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慈胜寺景区

2012/3/12 9:39:48 点击数: 【字体:

 
    慈胜寺位于县城西北22公里处的番田镇大吴村,地处温、孟、沁三县(市)的交界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胜寺创建于五代。元至元五年(1304年)重修。原占地5万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为四进院落五座殿宇,两边各有侧殿,山门建筑四周是僧房寮舍,香火最盛时僧众达百余人。1963年和1979年国家先后拨款对大雄殿和天王殿作了修复,按元代风格重建了山门。1993年,又修复了围墙,在大雄宝殿塑了释伽牟尼佛像。整个寺院现占地达7000平方米。   慈胜寺之所以现在能成为“国宝”,是因为有三件“宝贝”:两座元代佛殿和一座后晋石经幢。元代的建筑、绘画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慈胜寺现存的两座古建筑,是严格按照元代官式建筑的营造法则建造的。可以说,这是令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感慨不已的元代繁华为数不多的遗存,它固化了元代高超的建筑艺术。大雄殿为元至元五年重修时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为减柱造,是元代典型的柱子排列方法。正脊中央为圆形火焰宝珠,两侧两端为巨大鸱物,每个通高2米,造型雄猛有力。大雄殿体态雄伟、结构精巧,四翼向上反翘,若大鹏展翅欲飞状,造型庄重优美。四壁墙基为水磨砖砌成,灰缝细如线,表面有蜡质。这大雄殿是“原汁原味”的元代建筑,没有任何修补的痕迹,杜先洲、祁英涛等著名古建专家来看的时候击节赞赏,认为是中原地区“结构最纯正的元代建筑”。相传为鲁班修(殿)王铎写(匾)吴道芝画(壁)堪称三绝。当年返修的时候,用摄像机拍的,拆一块,记一块,最后居然多出3根椽呢。据说当年鲁班放话:胜我者去椽1根,不如我者,多椽3根。殿门上方悬挂“凤”字形匾牌,周刻云形纹饰,匾心镌刻颜体形书“大雄之殿”四字,造型古朴大方,字体苍劲有力,落款为“大元至元五年(1304年),素有“铁钩银划”之誉,被认为是中原地区现存寺院牌匾中时代最早的,乃国内稀有的珍品之一。殿内原来全部绘有元代沥粉壁画,于民国18年前后被当地乡坤勾结奸商凿揭盗卖于国外,现仅存残存四小块。西壁一处为殿阁,东壁一处是城廓兼人物,线条工整,造型美观,色彩斑烂,画技不凡,是元代壁画艺术的珍品。
        
     天王殿建于山门与大雄殿之间,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斗拱四铺作;殿顶五条海水硫璃脊饰,垂兽和部分瓦件,绿油红胎,为元代建筑遗物。是一座有着很多明代重修痕迹的元代建筑。墙壁上原绘有精美壁画,面积达200平方米,之所以叫天王殿,是因为殿内西壁现存元代所绘 “四大天王”壁画。撩起遮光的布幔,就能看出些“门道”:那彩色人物画保存完整,四大天王皆高两米左右,各执不同兵器,线条粗犷豪放,肌肉节节隆起,强壮有力,形状威武生动,勇猛异常,他们衣饰飘带,迎风飘卷,目光炯炯,栩栩如生,似有脱壁而出之势,这在中原地区保存的元代壁画中绝无仅有。其线描纯熟流畅,绘画手法达到了纯熟地步,是罕见的元代壁画珍品,是研究元代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门额上悬“凤”形匾牌、上书“慈胜之寺”,字体挺拔劲秀,为明代遗物。清顺治六年之修寺碑文称,“其壁画、匾书、佛塑为之三绝”。殿内中柱两根,承托平梁,上置斗拱四朵。两个细小的二檐袱相对于中铺有“通天柱”、“无梁殿”之称。之所以叫“无梁殿”,是因为这个建筑未使用大梁,巧妙地利用斗拱、枋、榫铆相连,将屋顶的重量传到中柱上,极其稳固,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中原地区充分利用力学原理的一座典型建筑。很多大学的古建教材上,都把这座建筑当作范例介绍。
        
    慈胜寺现存的建筑是元代的,但其实创建于更久远的年代。宋代末年的一场战火曾将这座寺院化为废墟,元代只是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那么这座古刹的历史能够追溯到什么年代?慈胜寺现存的碑记为人们提供了线索。大雄殿前古碑罗列,有明嘉靖四年的《重修慈胜寺大雄殿记》、清顺治六年的《重修毗庐殿碑记》等等。明代的石碑记载:“慈胜寺,温之古刹地,肇自五代,历宋、元,……入国朝香火始盛。宫殿森然,其大雄藏尤为奇绝……”
       
