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追寻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

2013/9/13 9:49:34 点击数: 【字体:


    船工号子属民间歌谣,是船工们在长期的劳动中抒发喜乐忧怨等情感的一种形式,也是船工的生活旋律,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效,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劝力之歌”。

    “船过三门峡,如过鬼门关”,这句俗语充分形容了三门天险行船之难。在具有中华民族象征的母亲河上与大自然抗争,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由此孕育而生,别具风采。简单在网上搜索,各种资料在列举我国著名的船工号子时,都会提到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

    近年来,三门峡市湖滨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一直在搜集整理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的有关资料,力图拯救和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记者随工作人员前往湖滨区会兴街道办事处会兴村,拜访三门峡最后一代黄河船工——77岁的张君厚老人。

    (一)

    张君厚老人虽须发皆白,但依然身手敏捷。说起在耳边萦绕了大半生的船工号子,他精神倍增,带着记者来到村旁黄河边,指着如今陷入沉寂的茅津渡口,打开了记忆之门,如数家珍。

    1949年初,年仅17岁的张君厚跟随父亲来到茅津渡口的摆渡船上,成了一名年轻的船工。当年的茅津渡口是连接豫晋两省的交通要塞,交通繁忙,渡船众多。由于渡船属当地商会或私人所有,船工们虽然工作繁重,也只能吃饱饭,并没有工钱。解放后,张君厚成了三门峡水文局的职工,依然凭着操舟弄浪的技能,帮着技术人员勘测水情,直到1975年退休。

    听着张君厚的介绍,记者才发现,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距今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遥远,虽然机动船越来越多,但船工们依然习惯一边劳作一边歌唱,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或雄浑激昂或悠然嘹亮的船工号子依然响彻在三门峡黄河岸边。同时,船工号子也不像影视资料上看到的那样一般在拉纤时所唱,更多的是伴随着船上的各种劳作,折射出船工的水上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种类有几十种之多,常用的也有七八种,总体有起船、行船、停船三种类型。具体名称有的取自具体工作,如起锚号、搭蓬号、扬蛮号(蛮谐帆,船工忌“翻”音);有的取自工作中的形体特征,如撑篙时的跌脚号、调头时的带冲号、到岸时的大跺脚号;有的按曲调的节奏快慢来划分,如骑马号(快号)、绵羊号(慢号)。

    黄河号子大多都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少数为众领众合,领唱者被称为号头。由于工作强度不同,有的号子几乎只有曲调,如喂喂号就是有节奏的“喂—嗬—喂—嗬—”;大部分号子的唱词并不固定,全凭号头即兴发挥,用张君厚的话说就是“看见啥唱啥,想到哪儿唱到哪儿”。

    采访中,由于没人能够应和,张君厚没有现场演唱。但随着老人绘声绘色的描述,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的风采依稀可辨,昔日船工们的辛勤劳作也如在眼前。

    如今黄河依旧,但木船和船工已经没有了,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载体,不仅无人传唱,而且随时将湮没于时代的变迁。

    (二)

    黄河船工号子已于2007年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滨区文化馆工作人员说,由于方言、民俗、传唱环境不同,与其他黄河船工号子相比,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从歌词到曲调都敦厚质朴、雄劲开阔,节奏感极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极具感染力和震撼性。他们正在搜集资料,准备将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几年,为了发掘和保护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湖滨区文化馆辗转寻觅,搜集了部分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的唱词,用乐谱记录了许多曲调,还制作了老船工的演唱及访谈过程的音像资料。为了完善申报材料,他们去年曾向张君厚老人寻求帮助,想“情景再现”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的历史原貌,制作音像资料,但未能如愿。

    张君厚老人说,大木船可以用替代品,船帆等用具可以省去一部分,“情景再现”的最大困难是找不着号头。他去年得知文化馆的计划后,曾打电话到潼关、巩义等地,寻找退休回乡的昔日伙伴,但岁月沧桑,当年对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了然于胸的号头都已不在人世。

    据了解,仅会兴村和上村,当年喊着号子靠黄河吃饭的船工就有50多人,但如今已大多不在人世,会兴村仅去年一年就有7人去世,目前仅剩3人。采访中,张君厚带着记者来到与他同村同龄的老船工王景军家中。说起号子,两位老人唏嘘不已。他们说,要“情景再现”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他们如今还能帮上忙,再过几年就更没人说得清了。

    湖滨区文化馆工作人员说,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不仅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是船工们团结协作、和衷共济的见证,是他们战天险、克万难时发自肺腑的强音,在高度浓缩中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在当前全国上下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的氛围中,如果能把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的“情景再现” 作为景点设置于黄河岸边,让世人欣赏到三门峡这种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极具感染力的人文景观,对展示三门峡魅力,树立三门峡形象,推动对外开放和文化旅游事业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采访中,张君厚老人指着黄河说,岸边的古栈道和峭壁上有历代船工手扒脚蹬留下的坑坑窝窝,那些坑坑窝窝里也曾落过他的汗水,留下他的指印。 1954年,他和30多位同伴曾沿着峭壁,喊着号子,把一艘被洪水几乎冲到小浪底的勘测船,逆流而上穿过三门峡,拉回了茅津渡口。

    老人平淡的叙述让人感到一种无名的震撼。浸染和洋溢着这种震撼力的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也让人更为景仰。【原标题:追寻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

追寻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

  张君厚老人带着记者来到黄河边,指着茅津渡口,打开了记忆之门,如数家珍。 胡文超 摄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西部在线 2009-04-15 作者:胡文超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黄河老船工 深情忆当年[图]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