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庙在河南省卫辉市北的顿房店镇,始建于北魏太和18年,1000多年来屡遭战乱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唐太宗、宋仁宗、元仁宗等都亲自对比干庙下诏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他们把比干称为“三代孤忠”、“亘古忠臣”、“逆耳批鳞第一人”、“浩然正气忠良臣”。
比干庙谨严而幽森,庙院四周柏林茂密。走进大门,门楣上方横额为南北朝时崔承灏题写的“谏臣极则”4个大字,左右两侧各有一石联,上联为“主德谏难回,当此亲离众叛,欲尽如微子去、箕子奴,无以激亿万忠贞之气”,下联是“臣心剖不死,即此血溅魂飞,且将以周日兴、殷日衰,上诉主君六七陟降之灵”。
进入二门,两旁的碑廊里石碑林立,都出自于历代帝王将相官吏和著名文人学士之手笔,最著名的是北魏孝文帝的《吊比干文》碑,亦称“太和碑”,碑文云:“脱非武发,封墓谁因?呜呼介士,胡不我臣。”还有一座石碑是唐太宗的《贞观碑》,碑头和碑身由一块石头雕成,碑头上雕有6条舞须弄爪的神龙,气势不凡,铭载着李世民追封比干为“太师”,谥“忠烈公”的诏文,以及《祭比干文》。最有特色的应是山门两侧清光绪皇帝写的对联,上联为“剖心谏纣数万世忠烈有谁能比”,下联为“焚身丧殷留千古唾骂与公无干”,联中不但体现出了对比干的赞颂和评价,而且在两联的尾字展示出“比干”二字,可谓绝等佳对。
比干庙的名人遗墨还有很多,这些作品千姿百态,各有千秋,如北宋张琪楷书的《重书李翰拜比干庙碑》,元朝刘敏中撰写的《敕修比干墓碑》小楷等。这些碑为举世名碑,书法和文史价值为世人称道。
绕过正殿便是墓前的亭子,亭内竖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殷比干墓”4个字,这就是世传孔子为比干墓剑刻的墓碑,4字为分书,结构整齐,气势凝重,是孔子遗墨中的珍品。清乾隆皇帝为证明其真性,特书“宣圣真笔”4个字。
跨出古亭,面前豁然开朗,在空旷的天宇下,便是比干的高大墓冢,右前方有一小径盘旋可达墓顶,墓顶是一块平地,野菜青青,覆盖着20多亩大的墓体,都是空而无心的“无心菜”。相传比干被纣王挖心以后,掩袍不语,面如土色,单骑纵马南行,只图长出新的心来。当行至牧野荒郊时,遇上了已变成老妪的妲已在叫卖“无心菜”,比干上前问:“菜无心能活,人无心如何?”老妪说:“菜无心能活,人无心必死!”比干听后长叹一声,口吐鲜血坠马而死。据说“无心菜”原是比干的七窍丹心而化成,三个叶,没有心,护满坟堆。墓的四周生长着多种柏树,有板柏,其状如板,相传比干被纣王剖心后感动了上苍,特为比干降柏材茔葬,象征比干直言敢谏的板直性格;有开心柏,以其形神俱在而得名,整株树从下到上及各枝杈均开裂无心,人们把这种树尊为被剖心的比干或比干精神。人、柏、菜都无心,象征着比干为国忠贞,耗尽了心血,这些传说如此的离奇,极具魅力,虽经历了许多年,但依然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比干的敬慕之情。
比干庙之游让人深思,发人深省,一代忠臣以上谏而报国,为直言而殒命,他干干净净地去了,却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历史是一面镜子,比干之死又说明了什么呢?明朝诗人彭时的一首《比干墓》似乎能对人有所启示:“万古乾坤八尺坟,当年一死为忠君。漫劳异代加封谥,正恐英魂不忍闻!”作者: 仲继光【原标题:游比干庙】
已有 0 条跟帖 |
用户名: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