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文化逐鹿下 应天书院怎样“出 牌”

2013/8/1 16:21:52 点击数: 【字体:


    阅读提示

    “宋兴,天下州府有学始此”,“学子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七榜五十六”……这些散落在地方府志以及国家文献典籍中的记载,便是当初应天书院谱下的辉煌史诗。然而,一度作为“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在与之同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成为旅游“热宠”的今天,她却显得有些沉默和无奈了。而事实却也让我们看到,应天书院作为历史给予商丘的深情眷顾,其品牌“先天”具有的国家概念以及“后天”培育出的国家意志,都是不朽的。应该相信,应天书院的品牌重塑和重拾辉煌,不仅可能,而且倚马可待。

    关键是,在全国一轮又一轮不见硝烟却喊杀四起的文化逐鹿中,为了一鸣而惊动天下,重迁和新建的应天书院要怎样从容“出牌”?

    应天书院的国家级概念

    古代的读书人远远不如现在的人幸运,想要深造,只有千里迢迢到一处叫“书院”的地方去,怀抱朝圣般的心情,背上行李和干粮步行前往。书院的清苦生活自不待言,粗茶淡饭,挑灯夜读。在古代,这个地方就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全国仅有寥寥的几所,伴着书声与淡淡的墨香,成为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这其中,范仲淹与应天书院,当是最为经典的一段佳话。

    北宋时期有“四大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商丘应天书院为“四大书院”之首,因位于北宋四京之一——南京应天府而得名。

    应天书院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开办,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北宋政权建立后,实行开科取士。因这里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科举中第者有五六十人。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州人曹诚愿以学舍入官,并请戚舜宾主持。同年,应天府知府把这一请求上报朝廷,宋真宗大为赞赏,立即批准,并使端明殿学士盛度著文评记其事,前参知政事陈尧佐题写匾额,正式赐匾额为“应天书院”。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 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后改称南京国子监,与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国子监同为北宋的最高学府。

    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扩展、光大。此后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更使得应天书院人才辈出,显盛一时。明正德六年迁城,应天书院随之迁往今商丘古城内小隅首街北。现仍存有大成殿、明伦堂、月芽池等建筑,原大成殿内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伦堂为学堂,这两座建筑均为歇山式建筑。大成殿为祭孔之地,明伦堂为应试之地。

    应天书院在历经了辉煌后,在宋钦宗时毁于战乱。直至明嘉靖时,御史蔡瑷又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学改建,沿用旧名。但不久,宰相张居正于万历七年(1579年)下令拆毁天下所有书院,应天书院没能逃过此劫。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府陈锡格重修应天书院,但短暂的辉煌后又被废止。

    说起对应天书院的开发,睢阳区旅游局局长盛鹏表现出极大的兴致、热情和信心。他侃侃而谈:“当初的应天书院改称南京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那是‘国字号’的规格啊。《归德府志》载‘州郡置学始此’、‘天下庠序,视此而兴’……由此可见,应天书院处在1000年来中华教育史上的地位,没有能取而代之的。因此修复重建应天书院,意义不仅在旅游,在增长地方经济,更在于继往开来,传承既往的优良传统,开启书院的新未来。”而这,正表达了应天书院虽“委身”商丘,却拥有国家概念及国家意志的最具力量的注释所在。

    范仲淹政治思想的民族影响力

    范仲淹作为中华民族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位历史文化名人,而成就范仲淹极其政治思想的,正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积淀的可谓“中华哲学与思想故乡”的商丘这方厚土。

    范仲淹是在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来应天书院读书的,在这里被培养成一代大贤。“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消。”这是范仲淹《南都学舍书怀》一诗中的句子。诗中“瓢思颜子心还乐”和“涧松何必怨山苗”两句可见青年才俊范仲淹有着积极达观的处事思想。而少年时期范仲淹的经历极其坎坷,襁褓之中时他失去父亲,母亲带着他改嫁,这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早早就打下了寄人篱下的烙印。继父曾经强迫范仲淹学习商贾技艺,年少的他不喜欢,唯一的心愿就是读书。23岁时,范仲淹慕名来到了应天府,断绝了一切家庭供给,开始了应天书院5年的苦读岁月。他“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继,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处南都学舍,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范仲淹这种苦学精神,被称为“颜回转世”。

    这从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中,可管窥一二。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苦读期间,常常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通宵达旦。由于家贫,他的生活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上冻后,用刀划成4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再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咸菜下饭。范仲淹对商丘产生的深厚情感,也使他最终选定宋州楚丘李氏(宋太宗时的参知政事李昌龄的侄女)为妻。

