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漯河八大景—彼岸寺经幢(龙塔古篆)

2013/7/29 11:18:06 点击数: 【字体:

 
    彼岸寺位于河南省郾城县城内,石幢在该寺院内。石幢雕工精湛,上部八棱千佛造像,伎乐仙人,中部四面小篆“许州郾城县彼岸寺碑铭”,下部四面造像,底部雕以海池,池壁上为佛传故事浮雕。明代僧人宗岩称其为“香水海石幢”,俗称“龙塔古篆”。

    彼岸寺石幢是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典型的石刻艺术珍品。幢高12.18米,从上至下逐级介绍:

    1.八棱千佛造像

    上部高2.96米,每边宽0.36米,除南、西南、东南三面保存较好外,其余各面均风化严重。每面上部均有一大龛,高0.29-0.31、宽0.295-0.31米,下有57个小龛,每排19龛,共三排,龛高0.12-0.13、宽0.076-0.09米。各个大龛内造像不同。西南面大龛,本尊面部丰满,身披袈裟,左手在胸前,食指伸展,四指紧握;右手执法杖,赤足站立。二弟子衣著与本尊同,双手合十,赤足站立。南面大龛,本尊高肉髻,面部丰满,身披袈裟,双手合十,肘上搭一布袋,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左右两侧为二弟子,身披袈裟,左边弟子叉手,右边弟子双手合十,弟子前有二供养菩萨,头戴花冠,面部微内外侧,上著短衣,下穿裤褶,披帛由肘部外飘,双手合十,单腿跪在束腰座上。东南面本尊,高肉髻,面部丰满,身著通肩大衣,袒胸,怀内有一莲蓬,右手外露,坐于仰覆莲束腰座上,两侧的弟子、供养菩萨与南面造像龛同,仅供养菩萨跪于仰覆莲座上。

    小龛造像均有头光,高肉髻,面部丰满,著褒衣,坐于仰莲之上,从手势和衣领看:有袖手者,有袖手执袋者,有双手合十者,有左肘挂一袋者和袖手抱莲花者。

    八棱千佛造像下为仰莲座,座厚0.25米,每面宽0.6米。

    2.伎乐仙人

    仰莲之下亦为八面,壶门内雕有伎乐仙人,即宋《营造法式》中的嫔伽,伎乐仙人为人首高髻,面部丰满,手持乐器,背生双翼,鸟足。南面嫔伽拍钹,东南面嫔伽击一方物,东面嫔伽吹螺,东北面嫔伽击手鼓,北面嫔伽吹觱篥,西北面嫔伽吹排箫,西面嫔伽吹笛,西南面为双首拍手鼓。

    嫔伽下为正方形石块,长1.5、厚0.25米,上刻仰莲。

    3.《郾城县彼岸寺碑铭》

    石幢中部为碑铭,四面正方,四角棱磨去,高3.06米,厚1.04米。碑铭为小篆,书法流畅,不知出何人之手。名为《重修许州郾城县彼岸寺碑铭》,剥蚀严重,许多字不清,碑文大意记述了契宗大师自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到郾城彼岸寺,化募资财十五年,重修彼岸寺的事迹。《郾城县志》对碑文有较详细的考释:“许州郾城县彼岸寺碑铭……契宗大师东京尉氏人也。宋沿周,以开封府为东京,尉氏县隶开封府,可断其为宋真时之碑。碑首数行皆泐尽,应是叙建寺之由来。惟可读者有曰:秦蔡挻灾,朱梁炽暴……。秦蔡者,秦宗权,朱梁者,朱温也。则寺毁在唐末。……其曰兴国中,师瓶锡四方及此。兴字上二字全泐,应是太平,则契宗至郾城之时也……。太平兴国中契宗始至,后又经营十五年之久……则碑铭之成,当在景德盟辽澶渊(1004年)之后。”

    4.四天王造像

    四天王造像为石幢座中间四面的雕刻。

    南龛,正中之天王头戴莲花冠,面部丰满,身著甲胄,手持琵琶,坐于东腰须弥座上,琵琶放于双膝之上,为持国天王。两侧各有侍者三,左一头戴宝冠,著褒衣,双手合十站立,左二剥蚀严重,左三手握一物,右一面似鬼,手握大棒,身穿短衣;右二侧身而立,手在胸前,著短衣短裤,束腰;右三头裹巾,著短衣短裤,束腰。

    东龛天王居中,手执宝剑,衣著与南龛同,为增长天王。两侧各有侍者四,左一著褒衣,手执旄;左二戴高冠,著褒衣;左三两目狰狞,著短衣,双手握一小锤;左四剥蚀严重,仅可见其形状;右一头戴帽,著短衣束腰,手执矛,双腿叉立;右二著短束腰,双腿叉立,手执大刀;右三、四剥蚀严重,仅可看出躬身立于菩提树下。

    北龛,天王居中,右手托宝幢,左臂外伸,按在左膝上,左膝外伸,左小腿内屈,脚尖向下,右脚外伸,小腿站立,坐于几座上,为广目天王。两侧各有侍者三,紧靠天王的左一,有一侍者均著褒衣;左一戴花冠,双手在胸前执圭;左二、三剥蚀严重,仅可看出著短衣;右一上部剥蚀,右二著短衣,右三仰脸,右手向下,手握一圭方形物,下著裙。

