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孔子与宋——“祖先之国 梦回之地”系列之四 孔子在宋国的“惊魂日夜”

2013/7/31 10:39:56 点击数: 【字体:


孔子与宋——“祖先之国 梦回之地”系列之四 孔子在宋国的“惊魂日夜”

孔子与宋——“祖先之国 梦回之地”系列之四 孔子在宋国的“惊魂日夜”

 
    孔子周游列国,在宋国留有遗存的三件大事是:避雨芒砀、匡城被围、宋城遇险。其中避雨芒砀虽遗存丰富,地方志书及当地文史专家亦言之凿凿,但通行史书中没有记载。而孔子匡城被围及宋城遇险,则是史书有确凿记载的事,两件事印证了同一个事实:孔子在“祖先之国”,未受礼遇,过得很不愉快。

  中国孔子基金会原会长、著名学者匡亚明先生将孔子周游列国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卫国为中心;二是以陈国为中心;三是又回到卫国。依此划分,匡城被围发生在第一阶段,宋城遇险发生在第二阶段。

  我们知道孔子是被迫弃官离鲁的,那么,他周游列国时为什么没向东去齐国而是向西去了卫国呢?

  这是因为“夹谷之会”时,孔子触犯了齐景公,齐国送给鲁国“女乐”也触怒了孔子。卫国和鲁国是兄弟之邦,鲁国是周公之后,卫国是康叔之后,周公和康叔是亲兄弟。卫国政治安定,经济富裕,孔子弟子子路的妻兄颜浊邹是有贤名的卫国大夫,可以“论道”。“这些人事等因素,很可能促使孔子决定路线是西向,第一站选在卫国。”匡亚明先生说。

  孔子从公元前497年开始周游列国,第一站先到卫国,卫灵公给他两千石粮的薪水,工资很高,对他很恭敬,但就不让他参与政事。同年十月,孔子因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脾气要离开卫国,准备南下去陈国,这就发生了“匡城之围”及“蒲地之困”。这是周游列国时的第一次大危难。

  孔子一行离开卫国南下去陈国时,也就是从现在的濮阳到周口去,车子路过宋国匡城(今商丘睢县匡城乡),为孔子驾车的弟子颜刻用鞭子指着城墙上的一处缺口,兴奋地说:“我以前跟随阳虎(也叫阳货,鲁国大贵族季氏家臣)攻打匡邑,就是从这儿破城而入的。”

  他的话,刚好被路边的匡邑人听到了。当时阳虎攻打匡邑时,作恶多端,老百姓恨之入骨。孔子长相又像阳虎,匡人一看,“胡汉三又回来了”,立即将孔子一行团团围住。

  处境危险,孔子却神色坦然:“周文王死了之后,周代文化典籍不都在我这里了吗?上天如果想灭亡文化,就不会让我来承继!上天如果不想灭亡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样呢?”

  子路拿起武器准备战斗,孔子说:“匡人是误把我当成阳虎,我们今天只能按礼仪,来消弭这场误解,你来抚琴我来歌唱吧。”

  于是子路抚琴,孔子歌唱,琴声歌声和谐优雅。匡人想,这不像阳虎能干的事呀。然后听说被他们围住的是孔子一行,随即撤兵。

  离开匡地后,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你们若不见峭壁悬崖,就不知从悬崖坠落的可怕。若不亲自到深潭中试探深浅,就不知道溺死的危险。若不见大海,就不知道惊涛骇浪是怎么回事。今后遇事都要知因,分析本质,预测事故处理结果。谁能掌握这三项原则,就不会被忧患缠住了。”

  孔子匡城遭围困

  2008年11月27日,记者抵达商丘睢县城西12.5公里匡城乡,寻访匡城城址。据商丘资深文史专家阎根齐先生描述:“匡城名称有这样的来历:东周时,秦康公假借刚即位的周匡王之名在匡地筑城,后来由宋国人管理,改名承匡城。秦时,将承匡城置为县城,不久因城内低洼积水迁往襄陵(今睢县西湖北),城遂废。”

