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莲花灯舞”惹人醉

2013/9/3 15:34:46 点击数: 【字体:


   农历正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在滑县道口镇有一个以敬奉“火神”、“共呈技巧”为基本内容的 、形式独特的古庙会。在这个为时三天的古庙会上有背阁、抬阁、拉阁、火龙、竹马、高跷、舞狮、盘鼓、腰鼓、扇鼓、花车、花篮、花船、武术、杂耍、八卦秋、二鬼打架、莲花灯舞、秧歌、灯棚等,基本上囊括了豫北地区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其中由十二个衣着秀丽、婀娜多姿的靓女联袂表演的“莲花灯舞”,尤其吸引了与会者的眼球。靓女们的玉指巧持粉色莲灯,时而在表演队伍中似水漫舞,时而被围进似池如塘的圆圈中,“云鬟应节低,莲步随歌转”。玉腕时而“端灯”,时而 “套花灯”,时而“对灯”,时而摆出“天”、“下”、“太”、“平”四个字的造型。她们身轻如燕,舞姿翩翩。她们似泛绿水,如依芙蓉;似飘云海,如履波行。她们在“贺新春”、“太平年”、“莲花落”、“放风筝”等乐曲小调的烘托下,犹如荷花仙子下凡尘,道口市上迷凡人。

   “莲花灯舞”起源于明万历( 公元1573 年) 年间,距今约430 多年。那时的道口是卫河上的一个繁华的码头。李老九和张老芳等看到夜色下水中的船上,一片灯火明亮,波摇灯儿悠悠荡荡,随即产生了编舞的创作灵感。这两个人很可能是民间的“舞鲍老”,他们善于模仿傀儡的滑稽动作。宋代杨亿有一首诗云:“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 那时的民间也流行着一种“灯舞”,舞者十二人,每人手持二花灯,按节奏翩跹起舞,走出各种队形,多有所谓“三十六变”,如“双龙交会”、“倒连环”、“火龙戏海”、“鸳鸯阵”等。他们俩很可能吸收了这些“灯舞”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的舞蹈风格。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用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的基本要素是动作姿态、节奏和表情。它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最早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李老九和张老芳创作的这个“莲花灯舞”,并没有传下来什么“舞谱”。虽然我国在晚唐、五代时就已经有了记录舞蹈的“舞谱”,用“ ”、“摇”、“送”等词语记录舞蹈动作和队形。但是,那多为宫廷的做法,民间是没有这个条件的。这个舞蹈之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主要靠代代老师的言传身教。原来舞者均为男性,传到现在的第十代继承人:沈凤华(女)、申爱芬(女)、谢国星、李玉峰(女),已成为三女一男了。舞者已全部变成了十二个靓女,出现了“阴盛阳衰”的现象。“莲花灯舞”在传承过程中,她的古风古韵是不会变的,但也多有修改和创新。这个舞蹈是以民乐唢呐、笙、笛为主要伴奏乐器,配以大鼓、大锣、二锣、手钗等打击乐器。在舞蹈的过程中,往往插入场外伴唱,过去主要唱一些“贺新春”、“太平年”、“莲花落”、“放风筝”等民间小曲。现在,他们又把具有时代精神的歌曲,或自己编谱的歌曲进行插入配舞,大受观众的欢迎。1957 年,这个舞蹈参加了河南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荣获二等奖。1984 年,参加了河南省第五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荣获一等奖。1993 年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卷。2008 年,被安阳市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标题:“莲花灯舞”惹人醉】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安阳网 2011-11-1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