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鞭是民间常见的歌舞表演形式,它似高跷又不是高跷、似舞蹈又带着别样味道的特别表现形式,随意、活泼、洒脱,非常具有感染力。图为平顶山市特色文化活动中的霸王鞭表演。
2007年10月25日至29日,旨在打造文化平顶山的平顶山市特色文化活动在该市鹰城广场举办。活动分特色文艺节目展演和特色文化产品展示两部分。
特色文艺节目展演的是从各县(市、区)挑选出来的有代表性、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文艺节目,如汝州市的曲子戏,舞钢市的鱼灯花社、轧琴,叶县的霸王鞭,宝丰县的魔术杂技、提线木偶,鲁山县的鼓儿词、高桩故事,郏县的铜器舞、盘鼓等。
特色文化产品展览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征集具有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和文化产品。活动期间,各县(市、区)统一搭建展棚,进行展览、展示、展销活动。活动的亮点之一,是开幕式上的重头戏——舞钢市袁门村古轧琴乐坊的农民艺人表演的轧琴《高山流水》,而民俗表演《霸王鞭》等更增加了活动的热闹气氛。
轧琴又名“轧筝”、“滚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个如今很鲜见的乐器,一个注定是平顶山“特色”的乐器,它有着怎样的命运轨迹?它又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
而霸王鞭这个戏曲上常用的词汇,在叶县又有着怎样不同的演绎?它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这些当然是“厚重河南”的视野之列,日前,记者赶赴平顶山进行了采访。
霸王鞭源于西楚霸王项羽?
提到霸王鞭,很多人也许并不陌生,2007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六,在郑州春节文化庙会上,叶县仙台镇董寨村霸王鞭舞蹈队,应郑州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的邀请,进行了演出。
演出期间,那种似高跷又不是高跷、似舞蹈又带着别样味道的特别表现形式,那种我舞故我在的随意、活泼、洒脱,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欢乐,感染了很多赶庙会的人,让他们大饱了眼福。
一种文化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那么叶县霸王鞭与别处又有着怎样的不同?2007年10月下旬,记者来到叶县仙台镇董寨村进行采访。
前往董寨村的路上,叶县文化旅游局董建立副局长向记者介绍了霸王鞭的一些基本情况。
霸王鞭是民间常见的歌舞表演形式,表演时,一手的手指上扣着绣有各种图案的方巾,另一手执鞭,也有双手各执一鞭的。舞时,以鞭击打或碰臂、腿、肩、腰、背、脚心、膝、胯、肘、手掌等部位或地面。两人以上舞蹈时,常常互相对敲,随着跳动的步伐,发出悦耳的响声。表演中还可演唱各地民歌,形式生动活泼。因此,霸王鞭又称“连厢棍”、“花棍”、“金钱棍”。
原始的霸王鞭因为是高跷上的舞蹈,所以腿上有走、跳(单脚和双脚)、单脚上四十五度陡坡等动作。上身的舞蹈动作除打鞭的和尚和托盘子的小旦有一些技巧性的舞蹈动作外,其他演员只是跟着扭。
有关霸王鞭的起源,在民间至少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说,秦末楚汉相争,项羽与刘邦击掌相约,先入咸阳者为王。后项羽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每攻下一城池,项羽王便站在马上,挥舞马鞭,高歌竞舞,舞至酣时,命士卒折木为鞭再舞,共同欢庆胜利。其歌舞的欢快之情,吸引和感染了当地的百姓,人们便纷纷仿效。结果这种欢庆胜利的即兴舞蹈形式,就由军营传播到民间,逐渐演变为一种传统舞蹈节目。因项羽自称西楚霸王,霸王鞭便由此得名。
另一种说法是,霸王鞭源于后赵石勒。说是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中的后赵王石勒,不满西晋王朝的压迫,率众反抗,百姓纷纷响应,石勒的势力不断壮大。此时,石勒立志称霸中原,他在打仗获胜后,兵将们的喜悦之情难以自抑,便自发地持枪械手舞足蹈起来,以表赵王称霸中原之意。这种舞蹈形式,流传到民间,一步步发展成了彩鞭形式,于是人民就将这种舞蹈称为“霸王鞭”。
还有一种说法是,相传宋时,有一地习武成风,无论年老年少,皆有练武爱好。其中有一老者,武艺高强,无人可敌,人称“霸王”。当时,无论官家还是商号,在运送金银财物时,都请他当保镖。老者善练鞭杆,鞭技出神入化,变化多端,功夫甚深。其鞭杆长约一米,既是驱赶牲口的工具,又是防敌自卫的武器。在他的带动下,善使鞭杆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鞭技逐渐派生出一种舞蹈形式。
“对于叶县人来说,更认可第一种说法,他们认为,叶县霸王鞭就是由西楚霸王项羽演化而来。”董建立说,“霸王鞭节奏明快、粗犷豪放,以喜庆欢乐为主调,虽然现在多以表现老百姓祥和快乐生活为主题,但其中还透着不可一世的霸气,加上霸王鞭道具的装饰色彩与演员的服装色彩均以大红和金黄为主色调,在明快的音乐伴奏下,使霸王鞭呈现出一种欢庆、热烈、祥和的基调。这也符合历史上项羽一路高歌猛进的情形。”