  匡城城址现存城墙为黄土夯筑而成,最高处10米,城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15公里,面积30平方公里。城墙西南角有一高大土台,台上有关帝庙,庙旁植五棵高大柏树,当地老百姓叫它“五柏一所庙”。

  匡城城墙下有一地道洞口,相传是曹操藏兵洞,可通至安徽亳州。“如今的匡城,是商丘为数极少的春秋战国城址之一,是市级‘文保’。”商丘市文物局副局长刘昭允先生讲。

  据当地老百姓讲,匡人知道被围的是孔子后,深感懊悔,一直撵到开封市杞县境内向孔子赔礼道歉,杞县裴村店原名“赔情店”,就是因此而来。为纪念此事,匡人在匡城还修建了一座“抚琴亭”,但现已不存。

  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有多处时间、地点说法不一,争论很大。仅匡城一地,我就见到三种说法。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汤恩佳博士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弘扬孔子思想,他在著作中取“宋国睢县匡城说”,河南省文物局所编的《河南历代名人史迹》亦取此说。

  而北大教授、著名学者李零先生则认为,“匡、蒲两邑,都在今河南长垣县”。还有资料认为,“匡邑,原属卫国,后被郑国所占,成了郑国一个邑”。

  过宋得罪小人被迫化装出逃

  南下陈国受阻,不得已孔子又回到了卫国。在卫国待了五年左右,卫灵公死了,当时卫国乱哄哄的,孔子决定离开卫国。

  公元前493年秋,他离开了卫国。但他的目的地并不明确,经过曹国(今山东定陶一带。国都陶丘是古代著名的商业城市,很繁华),但曹国没招待他。于是孔子就从曹国到了宋国。从曹适宋,在商丘永城流传着“夫子过芒砀山避雨”的故事。

  宋国是孔子老家,还是他的夫人亓官氏的家乡。孔子年轻时曾到此学殷礼,几十年后重来,孔子倍感亲切。他是想多留一段时间的,但宋国对这位年近六十、声名显赫的“同胞”,并未表现出什么热情。在这里,孔子非但没有受到礼遇,反而遭到周游列国中的第二次危难,差点把命丢了。

  到了宋都商丘后,孔子提议到处看看。冉求驾车,一行人出城门走到北郊,看到有不少工匠在凿石,有工匠哭哭啼啼。弟子跑过去打听,回来说:“这些工匠,都是大臣司马桓?(tui)抓来为自己建造坟墓石椁的人,他们有的已干了三年,石椁仍未造好,在这儿干活,吃不饱穿不暖,病弱者渐渐死去,病死和被石板压死的有二十余人,大家怨声不绝。”

  司马桓?很受宋景公宠爱,骄傲奢侈,已丧失世传贤大夫风范,孔子见他如此行事,指责说:“桓?这样奢侈浪费,不知爱惜民力物力,这样的人真不如死后快点烂掉!”孔子的话,传到司马桓?的耳朵里,他非常恼怒,就想害孔子。

  孔子师徒住处附近有一棵大檀树,他们师徒时常在树下演习礼仪,有一天,司马桓?派人来清场,驱散听众,拉倒大树,留下个大坑叫檀坑,还想加害孔子。孔子知道得罪了小人,决定离开宋国。

  弟子们担心司马桓?下毒手,劝孔子早点动身,孔子平静地说:“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就是说,我的道德是上天赋予的,桓?又能把我怎么样!

  为安全起见,弟子们催孔子速速离开。为防备司马桓?追击,还给孔子化了装,改变了原定南下陈国的路线,出城门西行,直下郑国都城新郑。

  2008年11月25日,记者和商丘市睢阳区博物馆郭萍女士来到孔子当年演礼之处——文雅台。

  文雅台位于睢阳老城东的东南门村。村子里有大片坑塘,包围着一座青砖小院,门上红漆剥落,进了院落,好荒,满目蒿草间,一亭一堂而已。

  堂是空的,亭名为习礼亭,为纪念孔子习礼而建,六棱,挑角重檐,彩画花花绿绿有点土气。

  檀坑在亭前一块荒地处。睢阳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原来是个坑,后来给填起来了。”

