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商丘八关斋里的小社会系列之一 八关斋,一个特别的历史记忆

2013/7/30 17:56:15 点击数: 【字体:

 

    商丘古城南门外,美轮美奂的古宋河畔,有一处淡定自然、与城相较有些超脱落寞的院落,那便是八关斋。

  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五月,河南节度观察使田神功为保卫睢阳,同安史叛军大战两天两夜。经殊死拼杀,最终救出睢阳全城兵民,保住了睢阳城。但田神功却因战累成疾,生命垂危。睢阳百姓为祈祷田神功早日康复,自动设“八关斋会”,捐粮捐款,并请了8000余僧人赴会。一时间,香、供摆满郊野,经声佛号昼夜不息,四乡百姓云集,车马塞道。颜真卿有感于此,遂撰写一篇900多字的短文,题为《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刻之于石。如今,颜真卿的这一铭记短文就置于八关斋内。出商丘古城南城门南行约500米,一座仿唐建筑有别于浑浑然之现代尘世的,便是八关斋。进入院内,便可以看到一座造型优美的八角亭,内有八棱石幢。石幢高约3米,每面宽约0.51米,上面便是颜真卿撰写的《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

  碑文记载,田神功在“安史之乱”中解了宋州之围,宋州刺史徐向等为逢迎田神功,在城南开元寺设八关斋会,邀请一千僧人赴斋。石碑初称颜鲁公碑,因碑文所记是八关斋的佛事,后人便逐渐将此碑叫成八关斋了。

  实际上,人们平素常熟知的“月下老人”、“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八关斋一场历史盛会的铭记

  “八关斋其实是座寺院。”走进八关斋,素有商丘古城活历史之称的尚起兴先生说,“早在半个世纪以前,这里原有一座寂寞衰败寺院,除了少数当地人知道这座荒凉寺院名为‘开元寺’外,人们大都以‘八关斋’称之。”

  或许是尚先生的提醒,虽然开元寺的晨钟暮鼓早已远去,也不见了青灯古佛和缭绕的香烟,但历史的影子,仿佛悄悄蛰伏于这一方小小的院落,有一缕依偎着你的宁静,在院外的热闹里,大大伸展了禅意,让你徒生了佛界的本意,也让你意识到这曾经的佛门往事。

  寺门内的东侧,矗立一小亭,亭内屹立有一通八面柱形、堪称巨大的石碑,它就是当地妇孺皆知的“八关斋”碑。佛门成为往事,寺院成为历史,但因为碑的存在,人们记住了这座寺庙,也记住了一位将军。

  史书有载,唐朝节度使史思明有个部将叫田神功,“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他随同叛将南德信、刘从谏围攻睢阳(今商丘)。田神功斩杀了南德信,赶走了刘从谏,率领将士归顺大唐,解除睢阳之围。田神功归顺后被封为鸿胪卿,后迁任徐州刺史,淄青节度使。宝应元年,睢阳又被叛军所困,田神功再解睢阳之围。后来,田神功屡次受到朝中嘉奖,“安史之乱”被平息后第二年,田神功官拜汴宋节度使,后升为太子太师、信都郡王。

  唐大历七年四月,田神功得了热疾,一个多月才好。睢阳人便向官府建议,举行八关斋会为田神功祈福,以报答他曾解救睢阳于危难之中的恩德。当时,宋州刺史徐向欣然同意,出俸钱30万,于农历五月初八,在开元寺也就是现在的八关斋内设八关斋会,邀请1000名僧人前往诵经念佛。随后,州县官吏长史等文官设1500人为一会;镇遏、团练、官健、副使等武官设500人为一会;地方士绅设5000人为一会。一时间,佛饭香供摆满郊野,经声佛事昼夜不息,善男信女八方云集。为了记载这次活动,州郡长官又从千里之外请来了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由他撰文并亲笔书写,后刻成八棱石幢。这通石幢高3米,共8面,每面宽约51厘米,全文983字。因为碑文叫做《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后来人们慢慢地把石碑称为“八关斋”碑。

  随着时代的更迭,开元寺几经磨难,渐渐衰败,后人便逐渐淡忘了田神功和那场声势浩大的感恩盛会。而“八关斋”碑却因颜真卿的名望和书法而盛名不衰。久而久之,地以碑名,人们便不记得有开元寺,而只知道八关斋了。

