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孔子基金会原会长、著名学者匡亚明先生认为:“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李零先生讲到孔子价值,第一条便是:“孔子是当时学问最大的人,他首先是学者和教育家。”
历代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全是追认,不属于追认的只有一个,就是师。孔子在民间办学,培养新君子,教他们读古书,习古礼,然后去当官,当他认为的好官。后世的读书人,都奉他为老师。中国古代职业神,例称先某,比如耕田要奉先农,养蚕要奉先蚕,当木匠要尊鲁班。先师就是最早的老师,孔子是教书匠的祖师爷。北京孔庙隔壁就是国子监,也就是说大学和它所供奉的职业神是邻居。全国各地文庙莫不如是。“他活着时就是个教书匠。”李零先生强调。
孔子弟子众多,“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还有一种说法:“弟子三千,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这都是司马迁讲的,《史记》兼存异说,司马迁两种说法都有来历。咱们姑且按更通行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来讲,一个教授,带三千本科生,七十二个研究生,怎么可能?
中国近代废科举,立学校,才有现在通行的“班级授课制”,把学生分为年级编成班,一个老师带一大堆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这种制度是17世纪大教育家捷克人夸美纽斯所创,后来成为全世界的通行制度。
孔子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是怎么上课的呢?
《论语》中的描述,透露出一些细节:孔子上课,是让学生陪他聊天,大家在一起讨论,或坐在屋里,或在户外边走边聊。如果在屋里坐着,一般是孔子在中间,弟子在两旁,或立或坐(跪坐)。
孔子核心弟子不多,一般只有两三个学生,或者四个人,加个弹琴的。孔子重乐教,他教《诗经》,总是配乐而歌,说话时也是一边弹琴一边讲,像《实话实说》,带个自己的小乐队。孔子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弦歌一堂”。这样“超小班教学”,咋带三千个学生?学生人数是不是夸大了?
《后汉书·儒林传》中写道:“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授徒者,编牒不下万人。”汉代大师教授弟子的情况。名教授及门弟子上千,编牒弟子上万,在当时很正常。从汉代情况倒推,孔子学生人数完全在合理范围内。
孔子教学“传帮带”
“大徒弟带小徒弟,传帮带。”对于孔子的教学方法,李零先生如是总结。
孔子的学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编牒”弟子,即只慕名前往,登记在册,虽有核心弟子,但以外围学生居多。这类学生很可怜,根本见不着大师。另一类是“及门”弟子,就是入门弟子。这种弟子又有两种:一种是及门未入室,即没进老师屋,只在院子里转悠;一种是登堂入室,可以进老师客厅,听老师亲授。
见不到老师咋办?学生带学生,早来的教晚来的,学哪门的教哪门,转相教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论语》中有这样的场景:大弟子在屋里和孔子谈话,其他学生只能在门外候着,孔子走了,他们追着大弟子问,老师都讲了些什么。
孔门中有徒弟带徒弟,大徒弟也是老师。如陈亢是端木赐(即子贡)的学生,阳肤是曾参的学生,澹台灭明是言偃发现的,算言偃的学生。陈亢和澹台灭明,也属于“七十二贤者”。这些再传弟子,叫“门人”或“门人小子”,弟子和再传弟子之间永远是师徒关系。
孔子学生除“七十二贤者”外,那三千弟子全不可考。“七十二贤者”中,《史记》里只有35人有年龄姓名学习简历,别的只有名字。《论语》中出现的29人,全在《史记》的“35人”名单里。
分析孔子的弟子构成,鲁国人占了绝大多数,别的国家人数寥寥。他的“祖先之国”宋国的弟子,只有两人,即原宪和司马牛。
“安贫乐道”是原宪
原宪和司马耕都是出现在《论语》中的人物。
《论语》中的29人,李零先生按年龄分为三期四组,第一期学生是孔子早年居鲁时(35岁以前)招收的;第二期是他自齐返鲁后(36~54岁)招收的;第三期,主要是他周游列国和晚期居鲁时(55~68岁)招收的。原宪和司马耕,属于第三期。
原宪,字子思,宋人(一说鲁人),比孔子小36岁。“孔子为鲁司寇,原宪为家宰(即孔子的总管),孔子卒后,原宪退隐,居于卫。”《孔子家语》这样记载。原宪清净守节,贫而乐道,穷不失志,战国秦汉古书,常拿他和子贡对比。后者很阔,他很穷。
原宪给孔子当管家,是在孔子以司寇身份“行摄相礼”时,当时孔子52岁,原宪未满20岁。
孔子当司寇后,位列上卿,拿到2000石谷物的“工资”,相当于现代的12万多斤,这是孔子一辈子拿到的最高工资。生活有了极大改善,也有能力请家宰(总管),他就请了原宪,给其开的工资是“粟九百”,就是小米九百斗。原宪觉得太多,推辞不受,孔子说,不要推辞,多余的可以送给邻里乡党。
孔子过世后,原宪退隐于山泽布衣之间,走半隐侠路线。所以司马迁著《史记》,在《游侠列传》中曾提到他和季次。
原宪退隐期间,同学子贡有一天来看他,两人个性遭遇极其不同,他们相见的一幕,《庄子·让王》中有生动描述。
当时原宪居住在用泥巴垒成的陋室,屋顶用茅草覆盖,门用蓬蒿编织,窗户是破瓦瓮做的。下雨时屋子漏雨地上潮湿,他还是安安稳稳地坐着,又是弹琴又是唱歌,很是逍遥自在。而子贡乘坐着驷马高车,内穿天青色衬衣,外穿漂亮轻便的裘衣,神采飞扬地来看他。
看到老同学住在破房子里,着破衣戴破帽穿旧鞋,手里拿着青藜杖出门迎接自己,子贡很惊讶地说:“老同学你咋这模样?是不是生了什么病?”
