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间“白云禅寺绢图”显示,寺院第四进院落中,有一座二层楼式建筑--千佛阁,造型壮丽、结构精美。阁前院中,耸立着一尊10多米高的大悲佛像,它坐落在四层基坛之上,佛的顶高几乎与千佛阁二层阁檐平齐。如斯精美的建筑与雕塑,倾注了时任方丈佛定大师的心血。
据记载,此阁后来在洪水中消失。阁前大佛,去向失考,不知是否也被洪水裹挟泥沙淤埋地下。
寺之东部原有塔林,既有石塔也有砖塔。现在除了佛公灵塔,都已不存。
2008年10月20日,记者在寺院东北角,先见到一座佛公殿,妙林师父打开殿门,方见一座六棱三级青石构造的佛公灵塔。佛公灵塔高4米许,凿石为塔,严密紧凑,精雕细琢。下部为六棱形须弥座,基石四盘叠上,上置塔身。灵塔层层摹仿砖瓦木架结构,作密檐状,由下而上递次内敛。塔身劈削严整,棱角分明,雕饰精美,正面阳刻楷书“佛公灵塔”和“传洞宗三十一世佛公大和尚”字样。
佛定(1647~1721年)是白云寺历史上最著名的方丈,1721年八月,佛定在白云禅寺具香汤沐浴,趺坐圆寂。面容慈祥,宛如入定一般。弟子们膜拜如旧,不敢惊动。直到次年五月初一,送归入塔,而嵩山大会善寺也在同年建塔,以示纪念,河南布政使加三级牟钦元撰写塔铭并书丹。
佛定和尚是有为高僧,他生前南涉江淮,步履幽燕,九登法座,所到之处必建庙筑寺,佛法修为甚深。他又上交权贵下抚黎民,智慧深广,民间更将其神化为“活神仙”。
塔林几乎全被洪水摧毁,它为何能够幸免?
“两种可能,一是清光绪年间圣级和尚修复寺院时(现存建筑多为那一时期打的底子),不忘中兴之祖佛定,在灵塔原址,从淤泥中把它挖了出来,复立于地面。第二种可能是白云寺僧众在洪水来袭时,对佛定灵塔采用了特别保护措施。”寺僧妙林分析。
佛定,被誉为“中兴之祖”,他究竟是何等人物呢?
德行同于“唐一行”
佛定,法名普光,号佛定。他俗姓王,字意,河南长垣人,一说为河北保定府人。1647年,生于长垣县满村乡宜丘。童年时“即敬三宝,泛爱缁流”。少长投清凉庵,壮则在清凉普渡律堂受具于太虚禅师,得洞宗上乘(洞宗为曹洞宗简称,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唐代良价及其弟子本寂所创,禅风以回互细密著称)。他数迁名刹,九登法座,名隆远播。
1687年,众信徒延请他至河南白云禅寺。他来此后,重建古刹,弘扬佛法。
佛定“南临河汉,北至幽燕”,沿道传法,信徒极多,白云寺大行扩建之时,信徒们或奉粟帛,以充衣食。或负木石,以供修造。佛定不营不拒,随缘承受。至此,白云禅寺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
佛定身有异德,冬夏一衲(僧徒衣服常用碎布缝成,称百衲衣或衲),酷暑烈日之下,衣不沾体。寒冬之时,温然自适。这是他长期修炼所致。他又精通医道,人有急难,经其医治,概能解脱。以是方圆百姓,奔走相告。
1698年,当时归德(今商丘)知府卢化龙(奉天正白旗人,监生)疑佛定妖术惑众,到白云禅寺微服私访,佛定了然于胸,在众多信众游客中,迎视卢知府合掌而言:“此君面有杀气,将不利于老僧。”卢听到此言,大惊。佛定将卢知府请到方丈寮,促膝交谈,卢知府十分佩服,稽首皈依。
1701年秋,河南布政使牟钦元慕名拜佛公,两人相谈达旦。牟见佛定和尚一榻蒲团,半龛佛火,虽语论精华,并不矜奇炫异,赞道:“公真人杰也哉!赵之佛图澄、唐之一行(均为高僧),将无同乎!”欣然皈依,并题匾额:“体近自然”。
