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2013/7/26 11:22:56 点击数: 【字体: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正史,都记载着这样一个事实:被称为“建安三神医”之一的华佗,确确实实是被一代枭雄曹操所杀的。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患有“头风眩”的疾病,发病时头痛剧烈,精神烦乱、眼睛昏花、痛苦万状。曹操曾寻遍天下名医为自己治病,但却不奏效。后来,有人向他推荐了华佗,不料华佗来后,仅用一根银针在他的膈俞穴上扎了一针,曹操的病立即就应手而愈了!这使曹操喜出望外,从此就留他在身边做侍医,专供他一人使唤。但是,“读书人”出身的华佗,却不以为然,他的心愿是在民间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对眼前这种服侍人的宫廷生活十分反感,所以没过多久,他就欣然婉拒回家去了。

  后来,曹操的头痛病又复发了,并且病情越来越严重,就下诏急请华佗进宫。华佗来医了几次也不大见效,就坦然告诉曹操:“你这病已近乎难以治好,我现在给你治理,仅是减轻一些痛苦,延长一点寿命而已,根治是没有办法的了。”他在曹操处住了一段时间,就推脱离家久远,思乡心切,告假回家探亲去了,并在家一住就是很长一段时间,久久不愿回去。

  曹操头痛难忍,数次写信催他回来,华佗又以妻子有病为由,多次延假不回。曹操就令华佗所在的郡县派人遣送华佗返回,华佗还是不肯上路。曹操很是生气,就亲自派人到华佗家查看。并交代,如华佗妻子真的有病,就代他赐赠四十斛小豆以示慰问,并同意放宽假期;若华妻无病,虚假欺骗,就当即逮捕押回。

  曹操派去的人到华佗家一看,华妻活得好好的,并无生病的影子,来人就当即将华佗押回首都许昌。

  曹操见了华佗,还是若无其事地请他看病,待他彬彬有礼。华佗诊断后,直率地对曹操说:“丞相的病已经很严重了,不是用针灸能奏效的。现在惟一办法只能用‘麻沸散’麻醉后,剖开头颅,施行手术,才能消除病根。”曹操一听,惊得呆如木鸡,以为华佗长期居家,久久不归,表现出明显的不合作态度,现在又主张劈开他的头颅,以为是想有意谋害他,竟勃然大怒,一声令下,将华佗打入死牢。

  当时曹操身边的谋士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应该宽容赦免他。”但曹操却气愤地说:“不用担心,天下会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

  最后,曹操还是下令杀了华佗,时年华佗63岁。华佗死后,曹操的头痛病越发严重。他还对人说:“华佗本来是能够治好我的病的,但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根……如果我不杀掉他,他最终也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直到后来他的爱子仓舒病危,因无名医可求,他才感叹地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我们从这个全过程中,似乎看不出曹操有“讳疾忌医”的表现。所谓“讳疾忌医”是说有病不愿说,又怕见医生。曹操得病后,曾遍访天下名医;后来得了华佗后,又把自己的命全托付给他了,只要他一刻不在身边,就会感到一刻不安宁,因此三番两次地写信,又派专人去请他回城。最后虽然是押华佗回许昌,他还是以礼相待地请他看病,这其中没有曹操“怕见医生”的迹象。只是华佗的不合作态度,令曹操伤透了心,从而产生误会,以为华佗是有意留着他的病根,最后导致悲剧的发生。

  从史学家的角度来看,曹操之所以要下决心杀掉华佗,是与他的“政治考量”有密切关系:

  曹操想重用华佗,除看病的需要外,还与他一向创导的“惟才是举”用人政策有关。他一生曾三次发布“惟才是举”的政令,变通东汉的举孝廉制,录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微贱人做官,甚至他自己的择婿条件,也是以“才学为重”来选择的。

  对于华佗的才能,曹操几经亲身治病的感受,印象十分深刻,因此对他十分器重与敬佩。当华佗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时,他还是亲自写信规劝,还派出专人去诚请,并再三嘱咐对华佗的病妻要赐赠四十斛小豆,允许华佗延假,这些都表现出他“礼贤下士”的高贵风度。

  但是,“惟才是举”的实现,是要靠两厢情愿的。若一方三顾五请,另一方却无动于衷,“惟才是举”的理念还是无法落实的。因此,曹操要杀华佗的深层次原因,不仅是华佗触犯了他个人的权威,更重要的是华佗的这种不合作态度,使曹操陷入了“士人召而不至”的尴尬局面,干扰了他的“惟才是举”的大政方针,造成了不良的政治影响,他为了维护个人的权威和政治层面的某些需要,只有杀掉华佗,以儆效尤了。