    西龛,正中之天王剥蚀严重,著甲胄,右肘外伸,右手向上;左肘外伸,左手向上,坐姿与南龛同,应为多闻天王。两侧各有侍者三,左一著褒衣,左二著短衣,双手在胸前相握,跣足站立;左三著短衣,跣足站立;右一著短衣,剥蚀严重,右二著短衣,双手在胸前各执一物;右三著甲胄,双手在胸前握拳,左拳在上,右拳在下。

    天王龛上边二层的平面为正方形,上一层边长2.2米,厚0.28米,外雕海石榴花和卷草;最上层由四块四板拼成,角边长2.86米,宽0.28米,外雕花,右有一仙女,舞姿,双手作飞燕状,下著裙,左边有一仙童,坐于莲叶上,天王龛下第一层和第二层均刻海石榴花和卷草,长宽与天王上部同。天王龛四角柱雕工精巧:有仰覆莲、垂帐、圆珠等。

    5.六棱造像

    六棱造像位于石幢底部,与四天王龛同,为底座六边,由龙柱支撑,中为六棱造像。六棱造像的上下均有二块六棱石,上雕海石榴花和卷草。六棱每面设一龛,龛内有造像。

    六棱造像的龙柱雕工精致,双龙相蟠,下有山状石雕。

    6.海池与海壁造像

    平面呈八角形,由八块石雕组成,石幢居中。浅浮雕雕出波涛滚滚,在漩涡中有海马、海兽等形象。海池是根据佛教的教义生死海设计的。海池的外部有池壁,上雕山峦起伏,内侧有造像,好像一幅很大的画卷。其造像内容主要是佛教故事,即释迦牟尼出行到成佛的一系列故事,也有佛经故事。

    东北面造像,山势险峻,水流湍急,三人在水中拉网打鱼,有一人著短衣,双手推一独轮车,用力推车上坡,有六人执兵器,旌旗招展,一人牵马,马上骑一褒衣者,这应是“太子出行遇渔人”故事。

    北面造像内容是出行图。著褒衣者骑马,马后旌旗招展,马前戒备森严,前有卫士,手执兵器,马前有一褒衣者,左边有三人执兵器,其右有躬身、恭手等身体瘦小似乞讨状人物。故事见佛经故事《如意珠》,描述勒那拔弥国太子迦良那伽梨出徒遇乞丐的故事。

  西北面造像:左边为肩舆,舆顶为四角钻尖,帷幕中冲出云气,由穿短衣者抬,肩舆左边有旌旗二面和树木,肩舆右边有三鬼怪人赤体,一执棒,一拿相轮,一手执剑,右为建筑群,均为庑殿顶,右边有大门,一门半开,一人由半开的门中挤出,中为宽三间的庑殿,一著褒衣者立于前,一人跪在地上似挣扎状,为太子出行遇病人的故事。

    西面造像,南部上端石雕已经佚失,左边三人,中间著褒衣,形体高大,其前后有二人,也著褒衣,但身材较矮,三人行于山中,右有一人坐于山中,为太子出行图。

    西南面造像,右边缺一角,深山之中,树下立三人,均著褒衣,中间者形体高大,两侧者较矮,其前有云气纹,山下有二人,一站一坐,造像内容应是“太子出行遇老残”。

    南面有二组造像,左边云气纹上立一褒衣者,头戴方冠,左手执笏板,面前立一个有项光的穿褒衣的佛,佛的双手交叉于胸前。戴方冠者的身后,有一个穿褒衣者相随,应为“太子向比丘”故事。

    右边有一长方形龛,边框饰云纹。龛内左有一个执杈者,赤上身,为魔王,右为一个佛,坐于莲花上,其间有二个小 蹲坐,故事是“太子成佛初坐道场。”

    东南面造像:左为高山,山下有云气,云气中走出二人。大树右侧有一人手执大棒,束腰,立于殿下,殿内坐一人,双手合十,殿后山峦重叠。殿后有二人,作走路状,其前有一马,头部已剥蚀,仅露马身、鞍、马尾等。造像故事为“太子深山修道”。

    东南造像,山峦下有二组建筑及木架,左为一小亭,亭左植树。亭为四角钻尖顶,亭内有三人,左边为僧,著大衣,右手前伸,左手抚胸。右边一人,著褒衣,双手在胸前相交,其身后立一人,右侧为庑殿式建筑,五柱四间,每间上有垂帐,下禅坐二尊佛,为“释迦多宝”,四间共八躯,殿右有树。木架位于殿右,中有一个方台,台上有一立柱,柱右有一人字形架,架上与木柱上有一横杆,横杆的左侧悬一物,状似钟,木架右边为山峦。

    郾城彼岸寺石幢建于公元1004-1007年,是宋代前期的佛教艺术石雕珍品,是研宋《营造法式》的典型石作例证。

    在市、县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12年龙塔古篆景点保护修建工程已全面启动。根据项目规划,将依托该龙塔修建文化广场,并围绕游览服务功能最终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具有浓郁漯河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目前,龙塔古篆主题保护工程已基本完工,游客可方便参观游览。【原标题:漯河八大景—彼岸寺经幢(龙塔古篆)】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2013-06-0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