  “此处原是高台,比周边高出很多,现在也就比周边高1米多。西汉梁孝王建梁园时,借它的高度,在其上建亭台楼阁,号为文雅台,也有纪念孔子之意。”郭萍说。据说文雅台原来还有100多间祠庙殿宇,但早已荡然无存。

  习礼亭里面立有一通石碑——复制的唐吴道子线描“孔子行教像”,孔子着袍服站立,两手相拱,神态慈祥端庄,“吴带当风”的柔韧有力,依稀可辨。

  原来文雅台习礼亭立有一通古碑,上刻吴道子线描“孔子行教像”,石像下还有吴道子题字。碑刻立时间及流转经过现在皆不得而知。这通珍贵古碑“文化大革命”时被毁。“1973年我还是小学生呢,因为批林批孔在习礼亭前举行大会,会上组织人把古碑拉倒砸掉了,只余上面小半截碑首,孔子像只剩了几缕头发。残碑被砌在老县政府(原商丘县,现为商丘市睢阳区)某个院墙门上,堵门用了。”睢阳区博物馆副馆长施长河回忆道。

  唐代大画家王维、阎立本、吴道子等都画有孔子像,吴道子所画影响最大,因此商丘文雅台从古到今,都会立有这么一通“吴版孔子像”。

  孔子到底长得什么样儿?古人说,孔子脑袋像尧,眼睛像舜,脖子像禹,嘴巴像皋陶。一句话,他有圣人像。圣人什么样?汉代大儒王充说,尧是大脑门,舜是两瞳仁,皋陶的嘴像马嘴一样向前努。这种说法,基本没法画。

  还有些记载,说孔子脸比较大,高眉骨,深眼窝,个子高,膀阔腰圆,有点儿驼背。根据这些有限的信息,要画一张精准孔子像,还是比较难的。孔子像,古人画了很多、刻了很多,今人也创作了很多,像《红楼梦》上所言,不过是“从敬爱上穿凿出来”的游戏。2006年,这个游戏有了新花样,中国孔子基金会在争议声中向全球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宽鼻、阔嘴、浓眉、长髯,国字形脸,眼神温和,是一个具有山东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长者”。是耶非耶?留待后人评说吧。

  睢阳古城还有一处所在与孔子有关联——归德府文庙。归德府文庙现为“省保”,坐落在睢阳老城小街边,踏进神秘的大红门,是疏疏朗朗的一个大院子,还有漂亮的大成殿和明伦堂。大成殿内,自然有孔子像和孔子周游列国的“连环壁画”。大成殿梁架都是明代的,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绿琉璃瓦顶,单檐歇山墙,32根立柱,圆柱形石柱础,格扇门,样貌大方。

  明伦堂位于大成殿西,“初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称为南京国子监,明代正德年间因旧城被水淹,知州刘信重便在新城内重建,成为归德府城内的最高儒学府。”郭萍说。明清时期,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在大成殿上举行由知府主持,达官、名宦等参加的大祭活动。届时,要抬上祭品、摆上祭器,乐舞齐奏,施行三拜九叩大礼。行礼之时,不知他们有无想到当年孔子在这儿遭遇到的“惊魂日夜”。

  匡城被围及宋城遇险,孔子两度蒙难两次脱险,在他看来,都是靠上天保佑。所以他才说:“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将如予何?”他靠天命为自己打气,他认为的天命,是责任感和使命感。当时人们认为“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是以孔子当木铎警响众人”。孔子也认为自己肩上扛着这种东西。

  位于商丘市睢阳老城东东南门村的文雅台,是当年孔子演礼之处,据说文雅台原来100多间祠庙殿宇,但如今已荡然无存。图为今人在文雅台习礼亭复制的“孔子行教像”碑。

  公元前493年秋,孔子离开卫国来到宋国,在他们住处附近有一棵大檀树,他们师徒时常在树下演习礼仪。图中人所指之处,相传就是檀坑旧址。(盛夏)【原标题:孔子与宋——“祖先之国 梦回之地”系列之四 孔子在宋国的“惊魂日夜”】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08-12-1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