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像。资料图片
阅读提示
时下,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孔子学院,“孔子热”在不少国家一再升温。在国内,继去年奥运会孔子被张艺谋抬到开幕式上,到今年由周润发领衔主演的电影《孔子》热拍以来,圣人再次从卷帙浩繁的书脊中儒雅地步上神坛,受万人瞩目。
尽管如此,各大导演还是坚称,要为国人还原一个常人常态的真孔子,“去圣乃得真孔子”。“去圣”去什么?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去意识形态化,去商业化,方显露孔子真价值。那么孔子的真价值何在?韩刚导演的电视剧版《孔子》里有一个“80后”留学生“穿越”时空会孔子的情节,旨在通过现代人的视角激发现代人了解孔子的欲望。记者以为,其意旨并不浅尝于此,还在于圣人倾其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寻求一条通往“祖国”的归途。即便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仍不忘叶落归根。
孔子理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身在“父母之邦”心系“祖先之国”的“海归”精英。
孔子自称“殷人”
孔子临死前,曾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坐奠于两柱之间。醒来后,便对守候在身旁的弟子子贡说:“予始殷人也。”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呢?按照夏、商、周三代的丧葬礼俗,人死以后,出殡前,夏代是将灵柩停放在东阶,周代是将灵柩停放在西阶,唯商代是停放在两柱之间。孔子临死前梦见自己坐奠于两柱之间,正表明了他是殷人的身份。
宋国是孔子的“祖国”——祖先的国家。周灭商后,商纣王同母异父的哥哥微子启受封立国于宋。宋是周代重要诸侯国,西周时是一等大国,战国时降为二等小国。宋国是殷遗民集中之地,保存了殷商文化的传统。孔子先祖是宋国世卿贵族,到了孔子曾祖时,才避祸奔鲁。夏邑还乡祠大成殿后原本建有崇圣殿,建筑规格次于大成殿,所祭祀的是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祈父四人。事实上,从孔子远祖微仲衍到孔子父亲叔梁纥,共14代,从他的十世祖弗父何到祈父,这七代相传都葬在还乡祠附近。从祈父之子孔防叔开始,孔家从宋都商丘北上,搬到曲阜。所以,孔子始终称宋是他的“祖先之国”,鲁是他的“父母之邦”。
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他是鲁国陬邑宰(今曲阜市息陬乡东南一带)的长官。司马迁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何意?前人吵得一塌糊涂。很多人宁愿相信“野合”是说孔子父母年龄悬殊(父年近70岁,母不到20岁),婚姻不够正式,而不是说野外交合。其实“野合”根本没这种复杂含义,司马迁对孔子极为崇拜,他也不会故意污蔑圣人。
孔子视鲁国为“父母之邦”,有感情。他对“祖先之国”宋国,也有情感牵系。《礼记》中记载孔子自道:“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意思是我少年时住在鲁国,穿袖子宽大的衣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章甫之冠。章甫是殷人的一种帽子,故殷人遗民孔子戴这种帽子。孔子死后,弟子们也给他戴了这种帽子。
孔子还乡学殷礼
鲁国大贵族孟僖子曾经夸赞孔子为“圣人之后”,他临死时嘱咐两个儿子向20多岁、刚出道的孔子学礼。他说:“孔子是圣人之后,先祖弗父何有让国之德,正考父有恭敬之风。圣人之后,虽不在位,必有贤达之人,孔丘就是贤达之人。我死之后,你们一定要拜孔丘为师学礼。”跟孔子学什么礼?殷礼!
宋国是孔子的学礼之地,娶妻之地,还乡祭祖之地,周游列国行经之地。孔子多次谈到自己是宋国人、是殷人,对故国魂牵神往,他一生多次还乡。而今商丘境内现有多处遗存,都与孔子有关。
孔子年轻时多次回宋国做什么?学殷礼。
史载,孔子早年外出学礼,先到杞、宋两国。到杞国学夏礼,到宋国学殷礼。杞国是夏后氏后裔封地,但时日太久,夏代文献荡然无存,遗迹已被湮没。孔子到此考察夏礼,仅得到夏时历法之书。去宋国学殷礼,文献也不多,得到《坤乾》阴阳卜筮之书。因为孔子到宋学殷礼时,已是春秋晚期,距微子启周初立国已有500多年。但从这些文献中也能看到阴阳的功能和礼的区分等次,并由此看到礼的演变道理和周转程序。
孔子为什么要学夏礼、殷礼呢?因为孔子的祖上是宋国大贵族。他思想是贵族本位,对生活的时代不满意,让他觉得当时的贵族不像从前的贵族,有道德学问。孔子的一切思想都以君子为中心,他的理想国是君子国。
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还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者也。”意思是说,我是信古好古的人,只传旧说,不创新说。我不是生而知之,只是比较勤奋,我的知识,全是从古代学来的。孔子所说的古,远古止于尧、舜、禹,近古限于夏、商、周。他的历史视野,就这三个断代。
“礼”是孔子儒家学说的内核,即制度沿革。孔子的“礼”念又是从何而来?他认为,夏、商、周三代制度,核心是礼。
孔子重礼,祭祀时还要“祭之以礼”。从情理推测,孔子“长居宋”学殷礼期间,经常顺道到祖先采邑内的祖墓前举行祭祀仪式。夏邑还乡祠的由来,当地志书载为:“孔子居宋考察殷礼期间过此祀先省墓,乃名其地为还乡里,后人思而立祠以祀之,因而取名还乡祠。”孔子居宋、适宋、之宋、过宋,都称还乡。因文献缺失太多,我们无法理清孔子还乡的次数和具体时间。但无论是还乡学殷礼、祀先祭之以礼等,都有一个“礼”字在内。孔子一生,在“礼”字上花费了太多精力。孔子的规矩是“礼”,他的自由合乎“礼”,这是其一生的要旨。
