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庙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东4公里处,太室山东南麓黄盖峰下。中岳庙会是道教庙会之一,中岳庙里敬的是道家崇奉的中岳山神。早在秦代,嵩山太室山已建有神祠,是为中岳庙的前身。公元前110年,西汉武帝刘彻游嵩山,见"中峰南下二百步有岳祠",又听"山呼万岁"之声,下令扩建太室祠,并划山下300户为崇高县(嵩山原名崇高),作为奉邑,负责对山神的祭祀,是为登封市最早的雏形,距今2000余年。北魏文成帝太安年间中岳庙庙址在黄盖峰上。公元696年,一代女皇封禅嵩山,为纪念其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遂封中岳嵩山为神岳,中岳山神为天中王,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并将中岳庙内的神岳天中王封为天中皇帝,另为提高女性地位,为天中王即天中皇帝配天灵妃封为天中皇后。唐玄宗初年中岳庙又建于黄盖峰下今址,并扩大修建规模,以后香火连年不断。宋代政道合一,中岳庙会进入鼎盛期,庙会规模也越来越大,中岳庙会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品交易场所。
庙会也叫"庙市"、"古刹会",是中国寺庙的集市形式。一般定期在寺庙内或寺庙附近举行。中国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古时人们对"神"的敬仰和崇拜。这种祭祀的场合,随着逐渐固定时间、地 点,又有专门供给祭器和兼卖其他饮食品、杂物品的人参加,便形成了庙市或庙会。
中岳庙会是嵩山地区规模最大的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十月的初五至十五都会在这里举行为期十一天的传统中岳庙会。会期内前来赶庙会的人成千上万,络绎不绝。赶庙会的人,除了信奉崇拜岳神的善男信女之外,还有各行各业的商贩和小手工业者,以及购买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农民。1983年10月庙会赶会人数最多,达到了110万人次。庙会期间庙院大门外为竹棚集市,大门内天中阁西墙以外,建有"缨行"和"酒肆",屋外挑出条幡状的酒旗,天中阁院高台下,东有农器行,西有铁货行。北为针行,神道东古神库铁人附近为帽行、粉行;再北,路东有扇行,西有"洋货"行;更北有"京货"行和药行,庙内最后一进院子里东有铜器行、西有油行、布行。在该院的墙角处还有故衣行和就夏布行。真是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中岳庙会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拴娃娃"、拜干爹、摸铁人等;还有许多的民间演出团体自发的从全国各地赶来,如舞狮子、旱船、高跷、火龙舞等民间艺术舞蹈表演,为庙会增添很多色彩;还可见到具有浓烈信仰色彩的各种纪念品"吉祥物",如各种长命锁、玉如意、宝葫芦、香袋、避邪剑、生肖石等。
"拴娃娃" 流行在当地的一种求子习俗,人称"拴娃娃"。娃娃,是一种用黄泥捏成的泥人,捏好晒干后涂上色彩。娃娃有男女之别。拴娃娃的地点,一般都在中岳庙后院的崇圣门周围和寝殿里。求子的人在嵩岳大帝和嵩岳娘娘的塑像前燃香叩头,要男要女,红头绳要绑在娃娃的脖子上,呈蝴蝶结形状,飘逸潇洒。 妇女们接过娃娃后,将娃娃抱回家里,放在床头上或苇席下。如愿以偿生下孩子后,在孩子周岁时到中岳庙里向嵩岳娘娘还愿,以此作为嵩岳娘娘施子之恩的一种报答方式。
"拜干爹" 中岳庙崇圣门东侧有4尊铁人,宋代治平元年铸造。它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人们都称他们为"镇庙铁人"。传说金兵南侵,铁人准备渡河抗金壮志未酬,当地的百姓对铁人充满了崇敬之情,把它们奉为守护神,孩子周岁时,要到中岳庙的铁人前举行挂锁仪式,把铜锁或银锁先挂在铁人的臂膀上,然后让孩子焚香叩头。然后将锁从铁人身上取下,挂到孩子的脖子上时,就意味着锁是铁人送给孩子的礼物,孩子受到铁人换保护,以后就会平安健康。这种习俗,有人称为"挂锁",有人称为"拜干爹"。
"摸铁人" 传说说身体的哪个部位疼痛不适,只要摸摸铁人与自己相同的部位,这样,病痛就会减轻甚至痊愈。
195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下文,将中岳庙会以烧香叩拜岳神为主改为以物资交流为主,由地方政府统一组织。为保护文物,庙会从庙院内迁至庙院外南边广场并抽调文艺团体到会演出助兴。因此,庙会又成为以宗教活动为中心,融艺术、游乐、商贸、民俗等活动为一体的寺庙文化社会现象。2008年10月,为充分展示登封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将中岳庙会由传统的物资交流型庙会转型为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型庙会,并将其作为中岳庙会的时代主题。
千年中岳庙会使得古老的中原民俗得以传承,庙会文化推动了民俗文化的发展,它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民间的艺术交流,推动了嵩山旅游事业的发展,有效提高了嵩山的品牌知名度。中岳文化庙会自古至今已极具规模,并成为中原大地民间文化活动及物资交流的载体,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变化,古庙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传统庙会的基础上逐步演变成以"突出"道教文化、中原民俗文化为中心,物资交流为平台的文化庙会。同时为了满足各地信士,中外游客朝拜神灵,祈福平安,购物娱乐的需求,将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欢迎广大游客和香客的光临!(原标题:传承中岳千年古庙会 再现中原传统好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