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游庙会話中岳

2012/6/11 14:35:25 点击数: 【字体:

  
    麦苗青、菜花黄的清明时节,我们冒着蒙蒙细雨,来到中洲,参加中岳庙会。小车沿着嵩山崎岖的公路前进,浓重的雾气,给这块古老的大地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中岳庙会,历史悠久,宋代人骆文蔚称:“其来久矣。”说明中岳庙会远在宋以前便兴盛起来了。庙会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种市集交易形式,也叫“庙市”。起初规模很小,多为信徒们准备食品与香火之类,随着庙宇规模的扩大,各行业商贩争向庙会靠拢,他们利用人们朝拜神灵,云集古庙的机会,逐步扩大商品种类,以满足香客和游人购买生产和生活用品的需求。清初学者登封人景日畛曾用过“庙会图”的形式,收入他的著作《嵩岳庙史》。这幅庙会图,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庙会的情景;有步行的香客,有推独轮车或用牲口驮运货物的商贩,还有骑马逛会的显贵。大庙内外,布满各类行市,“天中阁”外,建有“缨行”、“酒肄”,内院有“农器行”、“铁货行”、“针行”、“扇行”、“帽行”、“粉行”、“洋货行”,再后有“京货行”、“药行”、“铜器行”、“油行”与“布行”等。真可谓吃、穿、药、用样样俱全。庙最后还有专为穷苦人们出售旧货的“故衣行”与“旧夏布行”。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份清初中岳庙会的珍贵图卷,也启示我们,当时多数商行经营的货物,都与社会中下层的生产生活有关;京货与洋货的投入庙会,也反映出物资交流范围之广泛,并有经济史方面的研究价值。景日畛认为:“国家太平,声灵四讫,则行旅通,重泽至,山珍海错,俱以锦绣盛之。”他很明白,国家的安定,和平的环境,对于发展经济是十分重要的。
         
    中岳庙会,一直保留至今。每年农历的三月和十月,从初五至十五,十天的庙会,每天有上万人至五、六万人来赶会。庙内庙外,车马如流人如潮,有时还有几台大戏或杂技助兴。赶会的人,除了来自相邻各市县之外,还有外省、市商界参加,北京的文艺团体,也曾来庙会献艺。 
       
    我们登上气势雄伟,形似天安门城楼的天中阁楼台。这时迷雾早已散尽,大地格外明丽,放眼展望,对面的玉案山,东之牧子岗,西之望朝岭,背面的黄盖峰,均历历在目。庙外货棚、摊点成排成行,首尾相连。烟酒糖茶、百货布匹,以及各种小吃和民间工艺品应有尽有,人来车往,热闹非凡,庙内香烟缭绕,爆竹声一阵高似一阵。善男信女,成群结队向庙内涌来。有的在宏大的庙院内游览,观看苍劲高大的两千多年古柏,欣尝雕刻精湛的石狮、古碑,有的用手抚摩着九百多年前铸造的,形象威武的铁人,有的用红线绳挂到铁人臂上。这是群众的信仰,摸摸铁人,就能长得如铁人一般结实,把铁人身上挂过的红线绳带回去,给儿孙系上,孩子就能长命百岁!我们看到更多的善男信女,身佩红线绳,手持香烛,面带喜色,神态庄重地朝寝殿、御书楼、神州宫等殿堂走去,准备朝拜中岳大帝、玉皇大帝等圣像,祈祷国泰民安。
         
    中岳庙位于嵩山东麓,原名“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年至207年),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岳时,令祠官加增扩建,以后历代均有增修重修,宋末至清初屡有废兴,清乾隆年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现存庙制基本上保留着清代的规模。现有殿、宫、楼、阁、坊、亭台、廊庑、门庭等古建筑四百余间,汉、唐、宋、金、元、明、清古柏三百三十五株,(内有汉柏三人至八人合围的四十七株)有的古柏千奇百状,酷似各种动物形态,因而被命名为猴柏、卧羊柏、狮子柏、凤尾柏等等。这些古柏虽年代久远,但枝叶旺盛。
        
    中华门外两侧,立有刻于东汉元初五年(公元118年)的翁仲,是汉代雕刻艺术和衣着服饰的真实写照。中轴线建筑共十一进,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从中华门至御书楼,全长1.3华里,面积十万多平方米,是五岳中现存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庙宇建筑群。? 东西两侧现存的依次有:东朝亭,古神库、四岳殿台、廊庑、御香亭、御帛亭。两侧附属建筑还有太尉官、火神宫、神州宫、祖师宫、九龙宫。背面黄盖峰上尚有黄盖亭(原有中岳行宫,已毁废)。
       