1718年,杨宗义由河南布政使转任河南巡抚,他一向与佛定交往甚厚。四月初八是佛诞节,杨宗义到白云禅寺拜谒佛定和尚,见佛定迎于山门之外,杨极感礼遇,说:“弟子何敢劳师父远迎?”佛定答道:“有仰仗处。”“但说无妨。”佛定答:“因缘不具。”意思是不到说的时候。
1719年春,佛定把白云禅寺交给行兴住持,率弟子游历嵩山祖庭。
时嵩山大会善寺荒废已久,佛定对弟子们说:“这深山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时,汉明帝敕建译经处,唐朝君主曾在此寄名出家,我发心重建古刹,这就是我去年
与杨公所讲仰仗处了。”
他派弟子去开封谋于杨宗义,手书一偈:“去岁仰仗处,今日始相谋。昔日会善寺,汉唐译经处。野草没庭径,荒凉寺已秃。望君鼎扶持,清名垂千古。”
杨回信说:“常沾甘露,谨依嘱咐,功德无量,阿弥陀佛。”
由于杨宗义鼎力支持,大会善寺修建进度很快,不久古寺焕然一新。
1721年春,佛定离开嵩山,带弟子游于江淮,八月归白云禅寺圆寂。
传说视同“活神仙”
白云寺有很多民间传说,历代方丈中传说最多者是佛定,有十多则,这里择其要录之。
传说佛定大力修复白云寺,引来鲁班帮忙。当时他领建千佛阁正紧张施工,缺精雕花饰的师傅。鲁班化身一个80多岁的老头儿,把没用的大树疙瘩雕成许多精美花饰。
还是在修建千佛阁时,木料没了,佛定并不着急,焚香、打坐、入定,一个可爱小信使从他身上冒出来,佛定要他钻入寺内井中,顺地下河逆流北上,在河北保定府南濡河边等他。
第二天佛定就到了河北保定。他在这一带很有影响,当他讲到缺乏木料时,当地王居士答应将祖坟里上百棵大杨树捐给佛定。
当晚,佛定请人把树放倒,送到濡河边,小信使正在那儿等他。大家把木料投入河中,在小信使引导下,顺流而下。佛定办完此事,便匆匆赶回寺院。
回寺后,佛定带着大家来到井边,只见一根根圆木往上冒。佛定问:“够了吗?”众人答:“够啦!”话音刚落,一根圆木刚露出水面,便停在那儿了。据寺内和尚讲,露出古井水面的圆木,解放前还在。
火烧和幺桃的故事,流传于商丘柘城。
柘城县原来不叫柘城,叫柘县。佛定预知柘县要发生地震,派徒弟行兴前往,要他在东门外叫卖火烧和幺桃(嫩桃)——即告诉城内百姓:“火烧眉毛,人人要逃。”他们到了柘县,在一个叫张兴的老施主帮助下,支起摊子,天天叫卖着“火烧幺桃”,有些机灵人听懂了,逃离了县城。
行兴委托张兴每天早晚两次进城报讯,催人走。这天,张兴发现老鼠乱窜、鸡鸭乱飞,便大喊:“大祸临头了,快逃呀。”他刚跑过城门,只听背后一声巨响,整座城不见了,只剩一个大坑,咕嘟咕嘟冒着黑水。柘县自兹之后改为柘城。
康熙年间,豫东地震,黄河发水。此场天灾被佛定预测出来,他上报州府,上面发指示,要求大集镇高筑寨墙,抵挡洪水,小村庄赶紧撤离。大小村寨纷纷依此行事,只有睢州(今睢县)西边偏北的一个小镇没动静。佛定带小弟子印德来到这儿,问老百姓咋回事。老百姓说:“老会首说黄河不到三尺宽,水到这儿不成灾。”“老会首去哪啦?”“他岳母去世奔丧去了。”
佛定着了急,借了两条五尺长、七八寸粗的口袋装满沙土。到了晚上,带着印德,肩扛口袋,左手抓口袋底往上举,右手握袋口往下压,沙土从袋口细细淌出,他们围着镇子,遇水趟水,遇沟跳沟,转了一圈又一圈,从夜晚转到黎明,又转了一个白天。有人问起,佛定回答:“筑城打寨,拯救百姓。”大家都嘲笑他们。
第二天,发生了大地震。震后两小时,洪水来了。老会首这下急了,号召大家都上北门打寨墙。数百男人,站在北门外,一字排开,心里埋怨老会首,早不让大家打寨墙,现在临时封土哪来得及呀。
