄台“搬过一回家”
孔子既是绝粮于陈蔡两国边界,具体位置在哪儿呢?
2008年12月24日下午,记者抵达上蔡县东32公里蔡沟镇,在镇北1.5公里处有一小村名蔡沟店村,村北有一片比周围略高的岗地,上蔡文管所张六林先生告诉我:“这就是孔子绝粮的地方——厄台旧址。”
岗地上是一片桃园,冬季的桃树给修剪得只剩树桩,张六林和陈剑锋两先生在树桩间走着,随手捡拾着汉板瓦、筒瓦和汉砖残片。走在距岗地十余米的村道上,我们意外发现,路边便是裸露文化层,主要是汉代建筑构件和生活器皿残片,张六林兴奋地说:“明天要带探铲过来,好好发掘一下。岗地和路边上捡到的这些东西,证明此处原有老古建。”
张六林先生说:“你看这片岗地(厄台旧址)北边,就是商水县(古属陈国),西北——东南走向的枯河古河道离这儿也就一里多地。陈蔡古时以枯河分界,细看起来,这片岗地正在两国界河枯河的南岸。”
厄台始建年月不详,汉时尊孔崇圣,上蔡人在厄台上修建庙宇,称厄庙,汉代蔡邕还曾为此撰写碑文。当时的厄庙占地九亩余,正殿大成殿内塑孔子坐像,旁伴“十哲”。大成殿前面有礼殿,后有启圣宫,左有文昌宫、尊经阁,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每逢庙会之期,香客云集。现在只剩下那些板瓦和汉砖残片。
清代康熙年间所修《上蔡县志·舆地志》中有条记载:厄台即厄庙,在城东六十里蔡沟镇。孟子曰“君子厄于陈蔡之间”即此。旧庙在镇外荒陬,栋宇倾颓,圣像剥落。康熙二十八年知县杨廷望,移建于蔡沟镇,庙貌鼎新。复置祭田地一顷,饬原祀生孔印祚世守其业,永奉祀事。
那么,移建之后的厄台又在哪儿呢?
我们赶到蔡沟镇中学,这儿便是康熙二十八年迁建的厄台所在地,但古建已荡然无存。我留意到,镇中学的几间平房用的全是厚重老砖,“都是拆毁厄台老建筑上的。”张六林讲。
在中学院内,记者看到一棵参天的老银杏树,它是树包树,外头枯树干枝嶙峋,却包生着一棵活树。“相传此树为孔子手栽,唐时火焚枯死,树中新生一树。明清又遭雷击,其内又包生一树,几度枯荣,蔚为奇观。蔡人留有古诗‘华夏风烟乱武津,但留圣迹忆天心。厄台七日弦歌古,银杏千年岁月深’。”上蔡县文管所张六林先生讲道。
“陈蔡绝粮”之民间版本
“陈蔡绝粮”,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七天。大时代下非凡的人物,遭遇了特殊困境,孔子及弟子们性格与思想、观念与环境的冲突及他们所探索永恒的主题,都构成了强烈的感染力,值得后世人们一再解读。《论语》作为最早最原始的记载只有33个字,但从战国《庄子》到汉代《孔子家语》,这个故事至少有九个版本。这里先讲陈蔡民间对这一故事的精彩演绎,其他“系列三”里再讲。
淮阳老百姓认为,孔子是被困在淮阳县城南坛湖中的高台(即后来的弦歌台)绝粮的。当时孔子又弹琴又唱歌,感动了湖中一条九尺来长大鱼,自动跳上岸来让他们煮吃。
淮阳还传说,孔子被困南坛湖时,弟子们分头到湖里找吃的。没工具捉不到鱼,孔子看湖里生长着蒲,就拔出来,下边蒲根细腻白嫩、脆甜可口,大家就吃蒲根活了下来。至今淮阳还把蒲菜叫做“圣人菜”,是当地招待贵客的特色菜。
上蔡老百姓传说,孔子一行数人被陈蔡两国大夫派人困在蔡沟店,绝粮数日后子贡与子路找机会偷跑到蔡沟店集市上买粮。市井萧条,二人没买着。子贡看到一片青堂瓦舍,便敲门求助,见到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两人说出借粮之事。老者说:“孔老夫子高徒借粮,没有不借的理儿。正好我也有一事讨教——这个世道上何高何厚何香何臭?如能明训,我愿借粮一石。”
子贡正思索老者所问何意,子路已脱口而出:“天高地厚肉香屎臭。”
老者闻听起身一揖,随即送客。
二人回来对孔子说了,孔子对子路说:“你只知道天高地厚肉香屎臭,遇事不审时度势信口雌黄。应该答复‘父母高夫妻厚饿了香饱了臭’。”
子贡再去找老者,老者一听这个答案满意了:“先生此言尽理尽情。我蔡地本是礼仪之邦,易象之源。现在礼崩乐坏,贤者失时而困,可悲可叹呀!”于是叫家人装了一石米,送子贡回去。
蔡沟店东边是杨集镇,这是久负盛名的“毛笔之乡”。当地人传说,杨集毛笔也和孔子有关。
话说孔子被困蔡沟店,有位老樵夫路过,看到孔子在雨中带头唱歌,大为感动,他回到家取来食物和水。面对老樵夫的义举,孔子不知该咋感谢他。
孔子的目光落到老樵夫包食物的棉包袱和提水壶的麻皮上,他先将麻皮揉作细丝,将揉好的麻皮丝用佩剑斩作几段,随手在地上捡起一根木棍,从包袱上撕下几缕棉线,把麻段用棉线绑在木棍一端,制成一支麻段棍,用麻段棍蘸着泥水在地上写道:“君不困不成王也,烈士不困行不彰也。”意思是成就大业,一定要历经艰难困苦。
老樵夫回到家,总想起孔子拿麻段棍在地上写字的事,后来突然想明白了,麻段用棉线扎在棍头上写字,比用刀用锥子刻划要省劲儿。于是,他照样子做起了“麻刷笔”,这就是原始毛笔雏形。后来,他的子孙都做起了制毛笔的生意,并逐渐改麻为畜、兽毛,改木棍为竹子,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毛笔。【原标题:“孔子与陈蔡——‘困厄之地弦歌不绝’”系列之二 陈蔡间上演“生死七日”】
位于上蔡县蔡沟镇蔡沟店村的厄台旧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