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葛城乡,每年元宵节,但凡锣鼓响处,场地内红衣翩翩,莲灯流星,场边四周必是人头攒动,里外三层,围得密不透风。观看莲花灯舞,是长葛人的习俗。莲花灯舞舞姿活泼,衣着考究,节奏明快,道具简单,构图华而不乱,舞步简而不俗,形式独特,别具一格,久经不衰,影响深远。因长葛莲花灯舞独具的民间特色, 2009年6月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莲花灯舞融舞乐于一体,能在长葛流行是有历史渊源的。这里是被人尊为乐神的葛天氏的诞生地,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葛天氏就率部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受古老文化延传的影响,长葛的民间文化活动历代繁荣,村有戏班,每逢节庆、婚嫁、寿诞等,无不丝竹悠悠,锣鼓点点,一派热闹。长葛人文荟萃,星光耀目。汉代陈实为政清廉,待人宽厚,是当时方圆五百里内最德高望重的人。三国魏太傅钟繇擅长书法,后人尊为楷书鼻祖。南朝钟嵘《诗品》,开创诗话先河。
据《长葛县志》记载,长葛莲花灯舞始创于清代咸丰,兴盛于同治年间,为家住长葛县老城内刘家胡同,一位弃官归隐的刘盘石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此人能诗善画,颇晓文墨。他从宋朝诗人范成大 “留莲银烛照金荷”和周必大“华灯万点看莲孩”两句诗得到启示,巧妙构制成形若莲花之灯,燃烛于内。每年灯节常为儿孙们制作莲花灯,邻里众童看后羡慕异常,各求其家长仿制,久之,刘家胡同莲花灯愈来愈多。每年灯节众童擎灯云集街头,相互碰撞而哭闹不止。刘便教以各种舞步,走出各种队形,从而则自然形成了舞队。后经多人改编加工,于光绪年间成立了长葛县童灯会,逐渐加锣鼓伴奏而形成了莲花灯舞。 童灯会成立后,除每年灯节举行隆重的莲花灯会,也在乡村古刹大会时,应邀出外演出,特别是每年农历十月初十,还要赴嵩山中岳庙演出。亦曾一度独占中岳庙阅台之上,观者无不为之叫绝。
莲花灯舞受到了保护和传承,在长葛有专门教习莲花灯舞的培训班。经过移植其它灯舞的长处,发扬长葛莲花灯舞的童趣,如今,已经有了更具观赏性和适合舞台表演的莲花灯舞。演员全部为十多岁的少年儿童,他们头扎荷花巾,上穿和尚领镶边艳装,下着灯笼裤,足蹬薄底绣花靴,腰系彩绸,手执两盏莲花灯,踏着满堂红伴奏鼓点,翩翩起舞. 欢快跳跃。舞队少者12人以上,多者二、三十人。舞步有莲步、碎步、搓步、跑跳步等,队形有二龙出水、双龙交会、五龙摆尾、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等20多种。慢如行云流水、急如万马奔腾,时而孔雀开屏、瞬间排山倒海、龙虎相争,变化无穷,造型别致。白天气势磅礴,画面华丽,夜晚灯光闪烁,荷灯辉映,配上铿锵激昂的满堂红打击乐,格外赏心悦目,独具艺术魅力。中国汉民族的花灯种类繁多。如竹马灯、彩马灯、花鼓灯等,有的盘旋起舞走出各种花样,有的则载歌载舞唱出故事情节。长葛的莲花灯舞只舞不唱,属于跳灯。 莲花灯舞的服饰相当讲究,仅从头饰就可见出绚丽和华美。灯童头戴类荷花样的头盔,帽顶为莲花状,上有红缨一朵,象征莲花,扎巾象征荷叶,外套小额子,上缀绒球,还在额头上插面花一朵,上嵌小水银圆镜一面。起舞时灯镜相映闪闪发光,恰似银星闪烁,给人以繁星映水之感。
莲花灯舞构图变幻无穷,艺术套路多样。有二龙出水、双龙交会、倒扣连环、火龙闹海、五龙摆尾、金蝉脱壳,灯海万里,灯山耸立、莲步运灯等,亦可以灯构图、摆字,如太极图、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等。还可根据需要编排赋予新形势内容的舞蹈构图。 尽管有繁复的服饰和表演程式,所用乐器却很简单。小锣、中锣、铙子、大杈、战鼓。曲调是在满堂红(俗称《鬼推磨》)基础上,吸收其欢快、活泼特点,由若干锣鼓段连缀而成,变化演奏,配合舞蹈,好学易打。
莲花灯舞有鲜明的民间特色,是中原民族舞蹈的奇葩。率真稚拙,洋溢孩子率真、活泼的童趣、童心,具有儿童舞的艺术元素。白天突出红火热烈、欢快的舞姿;夜晚表演,荷花灯星光闪闪、熠熠生辉,突出队形变幻。字型的组分变化,使舞蹈具有人文内涵,民俗风情浓郁。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莲花灯舞艺术套路完美,它吸收了中原民间“丰收舞”的艺术套路及队形构图变化,繁而有秩,严谨齐整;动有节韵,静有造型;动静求美,别具地方风情,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莲花灯舞是蕴涵民间戏曲元素的俊俏儿童舞蹈。该舞的服饰,有别于同类舞蹈,演艺儿童均着戏曲的民族服饰,头戴精美荷花头盔,扮相俊俏,蕴涵民间小戏的风味,赏心悦目。
莲花灯舞舞乐相映成趣,它虽为儿童的“跳灯舞”,但其伴奏器乐,是整体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伴奏者穿着戏曲服饰,且打且舞。曲调或热烈奔放,或震天动地,或舒缓轻声,或行云流水;独具风韵的伴奏,深邃了舞蹈动静之美的艺境,极具艺术魅力。
莲花灯舞能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时又保持传统特色,具有中原民间乡土舞蹈的作风与气派。至今,在节庆、庙会、农村商贸场所不断表演,其特有的喜庆吉祥氛围,具有广大的民间基础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作者:寇宝刚)【原标题:莲花灯舞:中原厚土上的乐舞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