几尺高的水头扑过来,忽然有人说:“我觉得脚下土会长。”大家低头,果然,脚下的土随水位一直上升。大家这才想起白云寺和尚“筑寨”之事。为感谢佛定筑假城变真城的救命之恩,人们就把镇名改为诓城镇,此镇今属睢县。
印法请来百余尊玉佛
白云寺现存三进殿宇,都在寺院中轴线上。寺院中轴线偏东北尽处,还有个小巧玲珑的院落,仅三分地大小,长方形。小院门楼典雅别致,门楼顶盖翠瓦,彩脊浮龙,东西脊端有两个石雕睡罗汉像。下方门为红漆对开门,门枕是一对生动的汉白玉小狮子。老百姓把这个漂亮的门楼叫做“玉石门枕晒罗汉门楼”。
门楼下有一木制门屏,上雕行龙,“相传当年康熙住这里时,大臣觐见,才被允许通过屏门,现在屏门常闭,以示对康熙的敬意。”妙林师父说。
这座小院有松柏紫槐,幽静宜人,是现任方丈释印法居住之所,一般人叫方丈院。
进了方丈院,我却没见到方丈,他云游在外。直到11月11日,记者才联系到远在浙江的老方丈,电话采访了他。
印法俗姓黄,他告诉我自己今年104岁了,但有些资料上称他是
1911年生,那就是97岁。电话中听到他讲话思路清楚,蛮有精神。
印法是河南省平顶山市人,1933年在桐柏县曾家湾泰山小庙祝发为僧,师从海让法师,法号释印法。1942年春,在湖北省随州常兴寺受具足戒(依戒法,受持具足戒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资格),传戒师为常兴寺真妙法师。
他受戒后,潜心念佛,游名山访古刹,普学佛法。多年参学,不但在佛法上有长足进步,还掌握中医、医药、针灸、推拿、按摩等医术。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桐柏多处寺院住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印法在桐柏县水帘寺办起制药厂和诊所,他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研究总结了许多独特有效的良方。
1987年,经河南省佛协秘书长能先法师推荐,印法来到白云禅寺任住持,凭其医术上造诣,救助百姓,与周围群众建立良好关系。信徒日众。
印法和侨居海外的傅凤英居士有深交,据印法讲:“傅凤英是傅作义将军的姑姑,她的丈夫是国民党军官,抗战时部队被日军打散,傅凤英逃难到桐柏县清凉寺,我和寺僧一起保护了她。”
傅凤英一直没忘这段佛缘,她后来定居海外,得知印法方丈到了白云寺,而寺中没有一尊佛像,就在1988年先给寺院捐赠了9尊玉佛。之后,从1990年至1997年,又帮助老和尚四去缅甸,迎回近百尊玉佛。印法方丈说:“她的贡献太大了,我四去缅甸,她回回都要捐一半钱。”
在傅凤英等居士的支持下,白云寺成了全河南玉佛最多的寺院。由寺院请进又礼送他院的玉佛,也有好几批了。
白云寺因此有了独一无二的玉佛殿,白云寺大雄宝殿之后即是。记者在那儿看到,在这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老建筑中,安放着数十尊玉质佛像,最大的一尊释迦牟尼涅?卧佛,长3.2米,重3000余公斤,形态安详自然,右手支颐,左臂伸直,侧卧于睡榻之上。殿内最小的一个佛像,是观音菩萨小雕像,精致玲珑,玉质无瑕。
这处殿堂内,高大佛雕,晶彻美玉,高挂的幢幡以及香炉内闪动的香火,徐徐上升的紫烟,都把人带入神奇梦幻的境界中去。【原标题:"黄河数毁禅寺,白云舒卷千载"系列之三 古今高僧修寺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