    清乾隆19年的《重修延寿殿毗庐殿碑记》则云:“邑(温县)西40里大吴村,寺名慈胜,规模宏大,殿宇深广,前天王金刚,中大雄殿,后毗庐,其最后曰延寿殿。晋天福二年奉敕创建,嗣后,郑王一修于弘治,庐江王再修于万历……”这则碑记让我们知道,古代的慈胜寺远比现在大,建筑物也远比现在多。慈胜寺大雄殿前东侧,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雕刻精美的石头摞成一个形状特别的东西,五六米高,像塔又不是塔。这就是石经幢。全名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
       
    经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是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纪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种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竖一石,宛如中国长方形的碑。中国经幢多为石质,大的有数丈高,小的尺把高。唐宋间建幢之风盛行,有为建立功德而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为纪念高僧而建的墓幢,也叫“八棱碑”、“八佛头”、“宝幢”、“花幢”等。慈胜寺的这个陀罗尼经幢保存较完整。高5.4米,共用17块青石雕刻而成。分上、中、下三部分,共十五層。上部七層,從上往下依次為火焰寶珠、花卉承托、仰蓮、八角形屋頂、龍形怪獸、方形城廓、圓形寶蓋。其中,方形城廓每面皆有城門,城上有雙層城樓、闕樓和角樓;圓形寶蓋周圍雕有不同形象的銜環獸頭八組,並有帷幔瓔珞等。中部一層,高1.32米,為八棱柱形經幢,上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並記有“住持僧寶林與邑主吳寶”及建造經幢的工匠等人名。經文字跡清晰,文後刻“天福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添修畢”。下部七層,上為卷雲束腰和蓮座,下置方形束腰須彌座,每面寬0.92米,高0.37米,分別飾有人面鳥身的伎樂八個,再下為八面造像龕兩層,各面雕坐佛、菩薩、力士、飛天等。石雕形象逼真,刻工精湛,刀法流畅,姿态华丽生动,被公认为五代经幢中的珍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现为中国仅仅保存完整的两个之一(另一个在北京)十分珍贵。此種經幢在中原地區尚不多見,惜已腐蝕過甚。最难得的是,10多块大小粗细不同的石块交错着垒起来,竟然非常稳当。这经幢可不是砌的,石块间没有任何东西粘连,就那么摞在一起,不平的地方用铁片垫一下。按照落款的记载,这石经幢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8月28日,是住持僧宝林及邑主吴宝等“添修”的,至今已经将一千多年,其间发生过一次八级地震,其他天灾人祸难以尽知,慈胜寺其他的五代建筑全都无存,只有这个石经幢完好无缺地保存下来,稳稳地矗立在寺院内。
       
    这个石经幢上保留了寺院内年代最早的文字,一般认为慈胜寺创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就是以此为依据的。但也有人认为,既然石经幢是“添修”的,那说明寺院可能早就存在,实际兴建于唐朝贞观年间,但这种说法没有找到直接的依据。后晋的建立者是那个出卖燕云十六州落下千古骂名的石敬瑭,这是一个仅仅存在10年的短命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痕迹非常少,这个石经幢因此被认为更有价值。碑记 说,慈胜寺是“(后)晋天福二年奉敕创建”,果真如此的话,这个千年古刹竟然是“臭名昭著”的石敬瑭下令创建的。今天,慈胜寺大雄殿的后面还保留了一块荒废的空地。那里原来建有毗卢殿和延寿殿这两座建筑。
      
    寺坐北朝南,南北長205米,占地3.6萬平方米。該院原是一座大型寺院,中軸線上為四進院落,五座殿宇自前向後逐步升高,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延壽殿、毗盧殿,其中以延壽殿規模最大,面闊九間。兩側還有羅漢殿、水陸殿、伽藍殿、地藏殿等。山門內左右建有鐘、鼓二樓,今僅存山門、天王殿、大雄殿及經幢等古建築。山門下有台基,高0.8米,東西面闊10.6米,南北進深6.4米,單簷懸山頂,進深為五架椽。屋面覆以深綠色琉璃瓦,前坡較後坡高出0.15米左右。正脊與垂脊皆用黃綠色釉,飾有龍及各種花卉雕刻,正脊當中置彩色琉璃高閣,簷下置一斗二升斗栱,門前設踏跺四級,兩側加垂帶,全部以青石砌成。整個山門仿元代風格製作,所有斗栱結構保持元代手法。
       
