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下午3时,经过4个小时的长途奔波,豫甘陕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新闻采访团到达信阳市罗山县县城。
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北距罗山县城20公里,位于大别山西端的鸡笼山西北坡,是一条隐匿在大别山腹地中长约4公里的山沟,属罗山县铁铺乡的一个行政村。
饱经风霜的何家祠和何家大畹,古朴的房舍,古老而苍翠的银杏树,青砖墙上早已模糊的标语,若隐若现的《红军青年战士之歌》歌声,仿佛又在山谷间飘起,告诉人们70年前那次伟大的出发仪式。
在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明初建筑何氏祠,警卫室、政治部、参谋部,仍然是青砖瓦房,风格庄严古朴,踏过木质门槛,来到静寂的院内,一棵柏树傲然挺立。“院子里本来种着4棵,是1934年红军栽下的,喻示着红二十五军隶属于红四方面军。”向记者作讲解的是何家冲村支书何乾龙。
除了著名的何氏祠,何家冲还保留着当年红军医院的旧址———何家大畹。这是一个典型徽式民居,据说是何家冲祖辈弟兄4人的院落,后被作为给红军疗伤的医院,原卫生部长钱信忠曾是这里的院长。“这里的建筑解放后曾维修过,原因是红军长征走后,国民党曾经对何家冲实施过“三光”政策,损坏较严重。”何乾龙说。
村头那棵800多年的银杏树下,枝繁叶茂结满累累硕果,压得树枝都弯了腰。70年前,2980名红二十五军将士就是在这棵如今要3人合抱的银杏树下集结出发的,他们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开始走上漫漫征程。
在何家冲,不少人讲起往事仍然是那样的悠远绵长和情不自禁。现场访问中,大多村民还记着早年吴焕先、徐海东和他们大刀片、枣红马的故事,但更多的记忆停留在当年参与“闹红”的普通群众身上。“何大妈一个妇人,利用微薄收成在后山的山洞里先后救活了13名红军伤员,其中一名红军伤员被“清剿队”抓获,她用自己的亲生儿子冒险换回这位红军伤员,还有一次为救一个叫余占海的红军伤员,她当众刺瞎右眼以证实伤员是她的亲人。”村口的群众津津有味地向记者讲着。
“爱护老百姓,买卖要公平,不拿乡亲一针线……”直到今天,87岁的何家冲村民何国忠依然清晰地记得70年前那首每天都要响彻何家大院的红二十五军军歌。抬头望着“何氏祠”三个大字,何国忠把双手背在身后,岁月———在老人的脸上刻画出了沧桑的痕迹。【原标题:何家冲 一段悠远绵长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