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地站在鬼谷洞里,感受着流泉和宁静,心在那一刻变得分外超然,仿佛灵魂出窍,飘飘地游走在群山之间,游走在繁华闹市。
山无声,并非无声,它的声音是被一种静吸纳了;奇的是闹市也无声,出了窍的魂游走在热闹的街道,只看见人来人往,就像剪纸静静贴附在幕布上。
置身世外,能够看得清人生的轻于重、大与小;走进世内,感受到的只是一己的悲与欢。
有那么一刻,我似乎感受到了鬼谷子。
这委实是一个卓绝的人,一个卓绝的人生。
他的一生,永远都超然世外,但又无时不在人世之中;他无时不在人世弄潮,但却分明寄居深山。
这就是鬼谷子。
当我回过头来,当我穿越时空,在历史的每一处仔细打磨,我乍然愣怔了:七国纷争,多像鬼谷子一人的战争。
◆孙庞兵争
当我们翻阅历史,尤其是翻阅战国史的时候,有一段历史是让我们无比心痛的,这就是孙膑和庞涓的纷争。
作为同门师兄,两个人如此势不两立,天下罕见。
庞涓离开鬼谷子以后,来到了魏国。他先到了相国王错家,与王错大谈兵法。王错很感兴趣,就把他推荐给魏惠王。庞涓入朝的时候,正赶上魏王用膳,庖人送上来一只蒸羊。庞涓心里很高兴,因为先生说过:遇羊而荣。魏王问庞涓有什么学问。庞涓说: “臣就学于鬼谷子,凡是用兵的方法,臣都学得很精通。”随后将所学倾囊倒出。
庞涓取得魏王的信任,被委任为元帅兼军师。他开始练兵习武,逐渐侵略卫、宋等小国家,屡建战功。宋、鲁、卫、郑等小国慑于魏国的压迫,不得不来朝拜魏王。后来庞涓又带领魏军,打败了入侵的齐军,从此名声大振。
庞涓在魏国站稳了脚跟,但他却忘了和师兄孙膑的约定,没有向魏王推荐孙膑。在鬼谷子处求学的时候,先生经常出题考他俩,绝大多数,庞涓都没有考过孙膑,他知道孙膑的才能比自己高明,所以如果孙膑也出山来到魏国,那么他庞涓出生入死得到的名望就会在孙膑的才气面前黯然失色。可使他意想不到的是,先生的老友墨翟却向魏王推荐了孙膑。庞涓一看瞒是瞒不住了,只好修书一封,由魏王的特使送给孙膑,心想:等孙膑来了以后,再想办法压抑他的才能就是了。
孙膑见到了庞涓的信,立刻来到了魏国,住在庞涓的元帅府。孙膑呆在身边,终究对庞涓是个威胁,于是,他开始设计陷害孙膑。
半年以后,庞涓阴谋得逞,魏王以“私通外国”之罪,将孙膑的两个膝盖骨生生挖出,又在孙膑的脸上刻上“私通外国”四个字,用墨涂上。
当孙膑了解到自己所受髌刑乃是庞涓所为时,就以“诈疯魔”装疯卖傻,最终摆脱了庞涓,来到齐国,受到齐王重用。
不多久,魏国为了报中山之仇,在庞涓的带领下攻打邯郸,邯郸守将连战皆败,赵成侯向齐国求救,表示愿献出中山地区。齐王心动了,想拜孙膑为大将领军出征。孙膑推辞说:“我是受过刑罚的人,如为大将,必为他人耻笑,不如以田忌为将,我暗中相助,敢不效犬马之力。”
齐王大喜,就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领军解邯郸之围。
在这次交锋中,齐军不仅解了邯郸之围,还让魏军损失惨重。
后来,庞涓趁齐国辞退田忌和孙膑之机,横行列国,起兵伐韩。齐国又起用田忌和孙膑,依然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将魏国的军队引回魏境。又用减灶之计,将魏军吸引至马陵道附近地区,并在马陵道的深谷中设下埋伏,只等魏军前来,就地全歼。
孙膑命人将山谷中的树全部伐倒,只留下正中一棵,刮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树下”几个字。夜间,魏军到达。庞涓好奇心强,要看清树上所书何字,命人点亮火把。霎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被射成刺猬。
是役过后,孙膑也淡泊名利,重回云梦山,陪老师鬼谷子隐居。
◆苏秦合纵与张仪连横
我国有“三教九流”之说,其中一派叫做“纵横家”。
战国时代,所谓的“纵横家”,实际指的就是苏秦、张仪。而两个人都是“鬼谷子”的门生,施展“合纵”、“连横”之术,将战国晚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太史公司马迁曾经评价二人,“此两人真倾危之士!”
