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宫廷舞再现睢州城 迎祥纳福的麒麟舞
2013/9/6 14:27:16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代表吉祥的一种动物,其造型为“龙头、鹿角、蛇身、羊蹄、牛尾”,形状奇异。在中国古代,麒麟、凤凰、龟、龙被称作“四灵”,人们把四灵当作祥瑞的象征,在它们身上寄托了许多美好的心愿。
麒麟舞是一种稀有的传统舞蹈,在古代曾经兴盛一时。睢县的麒麟舞具有300多年的历史,原为明末宫廷中的娱乐项目,它的鼻祖叫冯玮。明朝末年,冯玮曾经任宫廷掌管文化娱乐的职官,明朝灭亡以后,冯玮带着一对麒麟舞道具返回老家睢县蓼堤镇大刘寨村,教给冯姓子弟玩耍取乐。在当时,大刘寨村有很浓厚的练武风气,村民们都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冯玮带领大家一边舞麒麟,一边练武,麒麟舞很快就在村子里兴盛起来。之后,麒麟舞就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至今在睢县蓼堤镇大刘寨村还有唯一健在的麒麟舞第十四代传人冯明义。麒麟舞不同于舞狮,也异于舞龙。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麒麟舞的道具分麒麟头、麒麟皮和绣球。麒麟头长100厘米、宽70厘米、重约20公斤,舞动麒麟头需要很大的臂力。麒麟皮是麒麟的鳞片部分,鳞片分红色和蓝色两种,层层叠压,犹如鱼鳞。绣球为双层,外壳是用竹子编的,内壳糊以红纸,里面点着蜡烛。神奇的是,无论绣球怎么滚,蜡烛头部一直都朝上。
麒麟舞的表演技巧有10多种,有“扑三扑”、“头上尾不上”、“上头不上尾”、“上尾不上头”,还有“剪子股”、“挠痒”、“麒麟下蛋”和“甩钩子”、“单甩双甩”等。在表演中,有一红一蓝两个麒麟参加演出,它们的出场是有顺序的,红麒麟为主,蓝麒麟为次,一般都是红的先出场。麒麟舞的传统表演形式分为三段:第一段是盘门。从前,麒麟被供于村头的火神庙里,每当需要表演的时候,就将麒麟从庙里请出来,这时候就要表演盘门舞蹈。麒麟下驾之后,两人手执“明棍”从庙内蹿出,开始盘门表演。“明棍”长5尺,两端点燃火香,舞动时呼呼生风、火光四射、上下翻腾,似流星追逐,如光环套叠。然后以“盆炮”为令,有人持内燃蜡烛的绣球引麒麟出庙,此段礼仪表演全在庙门外举行,故曰盘门。第二段是平地表演。一般由一红一蓝两个麒麟交替舞蹈,一对麒麟,一张一弛,刚柔相济,生动有趣。持绣球者或站立、或蹲伏、或前瞻、或后仰,表现出很高的武术功底。麒麟在他们的挑逗下时而喜、时而怒,时而腾空而起、时而匍匐在地,表演着各种舞蹈动作。第三段是桌上表演。这是麒麟舞表演的精华部分,也是表演最惊险的部分。两只麒麟围绕一张方桌上下跳跃,做着各种动作。在麒麟舞的鼎盛时期,舞者可以将13张桌子叠成三层,两只麒麟做着各种动作往上跳跃,把整个舞蹈推向高潮,动作惊险,观众无不屏息观看。
麒麟舞具本身较笨重,有30多公斤,加上动作难度大、活动剧烈,因此非常消耗体力,舞者每表演两三分钟就要歇上一会儿。尽管麒麟舞的表演者都是有一定的武功基础或身体条件好的年轻人,但是几分钟下来,他们也都会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近几年,睢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麒麟舞的挖掘和表演,投资重新制作了舞具,并于去年被河南省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类保护项目。目前,在大刘寨村已78岁高龄的冯氏14世传人冯明义老人的指导下,村里的年轻人开始争相学习麒麟舞。他们一边锻炼身体,一边学习技巧,使麒麟舞重新焕发出活力。现在表演的麒麟舞还能让人欣赏到旧时皇宫舞蹈雍容华贵的风度、装饰奇异的麒麟、健美豪放的舞姿,一举一动,扣人心弦;一拍一节,震天动地,令目睹者无不叹为观止。 【原标题:昔日宫廷舞再现睢州城 迎祥纳福的麒麟舞】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2007-06-04 作者:杨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