  “八关斋”碑为《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简称为“八关斋”,由此可知该碑是记述唐朝宋州(今商丘)官吏举行八关斋会来报德所立。那么,何为八关呢?八关亦称八戒,为佛教用语,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昼夜中所必须遵守的八条戒律: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香及歌舞观听;七不眠坐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食非时食。前七者为戒,后一者为斋,合在一起总称为“八戒斋”或“八斋戒”、“八关斋戒”。斋,素食不茹荤称斋;施舍饭食与僧人亦称斋。施舍素食斋饭,招引众多僧人来。此后,朝代更迭,兵燹水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往昔繁华成了尘烟,四散而去。但历经沧桑的“八关斋”碑,却一直默默地守候着这座几经荣枯的开元寺,伴着寺中的晨钟暮鼓,挺立于岁月的风雨之中。

  “八关斋”碑颜真卿书法艺术之“绝作”

  从“八关斋”碑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八关斋会是一个近万人参与的大斋会,场面无比盛大。但由于世事更迭,往事总也成烟,如今留下成为这场盛会见证的,却是颜真卿的“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碑。

  一千多年来,能够成为童蒙学书的正宗范本,又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重要地位的,难出唐代“书圣”颜真卿其右。而位于今商丘市睢阳区归德府城南门外的“八关斋会报德记”碑,它不仅是颜真卿晚年的代表作,更以其碑文980多字、石碑呈奇特的八棱而受世人推崇。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生活在我国书法史上全盛时期的唐代。其时,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很多人都在从事书法艺术,并出现了以书法为仕途升迁、以书法为谋生职业的现象,由此也出现了我国古代最广泛、最深刻的一次书法高潮。站在这个书法艺术峰巅的便是颜真卿。颜真卿一生曾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御史大夫等职,封“鲁郡公”,为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重臣元老。向以义烈闻名官场,以至于为唐王朝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也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颜真卿何以能独领风骚,使一代又一代的人推崇备至呢?不仅是因为他创立了一套独特的运笔方法,更因其高贵刚毅的人品和他那一段曲折苦难的经历,所谓书品如人品,对颜真卿来说,正是这样,他不仅在书学史上树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其高尚人品也为后世景仰。其人其书,皆为典范。

  颜真卿的五世祖、曾祖、外祖父分别是北周、隋、唐初的文学家、书法家,但他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族开始败落,以至于因买不起纸和笔,他只好使用扫帚蘸着黄土在墙上练字。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颜真卿考中进士,不久任武部员外郎。因受奸臣杨国忠排挤,被贬为平原(今山东)太守。公元755年,安禄山举兵叛乱,黄河以北二十四郡纷纷降敌。颜真卿在大唐王朝岌岌可危之时和其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联合,高举义旗,并被推为盟主,率兵20万与叛军作战,黄河以北十七个郡响应,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头功。不久,他被授予刑部尚书。从公元760年至764年的短短四年内,他又受李辅国的嫉恨,先后被贬为平原太守、吏部侍郎、检校刑部尚书知省事,以后又升至鲁郡开国公。他为官清廉,达到家里无米下锅、向当时的重臣李光弼乞求食米的境地。从公元768年至777年,颜真卿一直被贬在外;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等九个藩镇又发生叛乱,宰相卢杞设下圈套,上奏德宗皇帝,让颜真卿劝李希烈投降,对李希烈许以高官厚禄。李希烈反劝颜真卿投降,并威逼引诱,颜不为所动。一次李希烈命兵士在院内挖一坑,要活埋颜真卿,颜从容不迫。公元785年,颜真卿终被李希烈缢死。

  颜真卿死后,三军将士恸哭,皇帝废朝五日,追赠司徒,谥曰“文忠”。

  颜真卿64岁时到睢阳郡(今商丘市),其书写的《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碑文,宽绰圆润,雄浑超俗,被康有为称为“诚为绝作”。

  《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碑文不仅字体圆健浑厚,而且全篇内容矫健奔放,如万丈瀑布,一泻千里,似一气呵成。一切皆缘于颜真卿独特的身世经历,他不仅因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奇功而著称于世,其兄颜杲卿和他的儿子也被安史贼兵所杀,国仇家恨,集于一身。

  公元772年,宋州刺史徐向等地方官吏为感念河南节度观察使田神功救援睢阳而立下功绩为其举行盛大的八关斋会。颜真卿千里之外应邀而来,满怀激情,临文感愤,纵笔浩荡,其文不仅书法价值极高,文章所记载的史料价值也毫不逊色。可惜的是,这块八棱石碑在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因武宗李炎灭佛,石碑也与开元寺一起被废,被錾为数段。

  据悉,全国目前保存的清代颜真卿《八关斋会报德记》石碑拓片为数极少,清代以前的早期拓片,就更加稀缺,八关斋的原本藏品就显得尤为珍贵了。

  八关斋大门

  八关斋八角亭内的“八关斋”碑,是国内少见的八棱体碑,上面的《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由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撰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图为后世重刻的“八关斋”碑。(李红军)【原标题:商丘八关斋里的小社会系列之一 八关斋,一个特别的历史记忆】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08-10-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