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是不折不扣的陶瓷之国,窑口如云,瓷种如林,可谓天下无敌。
古窑中,当阳峪窑是名窑;在古瓷中,绞胎瓷是名瓷。
修武县当阳峪古窑主要生产白瓷、青瓷(汝瓷、钧瓷)、紫定、白地黑花、刻划花、铁锈花、宋三彩等陶瓷,绞胎瓷产量很小,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不但产量小,且器物体量也小得可怜,几乎不见器高盈尺的绞胎,且大多是只有五六厘米之高的小盏小罐。
当时产量很小,而今存世更少,完整器皿仅五六十件。
无论在绞胎陶瓷创烧之地巩义窑遗址,还是在鼎盛之地当阳峪窑遗址,别说整器,今天就是想寻得一片绞胎残片,其难度,也近乎李白之攀援蜀道。
说起巩义窑,大家都知道其以唐三彩著称于世,乃至它是白瓷、青瓷、青花瓷等瓷种的主流源头,是唐代中国的一座“大成之窑”。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巩义窑创烧了绞胎陶瓷,也是中国绞胎陶瓷的发祥地。
“唐三彩是大唐梦华的一种标志性器物,自1905年发现以来,备受世人追捧。”巩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前所长席彦召先生说,“但是,在巩义窑遗址,最难寻求的却是绞胎陶瓷。可以说,在这儿,现在你连个绞胎残片标本都很难寻到了。”
巩义窑遗址如此,当阳峪窑遗址大体类似。
著名古陶瓷收藏家、北京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馆长白明先生在《片面之瓷·如梦似幻说绞胎——唐、宋绞胎瓷》中写道:“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的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曾到过当阳峪,对那里的‘文化遗存’甚为震惊,他谈道:当阳峪的绞胎瓷实在是绝妙,在这里连其碎片都能卖钱,乃当世之唯一……我也曾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过当阳峪窑,并见到过约有巴掌大小的一块宋代绞胎瓷方形小枕头的瓷片标本,只因当时的确是要价不菲,没舍得花钱,竟与之‘失之交臂’。所以,现在一想到我国陶瓷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以宋代绞胎瓷制作而成的‘杜家花枕’、‘裴家花枕’等稀世珍品,我就有一种要以头撞墙的‘冲动’,肠子都悔青了!”
“杜家花枕”现藏上海博物馆、“裴家花枕”现藏苏州博物馆,一般以为,这两件“花枕”,均是唐代巩义窑产品(其与白先生宋代之说,存有不恰)。
绞胎陶瓷创烧于唐代巩义窑,乃是将白、褐两种颜色的泥土(也有以三种不同颜色泥土者)一如卷“花卷馒头”一般,糅为一体,而后相绞、拉坯成型,抑或只是贴表在单色坯胎之表,施釉、煅烧,然后成器。于是,陶瓷器物上有了白、褐两色相间的纹理——由于绞糅方法不一,因此纹理变化多端,或如木纹、或如鸟羽、或如行云流水、或如团花草席,等等,形成独具一格的装饰效果,独步陶瓷之林,成为中国陶瓷大观园中唯一一种以胎体装饰陶瓷器物的艺术奇葩。
绞胎奇葩,缘何而盛开?因何而凋零?
绞胎奇葩,缘何重回当下人的视野?因何又在当阳峪窑故地焦作重生而“中兴”?
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下巩义、走修武,试图探求绞胎瓷的前世今生。
一寸绞胎一万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门初开,那时“万元户”一如当下的亿万富翁,怎么说都是“稀有动物”。
在巩义窑遗址上,一部分世代居住于此的百姓,因盗掘绞胎残瓷骤然成为“万元户”,亦因盗掘绞胎残瓷而为“阶下囚”。
“因为盗掘,抓捕了70多人,判了刑的也有10多个。”席彦召先生说,“当时一小块只有一平方寸大小的绞胎残片,当地百姓卖给坐镇收购的二道贩子,价格竟然是1万元人民币!”
一平方寸绞胎残片,二道贩子收购,1万元;走私出境,到底高到什么价位,只有天知地知倒卖者知道了。
“抓捕的、判刑的,都是当地百姓,警方连一个二道贩子都没抓到,怎么知道他们的交易价格?”席先生说,“据说,躲在幕后操盘的大买家是位澳大利亚人。”
在这个“食物链上”,最底层的盗掘者竟能分得1万元人民币,那么最后的大买家澳大利亚人,要购得一平方寸绞胎残片,想来也是不会低于1万美元的吧。
在地里挖,在公路上挖,乃至把自家的房子扒了,还是挖、挖、挖——尽管不好挖到,但归根结底,还是比安阳那位彩民独中3.6亿元大奖要容易一点儿的。
“缴获的绞胎标本,很少很少,到底出去了多少,没人知道。”席先生说,“这种事儿,不抓现行,谁会交代呀!再说都是单线联系,连一个二道贩子都没抓到,谁会洞悉全局情况!”
其实,绞胎陶瓷在1905年修筑陇海铁路时就有过发现,只是那时乃至此后很长一个时期,都把它归入“唐三彩”内。
“没人看懂,也没人注意,无论百姓还是学界,都把绞胎陶瓷当成唐三彩看待了。”席先生说。
巩义窑的绞胎陶瓷,几乎都施有绿色釉面、黄色釉面,其与三彩釉本是孪生兄弟,难怪难辨一时——尽管有的胎体呈色为褐,但其与花花绿绿的唐三彩看上去亦非常相似。再说,唐三彩几乎什么色彩都有,是“全彩”,倘若忽略胎体观察的话,误把绞胎陶瓷当做“三彩”陶瓷,亦在情理之中。
何况唐三彩红透世界,价位坚挺,绞胎难免“寄生”;何况绞胎藏在深闺人不识,既然能悠闲“寄生”,谁还会高喊“自立门户”。
经此大案后,席彦召先生开始整理数万片巩义窑陶瓷残片,从中细心甄别出数片绞胎残片。
“都是非常小的残片。”席先生说,“此次所得并综合其他绞胎标本,观察研究,发现唐代巩义窑生产的绞胎不仅有陶质的,也有瓷质的;不仅有半绞胎(表层贴面系绞胎而成,约占整个胎体的1/4~1/3,其余胎体为‘常胎’,不是绞胎),也有全绞胎,内外一致,我们叫它‘里外透’;有绞胎,也有绞釉,特别是绞釉,以前以为只有宋、元之际的当阳峪窑才生产,是绞胎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现在看来绞胎与绞釉,当是同时诞生的;其源头,都在唐代巩义窑。”
绞釉陶瓷系以釉的自然流动,营造类似绞胎的装饰效果;鬼斧神工的绞釉陶瓷,其胎,则与一般陶瓷器皿毫无差别。
从目前发现的唐代绞胎陶瓷看,其器形,有枕、盘、碗乃至马,等等;其纹饰,有行云流水纹、木理纹、团花纹、菱形纹、莲花纹、太阳纹、圆圈纹、条状纹、花瓣纹、琥珀纹、五角纹、回形纹,等等。
唐代绞胎陶瓷乃至绞釉陶瓷,是诞生在巩义窑的一种陶瓷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