清代许多著作中,对霸王鞭都有记述。如毛奇龄的《西河词话》中记载:“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名连厢词者,带唱带演,以司唱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列坐唱词……此人至今谓之连厢,亦曰打连厢。”康熙年间李振声的《百戏竹枝词》中也记载有:“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
“霸王鞭有着固定的表演套路,如:‘走八字’、‘套葫芦’、‘龙摆尾’等程式。基本动作有‘戳鞭’,‘行进四磕鞭’、‘二踢蹦’、‘压鞭’、‘连八下’等。表演起来,男子刚劲有力,女子婀娜多姿,流光溢彩,诙谐幽默。同时,在鞭的击打下,可有意识地击到人体的部分穴位,因此,霸王鞭在当下是集舞蹈、说唱、健身于一体,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表演项目。”董建立副局长说。
叶县霸王鞭独具特色
“叶县的霸王鞭是民间高跷的发展,表演者手持鞭、盘、扇扮装不同角色,滑稽风趣,行步轻快,舞蹈跳跃,生动活泼,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霸王鞭的打法上千变万化,节奏鲜明,盘中的茶杯盛满水,耍起来翻个底朝天,杯不掉、水不洒,这种舞与杂耍的结合,幽默、诙谐、引人入胜。尤其在农闲、节日时,这种健康轻松活泼的表演给人以欢乐的享受,同时增加了节日的气氛,深受人民群众的热爱。”说到叶县霸王鞭,董建立副局长话音里也透出诸多自豪。
2007年10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仙台镇董寨村,在老艺人董海彬先生的家里,董海彬拿出他的霸王鞭让记者看,他告诉记者说:“我们这里的霸王鞭和别处是有些不同的,我们打霸王鞭的目的,就是让心里的高兴劲儿有地方释放,同时也带给看的人快乐。现在有一句歌词叫‘咱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那种现代打击乐下的激越情调是由生活在城市里的专业演员演绎的,咱不会那样唱,也没有那狂放的打击乐器,但咱农民打的不是乐器,咱打的是霸王鞭,拿霸王鞭打自己,打出自己欢快的心情。”在董寨村,人们又叫霸王鞭为“响杆”,“那是因为,舞蹈时鞭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而得名。”董寨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留善补充说。
董寨村村民很重视他们霸王鞭的正统地位,他们认为现在很多地方玩的就是花花棍,早不是霸王鞭了。对于有人把霸王鞭和花花棍混为一谈,他们很是不屑。在他们看来,霸王鞭短而且两头没有缨子,花花棍长但两头有缨子;霸王鞭原为高跷上的玩意儿,只打肩、肘、腋、手,不打腿和脚,而花花棍则是地下的玩意儿,腿脚都打;由于霸王鞭比花花棍短,耍起来灵活方便,所以打法上花样比较多,而且能打得很快。
据董建立介绍,叶县霸王鞭所用的道具有“鞭”、“盘”、“茶杯”、“扇子”。“鞭”用竹竿及铜钱制成,竹竿长70厘米,粗细如中国横笛,挖六个透根洞(四长两短)用二十个铜钱穿入洞中,相邻的两个洞左右错开,以便引起共鸣防止破裂;“盘”用质硬且有重量的木材做成,直径23厘米,盘高0.5厘米,并有突出的盘边;“茶杯”就是普通的家用茶杯。“扇”用的就是一般的芭蕉扇或折扇。
霸王鞭在叶县有一个明晰的发展历程:1958年以前,它还保留着原来的传统面目,隶属于故事戏,人员由老生、老旦、青衣、两个小旦、丑、和尚等七八人组成,一般戏曲化装,和尚穿黄马褂、鼻子上画白蝉,负责打鞭,一个小旦耍盘,所有人物均脚踩高跷。1958年后,随着形势的需要,去掉了高跷,走上了舞台,脱离了故事戏,发展成为一人耍盘,四五人打鞭的台上表演舞蹈,但形式仍很简单,没有组合程式,仅是跟着大起板的节奏各打各的。
1959年,为了迎接地区和省民间音乐舞蹈调演,叶县文化馆派人到董寨村挖掘整理,组合了几个简单的打法,将其向前推进了一步。当年在全省汇演时,老艺人董赠申(已故)的绝活轰动了省城。当时他耍盘,盘中的杯子里盛满了清水,舞时任意翻转,杯不掉水不洒,令人叫绝。
上个世纪80年代,董寨村能玩或者说还在玩的艺人就只有董海彬了,董海彬在打法上相当出色,并有新的发展,特别是他的抖鞭(或叫摇鞭)确有独到之处,但托盘技巧较差。后来,县文化局以董海彬为老师,培养了一批年轻艺人,内容上重新构思,以“庆丰收”为主题,主要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欢乐场面,组合所有动作,表演上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并融合了其他民间舞蹈的动作、步伐、画面,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你可别小看这一杆鞭,打起来并不容易,是很要些功夫哩。上个世纪50年代我开始学,当时为学这,练得手都磨破了。”董海彬说,“玩得好,高兴快乐的心情都从鞭里抖出来了,那种快乐能通过你的手传达到别人的心里,玩得不好,就成了花架子,软绵绵的不像那回事儿。”
说着,董海彬拿起霸王鞭在屋里耍起来,前后左右,耍哪儿哪儿响,那一刻,董海彬仿佛忘记了一切,手里心里,只有鞭,只有那份儿快乐。
看董海彬先生耍鞭,让我突然想起了霸王项羽,想当初,他一路所向披靡,那种欢快劲儿,也不过如此吧?
霸王鞭让人们想起历史,想起那个曾经力拔山兮的霸王项羽、那个手舞之足蹈之的别样英雄,英雄不在的时候,百姓以自己的方式留住了英雄气概。(原标题:平顶山民间文化之“霸王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