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天宝山古刹探源

2012/4/11 16:56:24 点击数: 【字体:


 
    天宝山古刹位于石龙村13社。明永乐年间马湖府同知朱懋建,是永乐帝封“伐木运京”建宫殿的三座神山寺庙之一(另两处一在屏山中都神木山,一在盐津),并赐建“救国护民”坊一座。古刹原名天宝宫,取“物华天宝”之意,其山古名凤岭,也因之更名“天宝山”。为道教宫观,清乾隆年间华峰山观音寺方丈道玉和尚至此宏法始为佛道合一寺院。后历经废毁,仅存老君殿,故又名“老君庙”,民国时期衰落,1956年将古寺全部拆除,材料运至石龙殿修建粮库和学校,仅建草房一间供解放前留下的守庙人住,1983当地群复建为瓦房,并塑十余尊神像。1992年更名“佛光寺”,并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天宝山古刹现复建有佛殿、老君殿各一重及东廊房及厨房,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有佛、道诸神像32尊。天宝山古刹碑群原有数十通,1958年全部被挪作修天宝山水库,2005年当地群众从水库中挖掘出残碑19通,年代从乾隆至民国均有,大多为重修天宝山老君庙功德碑。其中有一通地界碑尤为珍贵,可惜此碑损毁严重,大多字迹不清,只能略知其内容。大意是记载了乾隆年间历年捐赠庙产粮田界限和天宝山古刹界限。   
       
    天宝山古刹碑群如此辉煌大气,它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呢?天宝山《清嘉庆四年碑》载:(括号和省略号为字句无法辨识,下同)“从来莫为之前虽弗彰,莫为之后虽弗传。今滇南分县大沙里天宝山古刹乃大明马湖同知朱伐木有功,敕封“护国救民”,建坊......默为于云川......移蒙修理,庙貌巍峨......飘摇,今......无奈功(工)程浩大,一木支爰(援),叩化四者士农工商随凑锱铢......嘉庆四年冬月初一日立”。《重修天宝山古刹碑》载:“......湖府同知建于大明初,诚古刹也。昔者庙宇嵯峨......百余年而不衰,第后年远渐久,经理乏人,以致......非复向时之兴盛也矣。余等见此不胜戚然,哀其......时训谋佥同,于是各出锱铢约,款百金,乃将老君庙(修)整,但功(工)程浩大,所费甚钜(巨),余等家中本资无力重修......旧者新之,缺者补之,露者盖之,神灵之凭依者整......事也,又何俟余等之赞扬也哉。物竭鄙枕而乐义欤......”。《民国重修碑》记:“云南绥江县大沙里之天宝山,旧有.....皇封......正殿,明太上老君殿矣......神灵显灵,每逢圣,四方来朝者络绎不绝于道,盖因神圣之灵故......墙壁倾颓,神像倾倒,苔痕生于神座录,草满山门,由是炉断香火,路......侵蚀,栋折檐崩,神将压焉。故商诸同事集本里富有胄者数人公议......老君正殿修理不日告成,至东西两廊并诸神各殿亦朽坏不堪者,意欲......捐,只得出簿募化,惟仁人君子慷慨乐捐,共动厥事。从此鸩工危......之,固光芒耀也,且金玉姓字,永功贞珉,抑阴德鸿仁定膺辱,福......”明嘉靖《马湖府志》卷二《秩官》载:“朱懋,永乐二年任(马湖府同知),由举人(升任)。(因)采大木有功以保留任,十八(年)遂还籍本府雷坡乡(今雷波县)”。从以上碑铭和散见于各类史志资料中可知:明永乐年间,因修建北京皇宫,令马湖府采伐楠、樟等木运京,木材“粗三丈,长数丈”。其伐木地点有三,一在今屏山县中都,后永乐帝封为“神木山”,并建神木寺,翰林院侍读学士胡广奉敕撰《神木山记》。一在今绥江县三渡至罗坪、铜锣坝一带。一在今盐津县境内。伐木运京工程结束后,朱懋因功受到封赏,三个伐木地也予以建庙供神以示对当地的诰封和恩赐。天宝宫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由朱懋牵头修建起来的,由于是皇帝封赐,因此天宝宫极为奢化,占据半座山峰。天宝山古名凤岭,《马湖府志》称其为龙湖十二景之《凤岭晴云》,风景极其优美,选此建神庙,则取“大木出于山中,乃物华天宝而名也”。从乾隆地界碑所载和现场遗址考查,明代天宝宫占地约150亩,由下至上分别为朝拜广场、救国护民坊、山门、天宝宫、神木宫、天灯台、上元宫、天后宫、三圣宫、老君殿、缴香台。明朝建立以后,道教承宋元旧制,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派系,官方发给不同的度牒。明朝皇室因鉴于世居龙虎山张陵后裔在道教中的影响,一方面肯定了元代授正一道教主的地位,但又革除“天师”称号,改授为正一嗣教真人。在明代皇帝中,特别崇奉道教的明世宗(朱厚熜1522—1566年在位),他自号“玄都境万寿帝君”,躬亲礼斋,许多道士被授予“少保”、“礼部尚书”等官衔,参与朝政。明代历世还在京师设置道箓司,在各府设置道正(纪)司,在各县设置道会司,将道教事务列入朝廷行政管理的范围。建于宋熙宁二年(1069年)的马湖府万寿观至明代时为道纪司驻地,天宝宫与之近在咫尺,初创时为万寿观派遣道长驻观,明宣德年间(1426——1435)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寓于万寿观及灰獭溪(今珠宝洞),派其弟子驻天宝宫。明末清初,社会矛盾激化,寺庙宫观衰落,直至乾隆三十六年,华峰山观音寺方丈道玉和尚至此宏法始为佛道合一寺院。明末清初,天宝山古刹逐渐衰败,乾、嘉、道三朝捐修不断,碑刻甚多,有“云南大沙里天宝山......僧等在殿......出簿叩化四方......镡各永垂千古......乾隆四拾......”。“修普贤碑,皇清乾隆四拾(四)年岁次己亥......”。“乾隆叁十六年岁在辛卯辰月谷旦。”道光己丑碑:“尝闻积善者必获祯祥,举念者自有神知。今我滇南副属大沙护竹里古刹天宝山殿宇巍峨,神尹显应,每至上元燃点天灯,寺......近冷落。余等在庙商议将昔年(粮)谷伍石入庙内轮流交签会......
           
    天灯,庶等人神共庆,万古如斯。今将在会捐底(的)名列于后......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岁次秋月”等碑记。其中最为有名者当为张仲良买季兆暄田地捐赠天宝山事迹,现存天宝山佛光寺会首陈有昭处两份地契,均为皮棉纸,长40cm,宽30cm。一份为乾隆三年(1738年)张仲良购季兆暄粮田两处的契约,一份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永善县所颁发给张仲良买地一处地契。从乾隆三年张仲良购粮田捐给天宝山寺庙起,两份地契即由天宝山老君庙代代相传。张仲良一族也因累世为天宝山寺庙捐地捐款捐物,在当地影响极大,故民间有天宝山寺庙为张氏家庙的说法。从地界残碑中可以看出天宝山庙产粮田地达数百亩,是当时周边地区经济实力较强的寺院。天宝山古刹原存明清文物较多,缴香台有明代五行六合道家石香炉一座,高60厘米,直往1.2米。原供有乾隆年间制紫檀老君诸神像四尊,于1997年被盗。(原标题:天宝山古刹探源)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绥江县档案局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