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翻拍图)
麒麟舞(翻拍图)
说起舞麒麟的风光,冯敏义得意地笑了
村民小董好奇地穿上了麒麟的服饰
【缘起】
它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只留下记忆;它们在纷纭繁杂的现代社会中,形单影只;它们在势如洪水的现代文化潮流中,面临灭顶;它们躲在乡村的某个角落,享受寂寞;它们在繁华的都市中,品尝孤独。
也许,5年以后,你再也见不到它们;也许,10年以后,你只能在记忆里怀念;也许50年之后,它们灰飞烟灭,连记忆也不可寻。
也许有一天子孙问起麒麟舞,问起道情皮影,问起霸王鞭,问起齐天大圣鼓,等等,你无言以对。
也许没有也许。这些民间文化遗产,这些隐居在民间的绝活,需要我们发现,更需要我们记录。
麒麟舞的鼎盛演出
81岁的冯敏义,被誉为表演麒麟舞的“活麒麟”。在睢县蓼堤镇大刘寨村近400年的麒麟舞表演历史上,他不敢说前无古人,但绝对是后无来者。
6月17日,午后的阳光格外炙热,大地像烤熟了一样。记者在闷热的大刘寨村东找西找,想拜会这位麒麟舞表演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但不巧的是,81岁的老人,骑着车子下地锄草去了。
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在这么热的天气里还能下地,说起来让人有点不相信。被人叫回来的老人,满脸汗水地出现了,下车的动作麻利得像年轻人。“得了10多年的肺气肿,冷天受不了,热天受不了,走不得路,只能靠自行车走路。”老人憨厚地一笑说。
到底是练过武术的人,身板就是不一样。就如52年前的那场表演,成为永久的传奇。老人对这场传奇记忆深刻,一说起来,滔滔不绝。
52年前,也就是1958年。这一年,睢县蓼堤公社成立。为了庆祝公社的成立,公社组织了大规模的群众文艺表演,在当地享有盛名的大刘寨村麒麟舞,当然是少不了的主角。作为麒麟舞表演队的穿头(玩麒麟头的),冯敏义是主角中的主角。
冯敏义说,麒麟原来是放在村中火神庙里的,以前启动时,都要焚香、叩头、烧纸,请麒麟“下架”;麒麟“下架”之后,先要进行“盘门”,两个年轻人率先从庙内蹿出,舞起虎虎生风的五尺“明棍”,这种“明棍”两端点有香火,随着舞动,香火四溅,如果在黄昏时表演,则如流星乱飞,煞是好看。
舞完“明棍”,有人端来“盆炮”,点燃其中的火药,瞬间光烟四起,围放的数十个爆竹噼啪作响,这是麒麟出庙的信号,在两个手持内燃蜡烛的绣球的年轻人的引导下,麒麟开始亮相,并在庙前表演一番。这段正式表演前的仪式,就是“盘门”。
“不过进入了新社会,这种方式不兴了。”冯敏义说。
“活麒麟”的最后绝唱
虽然简化了启动仪式,但这支表演队伍依然情绪高昂。30多人的规模,在冯敏义的带领下,颇为壮观。
为什么要带这么多人?冯敏义说,这是表演的需要。一个麒麟舞表演队,最少不能少于19个人,其中需要四个人舞麒麟,两个人舞绣球,两个人牵麒麟(玩麒麟很累,每次只能表演两三分钟,每隔两三分钟就需要上去两人截停表演,牵着麒麟让他们喘口气),六七个人打乐器,三四个人搬动供表演的桌子。
冯敏义是麒麟舞的穿头,也就是舞麒麟头的,这是个最难当的角色。首先,你要有个头,个头高,麒麟看上去威武,好看;其次,你要有力气,因为麒麟头重达40斤,你要举着它不停地舞动,力气小舞不起来。而且作为穿头,他负载的绝不仅是这40斤的重量,还要驮着麒麟皮,拉着“穿尾”(舞麒麟尾巴的)的腰带,这样他负载的重量就要达70多斤,何况还有更惊险的表演要进行。
冯敏义当年29岁,正当壮年,有武术底子,能一口气抱着大石磙走上一二十米,力气足够用。
那一天冯敏义玩疯了,整整三个多钟头的表演,他几乎没怎么休息:先是“玩地摊儿”(平地表演),“扑三扑”、“争绣球”、“走剪子鼓”;后来开始上桌表演,“上头不上尾”、“上尾不上头”、“七孔桥”等,赢得的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最后压轴的是“三门桌子”,也就是上三层桌子。这是最难的表演,需要13张桌子,底下一层7张,5张摆成一个正方形,另两张一边一个供麒麟上下;第二层5张,摆成一个正方形;第三层一张,供麒麟在上面表演。
麒麟上到的第三层桌子,只有三尺三的大小,两个表演的人向里挤不下,向外就要掉下来,每人只能一只脚站一个桌角,稍不留心就可能掉下来。冯敏义还要单腿站着在上面转一圈,并做出麒麟登山望月状,难度可想而知。
但他还是成功了,上万的观众为他喝彩,会场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他最后的一次表演,也是麒麟舞“三门桌子”的最后一次表演。此后,再没有人能够表演这个绝艺。
“表演完,我累瘫了。回家时,我躺在路上歇了三歇,随后过了一个多月才缓过来劲儿。”冯敏义说。
南明宫廷舞的最后一瞥
冯敏义说,他从17岁开始喜欢上这一行。那时候村里有位叫徐廷瑞的师傅,不但绣球舞得好,当穿头也是身段活得很,让他很是羡慕。
冯敏义的学习是从练武开始的,他跟着徐廷瑞打通天炮和五花炮,练得很刻苦。
在跟随徐廷瑞学习的时候,师傅告诉他,他是麒麟舞的第十四代传人,而开创者,则是明末清初的冯玮。
他听说过冯玮。冯玮是他们冯家的先祖。在冯敏义爷爷珍藏的《冯氏家谱》上,有冯玮的传记。
这本旧家谱冯敏义至今还保存着。他从陈旧的柜子中,拿出一个木制的小匣子,发黄的家谱就在其中。
在这套家谱中,我们可以寻找到冯玮的踪迹:原来,冯玮祖籍考城(今兰考),先在杞县长大,后移居到仪封(今开封)。他在崇祯葵未(1643年)年考中进士,后跟随南明政府流落江南,曾任浙江省湖州府德清县知县,后封南明文林郎,成为掌管宫廷文化的官员。
南明灭亡时(1661年),冯玮带着麒麟舞道具归隐故里,并将一对麒麟皮送给族人,还传授了麒麟舞的表演技艺。
冯玮可谓文艺奇才,在传授麒麟舞的同时,还著有《二十四艺》、《五十艺》等书行世。只是不知道,这些书在世上还有没有流传。
冯玮的贡献无疑不可磨灭,他让南明宫廷舞最终流落民间,并得以延续至今,让我们有机会得以一瞥。【原标题:南明宫廷舞的最后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