煬讳锟梿ㄦ嶃佸瀮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孔子与宋——“祖先之国 梦回之地”系列之五 “祖先之国”的孔门弟子

2013/7/31 10:33:35 点击数: 【字体:

 


    中国孔子基金会原会长、著名学者匡亚明先生认为:“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李零先生讲到孔子价值,第一条便是:“孔子是当时学问最大的人,他首先是学者和教育家。”

  历代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全是追认,不属于追认的只有一个,就是师。孔子在民间办学,培养新君子,教他们读古书,习古礼,然后去当官,当他认为的好官。后世的读书人,都奉他为老师。中国古代职业神,例称先某,比如耕田要奉先农,养蚕要奉先蚕,当木匠要尊鲁班。先师就是最早的老师,孔子是教书匠的祖师爷。北京孔庙隔壁就是国子监,也就是说大学和它所供奉的职业神是邻居。全国各地文庙莫不如是。“他活着时就是个教书匠。”李零先生强调。

  孔子弟子众多,“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还有一种说法:“弟子三千,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这都是司马迁讲的,《史记》兼存异说,司马迁两种说法都有来历。咱们姑且按更通行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来讲,一个教授,带三千本科生,七十二个研究生,怎么可能?

  中国近代废科举,立学校,才有现在通行的“班级授课制”,把学生分为年级编成班,一个老师带一大堆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这种制度是17世纪大教育家捷克人夸美纽斯所创,后来成为全世界的通行制度。

  孔子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是怎么上课的呢?

  《论语》中的描述,透露出一些细节:孔子上课,是让学生陪他聊天,大家在一起讨论,或坐在屋里,或在户外边走边聊。如果在屋里坐着,一般是孔子在中间,弟子在两旁,或立或坐(跪坐)。

  孔子核心弟子不多,一般只有两三个学生,或者四个人,加个弹琴的。孔子重乐教,他教《诗经》,总是配乐而歌,说话时也是一边弹琴一边讲,像《实话实说》,带个自己的小乐队。孔子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弦歌一堂”。这样“超小班教学”,咋带三千个学生?学生人数是不是夸大了?

  《后汉书·儒林传》中写道:“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授徒者,编牒不下万人。”汉代大师教授弟子的情况。名教授及门弟子上千,编牒弟子上万,在当时很正常。从汉代情况倒推,孔子学生人数完全在合理范围内。

  孔子教学“传帮带”

  “大徒弟带小徒弟,传帮带。”对于孔子的教学方法,李零先生如是总结。

  孔子的学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编牒”弟子,即只慕名前往,登记在册,虽有核心弟子,但以外围学生居多。这类学生很可怜,根本见不着大师。另一类是“及门”弟子,就是入门弟子。这种弟子又有两种:一种是及门未入室,即没进老师屋,只在院子里转悠;一种是登堂入室,可以进老师客厅,听老师亲授。

  见不到老师咋办?学生带学生,早来的教晚来的,学哪门的教哪门,转相教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论语》中有这样的场景:大弟子在屋里和孔子谈话,其他学生只能在门外候着,孔子走了,他们追着大弟子问,老师都讲了些什么。

  孔门中有徒弟带徒弟,大徒弟也是老师。如陈亢是端木赐(即子贡)的学生,阳肤是曾参的学生,澹台灭明是言偃发现的,算言偃的学生。陈亢和澹台灭明,也属于“七十二贤者”。这些再传弟子,叫“门人”或“门人小子”,弟子和再传弟子之间永远是师徒关系。

  孔子学生除“七十二贤者”外,那三千弟子全不可考。“七十二贤者”中,《史记》里只有35人有年龄姓名学习简历,别的只有名字。《论语》中出现的29人,全在《史记》的“35人”名单里。

  分析孔子的弟子构成,鲁国人占了绝大多数,别的国家人数寥寥。他的“祖先之国”宋国的弟子,只有两人,即原宪和司马牛。

  “安贫乐道”是原宪

  原宪和司马耕都是出现在《论语》中的人物。

  《论语》中的29人,李零先生按年龄分为三期四组,第一期学生是孔子早年居鲁时(35岁以前)招收的;第二期是他自齐返鲁后(36~54岁)招收的;第三期,主要是他周游列国和晚期居鲁时(55~68岁)招收的。原宪和司马耕,属于第三期。

  原宪,字子思,宋人(一说鲁人),比孔子小36岁。“孔子为鲁司寇,原宪为家宰(即孔子的总管),孔子卒后,原宪退隐,居于卫。”《孔子家语》这样记载。原宪清净守节,贫而乐道,穷不失志,战国秦汉古书,常拿他和子贡对比。后者很阔,他很穷。

  原宪给孔子当管家,是在孔子以司寇身份“行摄相礼”时,当时孔子52岁,原宪未满20岁。

  孔子当司寇后,位列上卿,拿到2000石谷物的“工资”,相当于现代的12万多斤,这是孔子一辈子拿到的最高工资。生活有了极大改善,也有能力请家宰(总管),他就请了原宪,给其开的工资是“粟九百”,就是小米九百斗。原宪觉得太多,推辞不受,孔子说,不要推辞,多余的可以送给邻里乡党。

  孔子过世后,原宪退隐于山泽布衣之间,走半隐侠路线。所以司马迁著《史记》,在《游侠列传》中曾提到他和季次。

  原宪退隐期间,同学子贡有一天来看他,两人个性遭遇极其不同,他们相见的一幕,《庄子·让王》中有生动描述。

  当时原宪居住在用泥巴垒成的陋室,屋顶用茅草覆盖,门用蓬蒿编织,窗户是破瓦瓮做的。下雨时屋子漏雨地上潮湿,他还是安安稳稳地坐着,又是弹琴又是唱歌,很是逍遥自在。而子贡乘坐着驷马高车,内穿天青色衬衣,外穿漂亮轻便的裘衣,神采飞扬地来看他。

  看到老同学住在破房子里,着破衣戴破帽穿旧鞋,手里拿着青藜杖出门迎接自己,子贡很惊讶地说:“老同学你咋这模样?是不是生了什么病?”