“合纵”之祖——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人氏,年幼之时,曾与张仪拜鬼谷先生为师,但学成之后并没有被列国录用,苏秦就回到故里,头悬梁、锥刺股(因此事留下了“悬梁刺股”的佳话),刻苦攻读有关兵法、医学、经济和法令等方面的书籍,对当时各国的具体形势作了充分的研究。经过反复思考,苏秦初步形成了一个促成六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的战略思想,即“合纵”。
出于对自己新战略思想的自信,苏秦再次离开家乡,到各国游说。他这一去,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辞别故乡的苏秦首先来到相对来说最为弱小的燕国。晋见燕文侯时,他陈述了燕与别的国家结盟的必要性:燕之所以能够安乐无事,不受到强秦的侵犯,是因为南面有赵国作屏障。秦要攻燕,必须经过赵而跋涉千里,赵要攻燕,不需百里即抵燕都。赵国之所以不攻打燕国,全因为强秦在后面牵制,而燕却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赵国结盟,共同抵抗强秦,防患于未然。所谓“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于是,苏秦建议燕文侯先与赵国结好,然后再与其他各国联盟抗秦,这样,燕国就可保安全。他出色的口才和一语中的的言论打动了燕文侯的心,于是燕文侯拿出车马金帛助他去赵国游说。
苏秦来到赵国之后,便以燕国使者的身份晋见赵侯。他向赵肃侯指出,秦国强大,早就有入侵中原之念。凭各国的实力,都难以单独抵抗强秦,如若各国都争相讨好秦国,将来势必被秦国各个击破。若各国联合,则“地五倍、兵十倍于秦”,攻一国而各国援助,则秦虽强,亦不敢轻举妄动,各国亦可相安无事。因此,苏秦请赵侯出面倡议六国合纵抗秦。赵侯当即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拜苏秦为相国,派他去游说各国,以订立合纵盟约。苏秦遂又以赵国使者的身份,去其余各国晓以利害,并成功地得到各国君主的赞同。回到赵国之后,被封为武安君。至此,苏秦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单凭自己那三寸不烂之舌,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六国同盟。
不久之后,六国国君于赵国洹水(今河南境内)之上,歃血为盟,合纵抗秦。封苏秦为“纵约长”,挂六国相印。并派人将六国盟约之事向秦国通报。自此之后,秦国竟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越函谷关“雷池”半步。
“连横之父”——张仪,是苏秦的同窗好友,出道较苏秦稍晚,也没有像苏秦那样先“碰钉子”,相对来说,仕途比较顺利。传说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去见苏秦,要求与之共事。苏秦言道,你我才能相当,现在我已挂六国相印,你来投靠,必然不会受到重用,再说,我二人若是帮助六国灭秦,必将因为功劳太大而被别人嫉妒。现在你应当去投靠秦国,与我的“合纵”相对。
在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颇有政绩。
公元前328年,张仪正式出任秦相,开始实行“连横”战略。他与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国任相,设法使魏国首先背离合纵之约,与秦国结好。到魏国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亲兄弟,也尚会争夺财产,更何况六国各有“计谋”,同盟不可能长久。魏国处于各国包围之中,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只有依靠秦国,才能保证安全。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张仪暗告秦王发兵攻魏。在他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的策略下,魏王终于背弃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又主动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国,以拆散齐、楚联盟。晋见楚王时,他说道,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归还楚国。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动,不顾众大臣的反对,授张仪相印,与齐国断交,并且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回秦国取回商于之地。谁知张仪回秦之后,佯装摔伤脚,3个月不露面。楚王得知后,竟以为是因为自己与齐国绝交不够,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遂决定与秦结盟。这时,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折兵八万!并被秦国夺走丹阳、汉中之地。楚王不甘失败,又调举国之兵攻秦,再次大败,只好再割两座城池与秦国讲和。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复,只要得到张仪并亲自诛之,愿将黔中之地奉送。张仪不顾个人安危,只身赴楚,买通宠臣靳尚和夫人郑袖,使楚王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对此十分高兴。就这样,齐楚两国也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秦之后,马上又出使其余几国,使他们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在他死后,虽然六国背离连横恢复合纵的情况,但是已无法持久。应该说,是张仪的连横之术最终成就了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旷世业绩。
站在鬼谷洞前,穿越战国那个久远的时空,我感到一种无法把捉的力量。
我总以为,那个时代其实就是鬼谷子的时代,当他创造了自己的军事思想时,也创造了相对矛盾的两个存在,让他们在相对矛盾的变化中生存,当他创造了自己的纵横之术时,他又造就了两个互为矛盾的同门师兄弟,让他们为不同的谋略而战。
站在所有战争和争吵、游说背后的,是鬼谷子,一个隐居深山的、在泉水丁东和鸟语虫唱里宁静思索的鬼谷子。【原标题:云梦山“中华第一古军校”系列之二 兵家七国才出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