原宪从容地说:“我听说无钱财叫贫,学圣贤之道而不被用叫病。我虽然贫穷,但并不是有什么病!”他这样说,无形中骂了子贡,等于说当年在老师那里学习,老师教我们如何做事做人,我们今天对这个时代、国家、天下没有贡献,有什么资格摆派头。子贡被他骂了一顿,心里一直很难过。
子贡比孔子小31岁,他曾凭三寸不烂之舌,“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很有政治才能。子贡又善做生意,银子挣得哗哗的。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分,与诸侯相抗礼,是很善于炒作自己的人。但他听了老同学原宪的话,反应强烈,还算未辜负老师教诲。
原宪算是孔门弟子中的高行者,他的同学像子贡那样当官的有许多,但他知道所处社会太乱,无法有所贡献,就远走山林当了逃名遁世的隐士。原宪的事迹流传于后世,唐时还被广为称颂,并被尊为“原伯”。
在《论语》中,原宪向孔子问了这样的问题:
《论语·宪问第十四》中,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当时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接着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原宪的第二个问题并不是偶然提出的,而是自己的体验心得。他希望退隐草泽之间(后来果然做到了),可以说“好胜、自夸、怨恨、贪欲”这几点都克服了,他问孔子,这算不算是“仁”的境界,孔子不承认这是“仁”的境界。由此可知,孔子所称的“仁”,中国文化所标榜的“仁”,就像道家、佛家所谓“得道”那样,不可知、不可测,是非常高且不可思议的一个境界。
“性躁多言”司马牛
孔子的另一个宋国弟子叫司马耕,字子牛。古代耕地必有牛,他的名与字相连达意。春秋男子取字最常加的是“子”,称呼时可省去,因此也可直接叫他司马牛。
司马耕是宋国大臣司马桓?(tui)的弟弟,孔子周游过宋时,司马桓?曾经伐檀驱赶孔子,还想杀他。他忠诚于孔子,认为桓?多行不义必不得善死,不以兄视之,受到孔门弟子的尊重。公元前481年,司马桓?作乱,他的兄弟都参加了,只有耕一人拒绝,流亡在外,最后死在鲁国。
司马耕性躁多言,比较情绪化,有点儿“一根筋”。宋代苏轼有一回和司马光争论,两人喋喋不休,相持不下,急得大呼对方为“司马牛”。
《论语·颜渊第十二》中司马牛出现了三次,“问仁问君子说忧”。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忍。”曰:“其言也忍,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忍乎?”
忍,就是隐忍不发,也就是孔子所讲的“非礼勿言”。一个仁者是可以隐忍不发的,因为他知道心中有气,怨恨愤怒发出来就会伤害人,但要隐忍不发是很困难的。虽然困难,难道就不忍了吗?孔子是针对司马牛的“多言”而说的。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是没有忧愁恐惧的。心中充满忧愁恐惧就不是君子了。”司马牛说:“不忧不惧就算是君子了吗?”孔子说:“不忧不惧是不简单的,常常自己反省,没有做愧对良心的事,不管人生顺境逆境,别人对我怎样,我都不会忧愁恐惧。”
这段对话里,孔子循循善诱,把喋喋不休的弟子绕来绕去。“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其实是重复“君子不忧不惧”,有当头棒喝的意味。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老同学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或许是因为司马桓?的关系,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好兄弟,单单我没有。”子夏道:“我听说过死生听之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是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待别人辞色恭谨,合乎礼节,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害怕没有好兄弟呢?”
孔子的教学方法,李零先生总结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毫无隐瞒、循循善诱,细察他对两个宋国弟子的“批讲”,其教学特点也是十分突出的。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所以,孔子作为最早的老师,被供奉在全国各地的文庙中。图为商丘归德府文庙。(盛夏)【原标题:孔子与宋——“祖先之国 梦回之地”系列之五 “祖先之国”的孔门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