    古神库在崇圣门前东侧,于公元969年,经宋太祖赵匡胤重修中岳庙时,将原有损坏神像埋于此地,故名神库。清乾隆年间重修,并在原库址盖上房屋,以表敬意。四个铁人站立在神库四角,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铸造,高三米许,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镇庙铁人”,是研究宋代冶铸艺术的实物资料。(据传说是随岳飞抗金兵的四名道士。)
        
    峻极门前左右相对,四个砖石结构的台子,台上原建有歇山式殿房,称为四岳殿。(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殿内供有风、雷、雨、云神象。四岳殿加上中岳庙本身恰是五岳,象征“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殿堂早巳倒塌,仅存平台柱基和石栏。
           
    中岳大殿,又名峻极殿,是中岳庙最大的殿宇。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面积920平方米。殿内顶棚雕有游龙天花板,一九四一年被日寇投弹坠毀,现仅存中间盘龙藻井,昂首上拱。玲珑可爱,巧夺天工。现国家拨款数十万元,正在修葺大殿上盖。前面为透花棂子门,整个建筑高大雄伟。殿中间神龛内塑有高五米多的中天王像(唐开元初封号)经历代帝王加封为崇圣大帝、中天王。龛外两侧塑有姿态雄伟的镇殿将军,左为方弼,右为方相。东殿角悬架着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铸造的千斤铁钟,西边有大鼓,殿后立一坎字三碑,包含坎属水象,水能灭火的宗教信念。
        
   寝殿神龛内,有中天王和天灵妃塑像,两端设有木榻,上放中天王睡像,榻旁有天灵妃着衣陪坐,俗称睡爷爷坐奶奶。  
       
    庙中古碑甚多,从汉以来,除缺五代石碑外,汉、唐、宋、金、元、明、清直至民国年间的石碑皆有,共有九十九通。其主要的有:
        
    中岳嵩高灵庙之碑:是道教立碑之始,为历代金石家所推崇。刻于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公元456年),笔调朴实健捷,额下凿有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园孔,碑头线雕蟠龙围绕盘护,与后代碑碣制式迥然不同,是中岳嵩山一带现存最早的石碑。碑文记载寇谦之修庙传道经过,对研究魏碑书法,具有很高的价值。
     
    宋代黄庭坚五言诗碑(行书)。
  
    元代圣旨碑:刻于元顺帝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此碑文系元惠宗妥欢贴睦尔用蒙古语亲口下的圣旨,用汉字写出,文中还有伊斯兰教徒的波斯语音译以及宗教用语和其它特殊词语等,不易理解。语意略为各级官员军人,对中岳庙的一草一木,要严加爱护,不得损坏。
  
    宋、金重修中岳庙四大夫碑(普通称四状元碑),位于崇圣门东西两侧。碑制宏大,石赑质座雄健。

    石幢:幢身为八角棱形,下为仰复莲花须弥座,上饰石雕宝珠幢刹。幢上刻有宋仁宗赵祯“御制中岳醮告文”,字迹俊秀。石幢源出于佛教,见诸道教官观的石幢为数不多。
  
    五岳真形图碑:庙内现存两通,分别为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刻立,碑上按五岳座落方位,雕刻篆字体样的五岳图,图下面刻记五岳演义性的传说。
  
    太阳从望朝岭上隐退,夜色已经来临,庙会上熙熙攮攮的人群早已散去,庙院内仍有成群结队的香客游人。忽听院后琴声朗朗,人声鼎沸,笔者不解其因,便往北漫步,探其缘由。原来在御书楼和寝殿等处,集满了上百的香客,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妇女信众。她们有的围坐殿内,手持自制的木鱼、铜铃,齐声高诵真经,有的在殿外焚金炉前烧香祈福。庙内为了照顾留宿香客,准备了开水、铺草,免费招待。
  
    古老的民族,古老的习俗,古庙的胜迹,庙会的盛况,令笔者浮想联翩,并领悟到,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深得民心的,只有全面贯彻执行,才能使炎黄子孙携手并肩,在这古字上起步腾飞!(原标题:游庙会話中岳)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道教协会 作者:陈雄群 孙同昌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