“哲人其萎”念殷宋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孔子关于孝道的话,很有名。但他同时还讲:“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沉醉于家庭安逸生活,不配称为士。士,一定要游,不能待在家里。读书,走路,是贯穿孔子一生的线索。
公元前493年秋,孔子来到“祖先之国”宋国,度过了“惊魂日夜”。当时的宋国都城面积约10.2平方公里,外城周长18公里,墙高十余米,是著名的大城。现在,它已被黄河泥沙淤埋于地下十几米的深处。
2007年夏天,北大著名学者李零先生重走孔子周游列国路线。他在一个炎热的中午抵达商丘,他看到的是明代古城,他惊诧于“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四面环水的美丽”。但他知道,自己想见的城已被黄河摧毁。城不在了,人性长存。透过岁月烟云,李零先生仍能窥见孔子与宋血缘牵系,他说:“孔子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其先祖宋人的性格。”
宋国殷人后裔十分守旧。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意思是我只继承不创造,信古好古和老彭一个样。老彭是彭祖,他教商王学地仙之术,是商代最有名的养生家。孔子以守旧自豪,引老彭为同类,认为骂他等于骂自己。
《论语·子路》中,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这句话的大意是,孔子说宋国人曾讲人无恒心就不可以占卜。如果一个人不能恒守他的德行,必定招致羞辱。孔子认为,一个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卜就知道他不会成功。
殷人有个特点酷爱占卜,孔子认为人贵有恒,就像殷人占卜,一次不灵,可以再占,这种不行,就换另一种。孔子特别强调“有恒”,他的“有恒”,从好的方面说,是执著;从坏的方面说,是顽固。这也是殷人的性格特质。
宋国700余年历史上最守旧的国君是宋襄公。公元前638年,宋、楚战于泓(今商丘柘城县北),宋人摆好阵势,楚人还在渡河,宋人不肯趁楚人没摆好阵势发动攻击,结果大败。宋人辩解说,这是古代君子规矩,我是“亡国之余”(殷人的后代),不能打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孔子一再声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行还要干,坚守、倔犟,宋国殷人祖先血性,在孔子身上强烈凸现。
孔子临终前的一天早晨,拄杖在宅外散步,太阳从尼山那边冉冉升起,温暖的阳光照到了孔宅。孔子望着尼山,久久伫立,因为一连串的伤心事,他身体逐渐衰弱,病了好长时间。可此时孔子精神似乎好起来了,他扶杖站着,唱起低沉的歌来:“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意思是巍巍泰山即将崩塌!粗大梁柱,即将折断!贤明哲人,如草一样枯萎了!唱完,流下眼泪。
孔子唱完,扶杖回到卧室,对窗而坐。这时子贡前来看望他,听到老师唱的歌,感到是不祥之兆,心想:“泰山如果真的崩塌了,叫我还去敬仰什么?梁柱如果真的毁坏了,大厦还有什么依托?哲人如果真的振作不起了,叫我何处去求学?今日先生唱出如此心声,怕是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吧。”想到这里,子贡疾步进入内堂。
看到子贡,孔子叹了口气说:“唉,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呢?”然后慢慢讲起自己做的梦:“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
这段话意译为:“没有明王兴起,天下谁又能尊崇我呢!我近来常常梦见自己坐在大堂两柱之间,依古礼规定,夏之人死后棺木停于东阶之上,周之人死后棺木停于西阶之上,殷之人死后棺木停于大堂两柱间。我既是殷代后裔,梦境又是坐于两柱之间受人祭奠,那就意味着我要死了。死后望你们依殷礼将我的棺木停于两柱之间。”
子贡说:“先生何出此言?做梦的事如何能当真!先生年事虽高,但精神还未衰,也不至于丢下我们这一班弟子而去呀!”孔子听后默默无话,卧床七天之后,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长辞于世。
孔子的弟子开始为老师料理丧事,他们从入殓习俗、衣冠穿戴、棺椁规格,到灵堂的陈设,都考虑得细致入微,一切安排兼顾夏、商、周三代的丧葬规章礼仪,既显示了孔子的丰功伟绩、道德文章,又表达了弟子们的尊师之道。
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最辉煌的时代,是先秦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是百家争鸣的开启者。孔子的最大贡献是他当了箭靶子,他是众矢之的,墨家批评他,道家批评他,先秦诸子批评他,这样才有百家争鸣,才有思想上的空前自由,才有学术上的空前繁荣,才有中国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作为殷人之后,孔子在人生终结之时要求依殷礼安葬,可见,“祖先之国”宋国始终是他追溯生命源头的“梦回之地”。(班琳丽)【原标题:最早的“海归”精英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