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应天书院书声朗朗

2013/8/1 15:39:34 点击数: 【字体:


     追溯商丘,其实不仅仅是追溯它的历史,重要的是追溯它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源头也许是多方位的,但应天书院所承载的厚厚一脉,无疑应该是商丘众多文化源泉中最具有人文色彩的。当我们站在古城的南城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远眺的时候,只见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突兀而起一处呈龟形之态的宏伟建筑,那青砖碧瓦之上,千年文气缭绕。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宋州楚丘同里的两个贫弱书生杨悫和戚同文,说服周边的一些有识之士,并得到了当地最高军事长官赵直将军的支持,在宋州建起了一个叫做“南都学舍”的私人学堂。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学家晏殊任应天知府,聘请名师任教,由政府出资整修学舍,增加设施,扩大规模,使应天书院在物质装备和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软硬件方面均达到了书院建成以来的最高层次,走上了更加辉煌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朝廷又将应天书院升格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和学术研究中心,在众多的书院中占尽风流,显赫一时,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永载史册。

    应天书院在它建成和存续的数百年中,用它强悍的文化构建和浓郁的人文氛围,为众多名人俊士搭建了一个遮挡岁月风霜的平台,使他们在这里得到文化的启迪与浸淫。它对于商丘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它所培养和形成的书院的文化,也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据清乾隆十九年的《归德府志》记载,北宋时期从应天府走出来的进士就有30多人。另外还有许多科场失意,但才华横溢的、成就卓著的才子,如张方平、戚同文、曹诚、楚昭辅、李惟清、石延年、王怀隐等人,这其中有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医学家等,仅《宋史》中有传的应天府士人就达38人。北宋期间全国共出了63名状元,其中商丘就占了6人,他们是张去华、刘蒙叟、张师德、宋庠、王尧臣和许安世。

    而从应天书院走出来的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范仲淹的一生,足迹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甚至遥远的西北边塞也是他战斗过的地方,但商丘却在他的生命印迹中有着太深刻的记忆。这里是他忧患意识初步形成的启蒙地,也是造就他成为国家栋梁的发源地。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范仲淹一袭布衣,一柄雨伞,风尘仆仆地来到了这个向往已久的学府。在这里,他潜心向学,励精图志,甘于吃苦,不慕虚荣,成为当时条件最差,但最勤奋的学生。《宋史·范仲淹传》载:“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这五年的苦读生涯给了他意志的磨炼,甚至常年“未尝解衣就枕”。 对此,欧阳修称赞他“公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动其一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公元1015年,范仲淹应贡举中,中了进士乙科,他就把母亲从山东接到了商丘奉养,自己也在商丘结婚生子安了家,商丘真正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范仲淹因母亲去世辞去了兴化县令的职务,在应天府丁忧居丧。这时,时任应天知府的晏殊登门邀请他掌管应天书院事。他也对母校怀着的深厚的感情,遂爽快地答应了。他到书院任教后,即致力于学校环境的改善、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身体力行,“日于府学之中,观书肄业,敦劝徒众,讲习艺文,不出户庭。”范仲淹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赢得了学生的拥护和爱戴,应天书院在全国的地位也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一时“人乐名教,复邹鲁之盛”,俨然为中州一大学府,成为培育济世治国人才的摇篮。由于范仲淹对应天书院做出的贡献以及他的巨大政治影响,宋、元、明、清诸代,商丘一直保留着他当年在书院的讲堂,后人并立有《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藏书楼,以资纪念。

    应天书院用自己的历史担当,为范仲淹的人格中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先天元素,培养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豁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因此金代的元好问曾称赞他:“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疆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之所谓大臣也。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

    2003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商丘市、睢阳区两级政府开始在原址重修应天书院,一期工程总投资1900万元,占地面积30余万平方米,先期修复崇圣殿、前讲堂、书院大门、御书楼、状元桥、教官宅、明伦堂、廊房等,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并对游人开放。千年书院有幸,喜逢盛世重见天日。

    尽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应天书院不可复制,但文化总是在延续。它用千年不衰的墨香、千年不绝的书声,给这片土地以不朽的文化熏染和文明浸润,留下了绵绵不断、令人心动的代代文脉。它把一粒粒智慧的种子精心撒播在每一个商丘人的生命基因之中,在无声地繁衍、生长、成熟着,逐渐成长为一棵棵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透过应天书院那层层叠叠的屋檐,我们又似乎听到了遥远的书声在心灵深处的回响,闻到了永远的墨香在古城周身的弥散。尽享了应天书院天然的文化阳光的照耀,商丘才能更加的风采妩媚、气韵优雅…… 【原标题:应天书院书声朗朗】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睢阳网 2012-11-27 作者:蒋友亮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