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绝活系列 霸王鞭
2012/6/21 11:51:48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缘起】霸王鞭!这个响亮的名字背后,有着怎样的传奇与绝活?
一根竹竿的霸王传奇
民间的智慧往往出人意料。一根普通的短竹竿,凿上孔,穿上铜钱,就成为舞蹈的道具。在未见到霸王鞭前,我丝毫没有想到,这个叫“鞭”的道具根本不是一根鞭子,它竟然是一截儿短短的竹竿。
关于霸王鞭的传说有三种,其中两种与西楚霸王项羽扯上了关系:
第一种称,楚汉相争时,项羽军队一路凯歌,所向披靡。每攻占一座城池,项羽便在马上挥鞭歌舞,舞之兴处,便令兵士折木为鞭,共同欢舞庆祝。其欢快的舞蹈场景,引起百姓纷纷效仿,逐渐由军营传入民间。这个传说经平顶山市叶县仙台镇董寨村的老艺人董花冈、董尚奇之口而流传下来。
第二种传说来自商丘睢县城郊乡汤庙村:项羽兵败自刎后,有位姜姓将军在护送项羽亡灵回归江东故土时,为怀念项羽,独创了一种舞蹈,由跟随项羽身边的28位将士组队,队前一人手捧军帽代表项羽,边挥鞭,边吟唱项羽自刎时的慷慨悲歌。后来其流传民间,成为祭祀活动中的表演。
第三种传说跟另一位霸王有关。这个霸王叫石勒,因不满西晋王朝的统治,率众反抗,建立赵国,史称后赵,石勒也被当地民众称为“霸王”。每次战斗胜利后,士卒手舞足蹈,举枪挥鞭舞之。这种即兴舞蹈形式由军营传入民间。
洗尽浮华叫“响杆”
同为霸王鞭,却有三种不同版本的传说,这从侧面说明,霸王鞭的来历,在民间有其想象的成分,真实性则不可考证。
而平顶山市叶县仙台镇董寨村,则更认可第一种传说。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也就是说,项羽的兵器是戟。显然,项羽舞蹈的鞭并非其兵器,所谓的霸王鞭,很可能是民间附会的产物。
在民间,霸王鞭还有“金钱棍”、“连厢棍”等另外的叫法。在有些地方,还有人把霸王鞭与花花棍混为一谈。
在董寨村,因为在舞蹈时它发出的哗啦啦的声音,村民们更愿意叫霸王鞭为“响杆”,这或许是其最本真的名字了。
叶县探访霸王鞭
雨后的董寨村一片泥泞。霸王鞭传人董海彬的家就在村子的中央,严谨雅致的楼式布局,显出主人富裕优越的光景。董海彬也是精明干练之人,落座略一寒暄,便拿出我们早想一睹的霸王鞭来。
这是一根长约70厘米的竹竿,粗细如横笛大小,中间错开掏出了六个透根洞,其中四长两短,每根洞用一根铁钉横穿两个铜钱,铜钱一大一小,仔细看,铜钱有“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字样。
董海彬说,所用的竹竿都是当地平常家用的竹竿,挑选时除了粗细有要求外,还要挑选那些皮厚孔小的,这样打出来的声音就比较响亮。而在其上面掏洞则是很细致的活儿,需要用小钢锯一点一点地锯,稍不留心,就可能锯坏,其中要求大洞在两端,小洞在两个大洞的中间,还要错开掏;钉钉子时也要特别小心,防止钉劈;而所选用的铜钱,则越薄声音越清脆。
拿起一根霸王鞭,试着摇一摇,响出哗哗的清脆悦耳声。但董海彬说,打鞭是有讲究的,它是根据河南曲剧的大起板,按照其节奏不停地敲打肩、肘、腋、手等部位。
杯扇翻飞无人续 旧舞还须谱新曲
【缘起】霸王鞭让人们想起历史,想起那个曾经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项羽、那个手舞之足蹈之的别样英雄,英雄虽已不在,百姓却以自己的方式留住了英雄气概。
抖鞭之间犹如神助
董海彬让我们试试看。首先要用右手的拇指、中指和食指捏好霸王鞭,无名指和小指辅助;他教了我们最简单的一套组合打法,这种打法按照乐谱中的“123,123,1234567”的节奏进行,每个音节敲打身体的一个部位,比如“1”敲打右肘,“2”敲打右肩,连贯起来,哗哗的响声不断变化,十分悦耳。
遗憾的是,记者一时半会儿很难记准各个音节的敲打部位,听起来不是那么好听。
而董海彬就不同,一根短短的霸王鞭如同粘在了他的身上和手上,不停地变换着花样,如魔术一般神奇。最令人惊叹的是他的抖鞭技术,在击打的间隙,利用手腕的力道,小幅度地快速抖动,铜钱的响声不间断地变换,犹如神助。
这是董海彬的绝活,现在能像他这样抖鞭的,已经绝无仅有了。董海彬十三四岁开始学习霸王鞭,如今已有50多年的光景,得到过董花岗、董尚奇的真传。
杯扇翻飞无人再会
但董海彬还有一样绝技不会,那就是耍盘子。
在霸王鞭的表演中,霸王鞭只是其中的一件道具,另外还有盘子、扇子、杯子等,盘子是用质硬且有重量的木材做成,直径20多厘米;而杯子就是家用的普通水杯;扇子则是一般的芭蕉扇或者折扇。
盘子与扇子表演时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表演者左手五指叉开托盘,右手拿扇。表演时盘中放着一个装满水的杯子,舞动时与扇子一起交错上下翻飞,而杯子中的水却丝毫不溅。“这个绝活没有人会了。”董海彬回忆,这是老艺人董增申的绝活,1959年他到省会进行汇演时,表演得上下翻飞却滴水不溅,赢得了满堂喝彩。可惜的是,这个绝活没能传下来。
他们现在所用的盘子是塑料做成的,里面也不再放杯子,而是由固定的水果一类的塑料模型来代替。在董海彬的屋子里,还放着两箱子戏装及不少高跷。这是1958年以前传统的霸王鞭表演用的行头。
鞭随舞起只待新曲
董海彬组织的表演队也有高跷表演,但已非当年的故事戏的传统面目。自1958年开始,霸王鞭的表演已从高跷上下来,走到地面的舞台上了。虽然他现在已恢复了高跷表演的形式,但故事戏的表演,已没有人会了。
高跷队的表演者如今四散打工去了。董海彬为了让我们一开眼界,组织了五六名妇女表演,还找了两个男人拉弦子、吹笙。
弦声起,两队走着圆圈,打鞭的打鞭,舞扇的舞扇,随着音乐,清脆的鞭声响彻小院子,引来村中不少人的围观。片刻,弦声大变,节奏紧张欢快起来,两队停止行走原地舞蹈,而董海彬走入他们中间,踏着有力欢快的节奏和步伐,将一根霸王鞭舞动得风生水起。现场的我们也被这欢快的气氛感染了。
这是他们新编的《庆丰收》,的确,那种欢快的节奏,也只有在农民丰收的季节才能如此淋漓尽致。
看着大人们表演,董海彬的孙子董朝阳并不感兴趣。古老艺术如何传承,是个难题。(原标题:民间绝活系列 霸王鞭)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东方今报 20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