  原宪从容地说:“我听说无钱财叫贫,学圣贤之道而不被用叫病。我虽然贫穷,但并不是有什么病!”他这样说,无形中骂了子贡,等于说当年在老师那里学习,老师教我们如何做事做人,我们今天对这个时代、国家、天下没有贡献,有什么资格摆派头。子贡被他骂了一顿,心里一直很难过。

  子贡比孔子小31岁,他曾凭三寸不烂之舌,“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很有政治才能。子贡又善做生意,银子挣得哗哗的。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分,与诸侯相抗礼,是很善于炒作自己的人。但他听了老同学原宪的话,反应强烈,还算未辜负老师教诲。

  原宪算是孔门弟子中的高行者,他的同学像子贡那样当官的有许多,但他知道所处社会太乱,无法有所贡献,就远走山林当了逃名遁世的隐士。原宪的事迹流传于后世,唐时还被广为称颂,并被尊为“原伯”。

  在《论语》中,原宪向孔子问了这样的问题:

  《论语·宪问第十四》中,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当时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接着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原宪的第二个问题并不是偶然提出的,而是自己的体验心得。他希望退隐草泽之间(后来果然做到了),可以说“好胜、自夸、怨恨、贪欲”这几点都克服了,他问孔子,这算不算是“仁”的境界,孔子不承认这是“仁”的境界。由此可知,孔子所称的“仁”,中国文化所标榜的“仁”,就像道家、佛家所谓“得道”那样,不可知、不可测,是非常高且不可思议的一个境界。

  “性躁多言”司马牛

  孔子的另一个宋国弟子叫司马耕,字子牛。古代耕地必有牛,他的名与字相连达意。春秋男子取字最常加的是“子”,称呼时可省去,因此也可直接叫他司马牛。

  司马耕是宋国大臣司马桓?(tui)的弟弟,孔子周游过宋时,司马桓?曾经伐檀驱赶孔子,还想杀他。他忠诚于孔子,认为桓?多行不义必不得善死,不以兄视之,受到孔门弟子的尊重。公元前481年,司马桓?作乱,他的兄弟都参加了,只有耕一人拒绝,流亡在外,最后死在鲁国。

  司马耕性躁多言,比较情绪化,有点儿“一根筋”。宋代苏轼有一回和司马光争论,两人喋喋不休,相持不下,急得大呼对方为“司马牛”。

  《论语·颜渊第十二》中司马牛出现了三次,“问仁问君子说忧”。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忍。”曰:“其言也忍,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忍乎?”

  忍,就是隐忍不发,也就是孔子所讲的“非礼勿言”。一个仁者是可以隐忍不发的,因为他知道心中有气,怨恨愤怒发出来就会伤害人,但要隐忍不发是很困难的。虽然困难,难道就不忍了吗?孔子是针对司马牛的“多言”而说的。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是没有忧愁恐惧的。心中充满忧愁恐惧就不是君子了。”司马牛说:“不忧不惧就算是君子了吗?”孔子说:“不忧不惧是不简单的,常常自己反省,没有做愧对良心的事,不管人生顺境逆境,别人对我怎样,我都不会忧愁恐惧。”

  这段对话里,孔子循循善诱,把喋喋不休的弟子绕来绕去。“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其实是重复“君子不忧不惧”,有当头棒喝的意味。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老同学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或许是因为司马桓?的关系,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好兄弟,单单我没有。”子夏道:“我听说过死生听之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是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待别人辞色恭谨,合乎礼节,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害怕没有好兄弟呢?”

  孔子的教学方法,李零先生总结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毫无隐瞒、循循善诱,细察他对两个宋国弟子的“批讲”,其教学特点也是十分突出的。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所以,孔子作为最早的老师,被供奉在全国各地的文庙中。图为商丘归德府文庙。(盛夏)【原标题:孔子与宋——“祖先之国 梦回之地”系列之五 “祖先之国”的孔门弟子】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08-12-1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缂冩垹鐝#鏍€�閸忓厖绨幋鎴滄粦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鐎广垺鍩涢張宥呭閺堝秴濮熼弶鈩冾儥娴滅儤澧犻幏娑滀粧娴兼艾鎲冲▔銊ュ斀缁旀瑥鍞撮崗顒€鎲�閸忓秷鐭楁竟鐗堟閹板繗顫嗛崣宥夘洯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閸︽澘娼冮敍锟� 濞屽啿宕¢惇渚€鍎滃鐐茬闁叉垶鎸夌捄锟�305閸欙拷 闁喚绱敍锟�450008
閻絻鐦介敍锟�0371-86663763 娴肩姷婀¢敍锟�0371-86663763 閻㈤潧鐡欓柇顔绘閿涙xhenan163@163.com
鐠炵嵒CP婢讹拷11032303閸欙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