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孔子故乡夏邑:因圣人而美丽厚重

2013/7/31 10:22:48 点击数: 【字体:


    核心提示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历代帝王之师,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师。

    孔子祖籍在夏邑,他一生至少四次还乡,人们为纪念他祀先省墓,建下了“还乡祠”。古往今来,还乡祠几经兴衰,但瞻仰“圣迹”的人们仍然络绎不绝。夏邑人说起孔氏家族的故事,也都如数家珍。“孔圣人”的巨大影响力不能不令人叹服。

   孔子一生至少四次还乡

  夏邑县位于河南省的最东部,周代为宋国之栗邑,孔子的先祖世代为宋国的官员,孔姓的起源就肇端于此,故称为“孔氏故乡”,老百姓称做“孔子的老家”。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但他至少四次还乡,祖居夏邑的老学者张今吾先生撰文叙述了孔子还乡的理由。

  孔子所在的鲁国,素以秉承周礼的“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可是到了春秋时期,却濒临“礼崩乐坏”,孔子十分感伤,在他看来,人不学礼,无以立。鲁国既然这样,那么,他舍弃它到什么地方去呢?

  宋国是商人的发祥之地,殷后裔的封国虽然臣服于周,但允许“奉殷祀”而保留着殷商古老的文化传统。自西周以来,宋国文化对各诸侯国有深远的影响。宋国直至春秋晚期,仍保存殷商的典章礼仪制度。正因为宋国文化有着“殷礼”的文化渊源,曾一度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这里,当然是孔子所要去的地方了。

  孔子早年外出学礼,先到杞、宋两国。杞国,由于年代久远,多次迁移,以至文献荡然无存,遗迹已被湮没。孔子到此考察夏礼,仅得到夏时历法之书。宋国是殷商后裔,孔子祖先的封地,也因文献不足征,而仅得到《乾坤》阴阳卜筮之书。看来,年轻的孔子涉世未深,方法简单,只限于文献的考察,所获不多。孔子对考察的结果很不满足,因此成长以后,再次还乡来宋。

  相传,夏邑县城北孔子还乡祠西南1公里,核桃园村西侧的三教堂,是孔庙旧址,孔子当时娶妻行礼便在此处。孔子57岁时,离卫经曹适宋,这是他最后一次还乡。宋国既是他的祖籍,又是夫人的娘家,以前又曾来考察殷礼,所以他感到非常亲切,故而主动求见宋景公,但因政见不合而话不投机。可是最使孔子难堪的是宋司马桓魋。孔子见他为自己造石椁,三年不成,工匠累病,于是恼火地说:“如此劳民伤财,不如死了早点烂掉的好!”桓魋听到后恼羞成怒,要杀孔子,孔子化装后奔往郑国。

  至于孔子还乡祭祖,他不可能为此事专程而来。据《夏邑县志》记载,孔子在“居宋”考察殷礼期间过此而祀先省墓,于是把这个地方叫“还乡里”,后人思而立(祠)以祀之。因而取名“还乡祠”。

  综上所述,孔子为观殷道(礼),学殷礼,行迎亲礼,与弟子习礼,祀先“祭之以礼”,算来“还乡”不下四次。

    还乡祠 原貌气势恢弘

  夏邑县城北35公里处的还乡祠,是人们为纪念孔子祀先省墓而建的。从前,每逢夏历的春秋两季,州、县地方官员和儒学师生都到此祭祀。平日瞻仰“圣迹”的游人络绎不绝,是当地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十年浩劫,物是人非,还乡祠毁于“批林批孔”运动中。不过,它虽然在地面上基本消失了,可它的美好形象仍留在志书、古碑和人们的记忆中。

  据《夏邑县志》和古碑上记载,当初,还乡祠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气势庄严的古代建筑群,其建筑仿文庙之制,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左右两侧基本对称。该祠占地面积50亩,整个建筑曾有一壁、四门、一坛、两庑、碑林、两殿、一厅。张今吾老学者撰写的《孔子还乡祠》一文中有详细的介绍:

  影壁,在还乡祠的最南端,高6米、宽10多米,如旧官府衙门的前景,让人景仰嘉叹,未入门墙,已感觉到圣威。

  棂星门,是牌坊式的建筑,南与影壁相对。

  戟门,进棂星门往北,正面并列左中右三门,中门因陈放着棨戟仪杖,故名戟门。

  杏坛牌,杏坛是孔子讲学的地方,此牌立于何时已不可考。到金大定年间,才在坛上立碑建亭,据此推断,还乡祠筑坛立碑可能学于曲阜孔庙。

  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洪水泛滥,夏邑北临古黄河,每次都是重灾区,加上战乱频繁,这些珍贵的东西都被毁掉了。