    从此,范氏家族与商丘结下永久血缘。他的孩子也多生长在这里,被称为“睢阳少年”,职田也封在这里。至今虞城县利民镇的“范文正公祠”遗址、宁陵“三郎秀才书信”和宋代范氏田井等遗址,乃至《宋史》、《范文正公文集》、《年谱》等大量原始文字,都是有力的佐证。

    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声如洪钟大吕的千古绝唱,是范仲淹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慷慨发出的呢?自然,这里的“忧天下”,必然有“先知天下”的前提。知者获智,智达高远,的确,高度决定视野。所以说,应天府自古沿袭下来的人文历史的影响,是无论如何不可忽视的外因。

    西方学者雅斯贝斯断言:“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人类,出现了一个文化轴心时代,产生了人类的4个文明古国。人类至今的文化,依然是这4种文明和思维方式的延续、发展和变化。”这个“文化轴心时代”,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而春秋战国“轴心时代”文化的集中发源地,老子、庄子、墨子故里和孔子祖籍均在当时的商丘或商丘南北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春秋文化给中华民族影响甚大,郭沫若先生指出:“中国的思想史上,自从有了老子、孔子、墨子这3位大师出现以后,在春秋战国年间就演绎出了一个学术的黄金时代,展开了中国思想史上灿烂的篇章。所以,商丘一直是中华哲学与思想的故乡。”

    范仲淹和应天书院,可谓这一黄金后时代的一座金矿,是“灿烂篇章”中的一篇后续名章。

    范仲淹在5年的苦读生涯中广泛接触到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和经典著作,其中儒、道、墨思想当在其首,儒家的“仁爱”、“忠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积极处世的思想,以及道家、墨家的唯物辩证思想,尤其是逍遥客庄周的散文,以超现实的想象,语言栩栩如生,生动奇特,使哲理扎上了形象的翅膀,不可能不影响到青年上进的范仲淹。此外,范仲淹在书院苦读大通六经之后,对于尧、舜、禹、商汤、周武王等历代的惠政必然了如指掌,“古今时有致尧人”,“自有诸侯八百心”……可以说,5年昼夜不息的苦读,促成范仲淹这位政治家和文学家独立思想的形成。“与天下同文”,“以天下为己任”,一旦拥有了这样博大的胸襟与高度的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慷慨呐喊,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应天书院该怎样“出牌”

    应天书院修复工程当初被列为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点工程,总投资1920万元,占地面积达52亩,委托河南大学古建筑研究院设计,整个书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牌楼、大门及东西侧门,前讲堂及东西侧门、明伦堂及东西配房、藏书楼及东西侧门,教官宅、崇圣殿、东西偏房、魁星楼及东西廊房。

    而今新建应天书院第二期主体工程“大讲堂”即将在5月底完工。投入使用,对游人开放,想必来此“膜拜”以及置身其中享受文化沐浴、饱受先贤教诲的日子,不会太久了。

    4月14日,记者采访到商丘古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卫东,他告诉记者,应天书院建成后,商丘古城旅游将开展古文化建筑游和学术游。至于怎样对外打出“学术游”这张牌,张卫东这样介绍:“应天书院讲堂复原单体工程由河南大学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为一层仿宋式古建筑,建筑高度12米,建设面积387平方米,建设资金103万元。讲堂工程于2009年8月12日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现正在进行屋面瓦的铺作,整体工程将于2010年5月底竣工。”应天书院讲堂自然也是用来讲国学、兴国学的一块圣地,那么由谁来讲?张卫东则表示:“讲堂建成后,书院将与各大院校合作开设国学讲坛,并邀请著名的国学大师定期解读传统国学,增加游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讲堂的建设对于完善书院的讲学、供祭、藏书三大功能,展示古代教育场所的独特文化氛围及丰富宋文化内涵,将发挥重要作用。”

    此后,就此问题记者进行走访。古城文化名人尚起兴表示赞成:“这是一个好的创意,也是应天书院的一个方向,值得推崇。”自称“老商丘”的刘先生则表示担忧:“好的点子都不难想,就怕虎头蛇尾地做事。”热衷看《百家讲坛》的张学理先生态度很明确:“要请就请‘大牌’、‘大腕’,像易中天、于丹,让他们来商丘讲商丘,讲商丘古今名人,讲商丘古今的外来名人。那多有气势、声势,多造影响啊,想必全国的知名媒体也会不请自来。”的确,有时高“门槛儿”,更是品位和地位的象征。(作者: 文/晚报记者 班琳丽 图/晚报首席记者 傅青)【原标题:文化逐鹿下 应天书院怎样“出 牌”】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商丘新闻网——京九晚报 2010-04-2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