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清化竹器”找春天
2013/8/30 11:49:3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3月24日,星期六,相比往常的周末,位于郑州市金水路的沃尔玛购物广场显得更热闹了一些。广场前摆放的竹工艺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路过市民的注意。
原来,这个热闹的“集市”是由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赛扶团队联合郑州市金水路沃尔玛超市举办的一场竹工艺品展销会。
参加这次展销的竹产品来头可不小,它们就是第六届中国竹文化两项金奖得主———“清化竹器”,全部出自焦作市博爱县竹编艺人之手,价格也从几元到上千元不等。
当日,参展的竹筐、竹扇等产品被抢购一空。目睹这样的景象,博爱县林业局局长焦保国激动地说:“多亏了这些学生,让我们博爱县的竹产品走出了小山村,走进了咱郑州的大市场。”
昔日贵为贡品
后来逐渐没落
博爱县的“清化竹器”历史悠久,在明清时已被列为贡品。1914年,14件“清化竹器”曾漂洋过海赴美国旧金山参加万国博览会。2009年,“清化竹器”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化竹器”现在的传承现状如何呢?“以前,家家门前水,户户有竹林。”竹艺继承人、博爱金达扇业总经理刘栋梁说,“现在水少了,竹林的种植面积也萎缩了。”
调查还显示,在博爱县的60多个村庄中,仅有500多户人家还保留着“清化竹器”的制作工艺,竹编艺人的年收入甚至不足3000元。有些地方,这一行业已经绝迹。
据郑州航院赛扶团队队长苑博介绍,目前博爱县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制作一些竹筐、竹篮等生活用品。“以竹篮为例,编一个需要花费两三个小时,在市场上却只卖几元钱,利润很低。赚不到钱,干的人自然就少。”就这样,曾经辉煌一时的“清化竹器”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苑博这样描述“清化竹器”的生存现状。
而在谈及竹编技艺的传承时,苑博说:“竹编艺人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几乎没有年轻人。”
为“清化竹器”
找寻春天
就在这一传统产业发展陷入低谷的时候,郑州航院的大学生加入了帮扶“清化竹器”的队伍。2009年,郑州航院会计学院“清化竹器”“挑战杯”项目组开始帮扶。
2010年4月,赛扶团队接手帮扶。团队成员先后5次到博爱县,相继走访了许良镇、磨头镇等地的上百户竹编艺人家庭,对“清化竹器”的现状进行了解。
“产品只有承受住市场的考验才能生存”,了解状况后的赛扶团队制定了一套营销思路。苑博解释说:“我们的定位是中间人,通过开拓郑州市场,把商家和当地手工艺人对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固定的交流平台。”
在这一思路指引下,2010年5月,赛扶团队找到了博爱县最大的收购商朱攀登,将他的竹产品带到郑州万博小商品城试卖。这一试卖可不得了,在当年5、6两个月的试卖期内,朱攀登的竹产品总销量达987件,利润增加2000余元。尝到甜头的朱攀登强烈要求赛扶团队帮他拓宽销路。
在队员的帮助下,2010年10月,朱攀登的网店正式在淘宝网挂牌经营,现在他已经能够独立运行网店。而这一“实体销售加网店宣传”的经营模式,也在当地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清化竹器”的
市场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展销会现场,不断有市民一边细心翻看着竹器一边询问价格,其中一位姓曹的手工艺品批发商还当即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说要大宗批发这些竹产品。
展销会上,焦保国一直在和沃尔玛超市的负责人郭君亭商量着要筹办更大规模的展销会。
“这次你们带的东西还不够多,下次再多带一些来,让咱们郑州市民都知道‘清化竹器’这样的好东西。”郭君亭说,“我们还会继续支持这样的展销会,提供免费的场地、电源。”
虽然获得了外界的大力支持,焦保国还是认为“清化竹器”的市场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发展要靠‘公司加农户’。” 这句话焦保国说了很多次,“农户搞制造,公司做市场,这样东西才做得好,卖得出。”
作为竹器行业的企业家,刘栋梁很赞同“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思路。“市场变化得太快,生产的产品与市场脱节势必会被市场抛弃,竹编艺人拿不到钱,对竹器的重视自然也就降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反之就是良性循环。归根结底,还是要重视好市场。”
“竹器还应该做成工艺品,这样才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刘栋梁说,“前两年有一个广州老板花了2万元买了一个我做的竹扇,就和市场上10块钱一把的扇子一样大,但是用料好、工艺好,那老板当场就买下来了。”
可惜,这种情况并不常有。 (李虹波 )【原标题:大学生为“清化竹器”找春天】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原网资讯频道 201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