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
2013/11/25 16:37:28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武术拳种。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又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记载:梅花拳第一代为改元老祖(虚拟),第二代张三省,传说在巫山羽化升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邹宏义,字光大,祖籍北直顺德府人。据《邹氏家谱》记载:“我邹氏本北直顺德人,元顺帝时,我始祖为元内臣…… 至洪武年间, 始祖改元而为明臣, 辅理有功, 承蒙皇上洪恩钦赐世袭一等指挥职,镇守徐州府, 代代相传, 遂寄籍州…… ”。邹宏义自幼天资聪颖,曾读书数载,文事故重,武备亦不可不习,加上明朝末年世道混乱,家国流离,遂弃文习武,专心武学。开始曾习练家传武学,后得仙人张三省点拨度化,刻苦演练,寒暑不辍。邹宏义极具悟性,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历经数载精心锤炼,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且拳分五势,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民间。清康熙年间,邹宏义的文武功法已练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声大振。他为了将梅花拳推向社会,便离开徐州云游到开州(今河南濮阳),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为徒,尽授文功武法。三人艺业学成,便分路传拳授艺。蔡光瑞在开州收韩化礼、孙盘龙后,便北上开道传拳,途经内黄县时,收丁庄村杨炳为徒,即后来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后继续北上,来到顺德平邑(平乡县)马庄桥(后马庄)收张复为徒。遂在马庄传授武艺,后又收徒孙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郑三人去河南迎请师祖邹宏义, 这就是被武林界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邹宏义被请到马庄后,便定居下来,在此设场收徒,传拳授艺,“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间公开广为传播。一时间,平乡、广宗、南和、威县、巨鹿、鸡泽、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县弟子纷纷来马庄拜师学艺。清乾隆九年(1744)邹宏义之子邹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寻父,几经辗转:一到南和三关店,二到广宗魏村,魏村无有站脚地,平乡马庄扎下根(《梅花拳根源经》记载)。邹文聚全家来到马庄时,其父已故去数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后,定居在后马庄,秉承父业,专心拳艺。以马庄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鲁、豫三省。邹文聚在续写《邹氏家谱》时写到:“于已卯年迁于平邑北十里许,马庄桥,人但知余自南而迁于北,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也”。其后,邹氏祖孙皆葬于今后马庄村北, 即邹氏墓群。邹宏义之孙邹克、邹克让、邹克谐、邹克诚继承祖父遗志,终身职业传授梅花拳。据邹克诚碑文记载:“邹克诚文武双全,以言武略,为国所共宗,足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未来,支脉相传,渊源有绪,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内黄县城关镇丁庄村杨炳,在向邹宏义的大弟子蔡光瑞学习梅花拳以后,专心习练,功夫大有长进,康熙年间成为武探花。后来,杨炳根据他多年习练梅花拳的经验,撰著了一部《习武序》,一直流传至今。如今,杨炳的后代继承和发展了梅花拳的套路,传播和弘扬了梅花拳的武备精神。2009 年5 月,内黄县丁庄村的杨氏梅花拳,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录入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标题:内黄梅花拳】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安阳网 2012-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