  碑林,在杏坛碑旧址北面两侧,原有数十通,但在“文革”后期被毁或改做他用。现祠址仅存残碑数通和一些碑首。

  大成殿,是还乡祠的主题建筑,为九脊歇山式,黄琉璃瓦覆顶,翘檐出廊,很是威武气派。

  两庑,在大成殿前,杏坛旧址东西两侧,有东西庑各5间,是后人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

  四代祠,又名崇圣殿,在大成殿之北。

  官厅,大成殿的右侧有一西跨小院,内有厅堂三间,这是地方官员参与祭祀时作祭前准备的地方。

  从张今吾文中的叙述可以想象,当时的还乡祠是何等的威仪。1994年,夏邑县人民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发掘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孔子还乡祠进行了修复。然而,还乡祠由于历史悠久,历经多次天灾人祸,时有兴废,祠貌也因时而异,想恢复原来的样子,是难上加难了。

    夏邑孔林 留有美丽传说

  曲阜有孔林,夏邑也有孔林。曲阜的孔林埋葬的是孔子以后孔姓后裔,而夏邑县的孔林埋葬的是孔子三世祖以上的祖先。

  夏邑的孔林在孔子还乡祠西边的虬龙沟东岸。传说当年孔林规模很大,从林门到坟地有2公里多,两侧石人、石马林立,古木参天。由于年代已久,几经黄河冲淹,兵荒马乱,孔林已不复存在。然而一个“官(棺)上官(棺)”的传说,确定了孔林的确切位置。

  在明代,夏邑彭氏始祖自江西迁来,居住在县北的司道口。当时司道口是豫东一重镇,有水旱码头,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彭氏始祖在司道口做生意,慢慢发展起来。待他一肩挑来的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后,彭氏始祖也老了。彭氏始祖去世后,埋在哪里成了问题。彭家在此没有一寸土,怎么办?有人给他两个儿子出主意说,只有埋在西南古黄河那一代的荒地上。

  当时正值天降大雪,无法抬棺,兄弟两个只好将老人的棺木放在拖车上,用牛拉着去黄河荒地。但由于积雪太深,当他们走到古黄河东边的一片高地时,牛累得怎么也不走了。雪越下越大,兄弟两个无奈,只好就地挖坑埋葬老人。没挖多久,他们发现下面是一口大棺材,这正是孔林的棺木。当时兄弟两人已累得筋疲力尽,雪又打得睁不开眼,就草草将老人掩埋在古棺材之上。

  有人说,孔家当时为世袭公卿,孔林恁大规模能没有坟吗?据几位上了岁数的老人解释说,一是秦代以前,埋人不筑坟。筑土为坟是后来的事。二是自孔子的三世祖孔防叔迁到曲阜后,孔林无人看管,加之几经黄河冲淹,孔林在大雪覆盖下已难见什么迹象,埋出棺上棺是很正常的事了。后来,彭家生意做大了,家也发了,彭家后代做了山西、江西等地大官。大家说,这都是棺上棺的原因。

  据司道口的彭氏后裔介绍,1958年平坟时,在他们的始祖的坟下,还挖出了那口古墓。

  后记

  进入夏邑县城,就可以感觉到孔圣人老家所特有的、浓浓的文化气息。从县城三环路往北,沿着一条平整的柏油小路,缓缓前行,仔细感受和寻找伟大哲人孔子的足迹,会让你浮躁的心即刻静下来,会让你有种前往聆听孔圣人教诲的虔诚。

   转了几个诗意的小弯,行了大约35公里,你就来到了还乡祠。这里虽然没有其他名胜古迹那么大规模,但它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这时,你别忙着进祠,不妨和旁边做生意的、闲逛的老人聊聊,他们一准会讲给你许多关于孔子的故事,向你介绍一个个孔子曾经走到过的地方,像孔林、芒砀山南麓的孔子避雨洞、孔子曾在商丘习礼的文雅台等。听完这些,你再搜寻孔子的足迹,那种感觉肯定让你沉醉,回去之后,也一定会被孔子的“礼仪”所熏陶,让你做人处世,有一面洁净的镜子。 (文/晚报记者 李双军 图/晚报记者 刘春正)【原标题:孔子故乡夏邑:因圣人而美丽厚重】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商丘报业网 2006-04-2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