  华佗不愧是读书人的典范,具有一身的书生风骨。他不求名、不求利、不慕富贵、权势,只是相信自己可以靠精湛医术,过一个平头百姓的平稳生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佗很像是一个与世无争的隐士;但他又不藏身深山冷岙,而是悬壶济天下、行迹遍四乡,实际上他是一个“隐身于市”的特殊而普通的知识分子,历代有人认为华佗“厌世”,这是对他的最大不公与误解。

  我们在浩瀚的史海中,还可以清楚地读到,华佗的一生是极其辉煌而坎坷的:

  第一,华佗出身贫寒。华佗(生活在约公元145—208年间),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州市谯城区)人。全家靠父亲教书、母亲养蚕织布为生。华佗七岁那年,父亲突患急病去世,全家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失去求学机会的华佗,只好到父亲朋友蔡医生的药铺,谋个学徒,赖以生存。

  在药铺里不管重活、脏活,华佗总是干得又勤快又卖力,深受师傅喜爱。一年后,他就破例地被允许去学抓药了。当时店铺里的戥秤只有一杆,华佗年幼好欺负,其他学徒总不让他沾边。华佗无法,就下定决心去学“一手抓”技艺,他看了师傅的药单子后,又将师兄们抓好的药逐味用手掂量,心里默记着分量。等有空闲时,就用手感去抓药,然后用戥秤来复核,久而久之,他终于学会了不用戥秤抓药的“一手抓”技艺,大家无不称奇。此后,师傅就教他“望闻问切”的看医本领了,从此,华佗逐步走上了行医看病的道路。

  由于华佗治学得法,又勤学苦练,医术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不久就名扬乡里了。当时太尉黄琬曾征召他出任做官、沛相陈珪也曾举他当孝廉,但华佗均一一婉拒,他只愿做一个平凡的民间医生,以自己的医术解除民间百姓的病痛。平时,他乐于接近群众,奔走在乡间小道,深得周边群众的交口称赞与爱戴,使他脚踏实地地一步步成长为“一代名医”。

  第二,华佗创造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一种麻醉剂。华佗在从医实践中发现,许多病人因病邪郁结体内,针药已不能到达病灶,只能将人体打开,直接除掉病灶才能有救。因此,他几经波折,多年不懈地努力,终于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名叫“麻沸散”的麻醉药,从根本上确保了外科手术的顺利开展。治疗时,华佗让病人将“麻沸散”用酒服下,使之全身失去知觉,然后剖开人体,割除病灶,洗涤周边的腐秽,再用桑皮线逢合,涂上神膏,四五天除病,一月间即康复。华佗的这种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不但当时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创举,就是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十分罕见。它要比欧美国家开展全身麻醉外科术整整早了一千六百余年。近年来,西方学者因此认为华佗是古代东方医学的杰出代表者,堪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相媲美。在《世界药学史》上,曾有这样的一段记载:“阿拉伯人使用麻药可能就是由中国传过去的。”因为“中国名医华佗最精此术。”

  第三,华佗一生治学严谨,医术十分精湛。在诊断上,华佗善于望诊和切脉,并依此正确判断疾病的预后。无论是内、外、妇、小儿各科的疾病,华佗所开的处方,都提倡用药少而精,每方不过几味药,绝不滥用药物,疾病往往都能随手而愈。

  华佗不但精通药方,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他每次使用灸法都不过取一二个穴位,灸上七八次就能痊愈。用针制治疗时,也只针一二个穴位,病人如告知针感已到,他拔出针来,病也就好了。同时,他还创造了“夹脊穴”,“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灸处夹脊一寸上下”,效果十分明显。

  如果针药都没有效果了,华佗就采用“麻沸散”麻醉术,往往使病人又绝处逢生。对于病入膏肓的患者,华佗则不加任何针药,坦然相告,从不隐瞒。

  另外,华佗平时还十分重视预防保健,“治人于未病”,这是他多年行医经验的总结。他还创立了“五禽戏”等保健操,教育民众平时要注意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抗拒疾病。

  但是遗憾的是,一代“神医”华佗,他的一生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大损失。据说,他曾整理过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现已失传。他在临死前,曾将几本医案书稿交给守狱官吏,对他说:“这些书稿可以用来救活人。”但无知的狱吏怕牵连自己,竟不敢接手。华佗无奈,只好讨来火种,含着眼泪将这些书稿付之一炬了!

  华佗被害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但中国人民至今还深深怀念着他。在河南许昌城北15公里的苏桥村南石梁河西岸,建有“华佗墓”,石碑上书“汉神医华佗墓”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1985年,中华全国医学会河南分会在许昌召开“华佗学术研讨会”,会后,在墓前又镌立了一块“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佗之墓”的石碑,对华佗的一生作了极高评价。

  还有在徐州,也建有“华佗纪念墓”;在华佗的故乡沛县,建有《华佗祠堂》和《华祖庙》,庙里有一副对联,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华佗一生,现抄录如下:

  “医者刳腹,实别开歧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王克宏)【原标题: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今日玉环数字报刊 2011-06-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