    天王殿位於山門與大雄寶殿之間,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東西長10.35米,南北寬6.35米。下有台基,東西長11.25米,南北寬8.3米。殿頂為單簷不廈兩頭造,上覆以綠琉璃瓦,大部分脊獸(除正脊大吻外)系明代製作。簷部的少數勾頭飾水波紋,邊沿呈齒狀。簷部斗栱結構用四鋪作單下昂,昂下刻出假華頭子,無齊心斗,補間鋪作明、次間各一朵。明間補間斗栱用瓜楞圓櫨斗,前簷令栱上端砍成斜面,散斗呈菱形,其後尾令栱為卷雲狀。平板枋出頭刻成海棠線,平板枋接頭處榫卯為勾頭搭撐,皆為元代常見手法。天王殿內金柱下用覆盆狀柱礎,地面用正方形磚鋪地,東、西牆全部用磚砌成。牆裙肩為十二層水磨小磚疊澀壘砌,前後牆正中均開有板門,前牆門東、西兩次間各開一方形直欞窗,後牆兩次間不開窗。前後門前各設踏跺三級,條石垂帶。前後簷柱八根,兩山面四根。柱側腳、柱升起都比較明顯,殿內結構為徹上明造。東、西山牆原繪有精美的彩色壁畫,現僅存西山牆四個金剛、力士畫像。這些畫像極為精細、生動,頗有脫壁而出之勢。另外西梁枋和栱壁之間也繪有許多精細的圖案,這些都是研究元代繪畫藝術的寶貴資料。
        
    大雄寶殿建在該寺院中部,面闊三間11.6米,進深10米,單簷九脊殿,全部用綠色琉璃瓦。正脊中央為圓形火焰寶珠,下置獅座,座下置黃釉彌勒佛像一尊,佛像左右鐫刻有題記。正脊端為龍形大吻,高1.8米。簷下椽頭呈圓形,有卷殺,保持著元代以前的風格。其斗栱結構為柱頭五鋪作單抄單下昂重栱計心造。殿前後簷均開有板門,前門兩側各開一長方形直欞窗,窗系元代原物。殿內為徹上明造,梁為草栿,梁架結構為六架椽,平梁上用蜀柱、叉手、合?、丁華抹頦栱、櫨斗及令栱承托脊榑。五椽栿的一端搭在金柱與簷柱間的乳栿上皮正中,另一端搭在石柱頭鋪作上,伸出椽外,砍成螞蚱頭以承撩簷榑。五椽栿上置駝峰,其上置櫨斗,攀間與四椽栿的前端相交,以承下平榑。四椽栿的另一端搭在金柱與後簷柱間的五椽栿後端,中間用蜀柱相承。乳栿一端搭在後簷柱頭鋪作上,伸出簷外,砍成螞蚱頭承托撩簷榑;一端搭在金柱的柱頭鋪作上,兩山面梁架結構為前丁栿,一端伸出簷外承托撩簷榑,後尾搭在五椽栿下與乳栿相交,丁栿中立蜀柱承托上平榑。殿頂坡度較緩,有較深的出際和出簷,其他如飛椽、望板等為後來更換,另外簷柱端微向內傾,有明顯的柱側腳。次間簷柱較明間為高,有柱生起。殿內減柱造,前槽金柱減去兩根,後槽用直徑45釐米的金柱兩根,柱頭皆卷殺。簷柱柱礎皆壓在牆內,兩金柱下端為精雕的覆蓮石柱礎。據調查,兩根後金柱之間原砌有扇面牆一道,前置佛壇,現已不存。殿基台高1.3米,東西長13.86米,南北寬13.2米,全部磚砌,周砌條石。臺面裏高外低,有明顯的泛水。基台前有石踏道五級,兩側用條石砌成垂帶。大殿前牆與東、西壁面上尚存人物、花卉及建築、山水等彩色壁畫,為元代作品。栱眼壁間多繪彩色坐佛,從造型和筆法看,可能是明代作品。
        
    我国现存的五代佛寺壁画仅余山西平顺大云院一处区区21平米的作品了。然而就艺术水平而论,国内硕果仅存的大云院壁画较之早年流失***的河南温县慈胜寺作品,又是判若云泥。这批代表存世五代壁画最高水准的艺术珍品曾一度为著名古董商卢芹斋珍藏于其在巴黎的寓所中,直至垂暮之年卢某才渐次出让捐赠了这批古代绘画杰作。慈胜寺壁画现在分藏于欧美7家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中,以面积和品质论,公推纳尔逊博物馆上世纪50年代初购买受赠的3幅藏品最佳,包括后周广顺年间(951~954年)所绘的立姿供养菩萨图和坐姿观音菩萨图,以及自后周作品下方揭出更具唐代风韵的后晋立姿持莲菩萨图。画面中春蚕吐丝般紧劲铁线所表现出的高超造型技巧令人叹为观止:菩萨那华腴丰满的肌体、婀娜多姿的体态、烂漫如花的手姿、当风飘举的吴带、玲珑剔透的头光以及浓淡相宜的敷色,皆令观者目炫神迷。(原标题:慈胜寺)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新浪 作者:蟠桃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