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立与发展

2012/6/27 9:51:04 点击数: 【字体: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创建的规模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它以大别山为中心,包括周围20余县,东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汉铁路,南濒长江,北带黄河,与湘鄂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互为犄角,同中央革命根据地南北呼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这块根据地从大革命失败后开始创建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年中,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红旗始终不倒。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造就了大批革命干部,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建和统一阶段(1927年7月—1930年6月)。在这一阶段,经过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发动黄(安)麻(城)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形成了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商(城)南起义,创建了红11军32师,形成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六(安)霍(邱)起义,创建了红11军33师,形成了皖西革命根据地。根据1930年2月中共中央的指示,三块根据地所辖的20余县统一,成立了中共鄂豫皖边特委;三支红军合编为红1军,全军2100余人,成立了前敌委员会和军部;6月成立了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红1军、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它“一面可以控制平汉铁路,一面可以截断长江交通,有直接威胁武汉进而与全国红色区域打成一片的前途”。
  
    巩固和发展阶段(1930年7月—1932年6月)。在这一阶段,中共中央六届三中全会后,于1930年10月18日指示,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划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在1930年10月至1931年3月的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红1军与从蕲黄广过来的红15军合编为红4军。第一次反“围剿”共歼敌1.3万余人,使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人口达200万。经过1931年3月至5月的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发展到4个师,近2万人;根据地扩大到东西长300多里,南北宽150余里,人口近250万。1931年初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成立了鄂豫皖中分局及鄂豫皖省委。1931年2月河南新集(今新县)的解放,并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1931年11月,红4军与10月成立的红25军合编为红4方面军,全军近3万人。从1931年10月至1932年6月,红4方面军根据敌人的兵力部署,主动出击,先后发动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四大战役,共歼敌6万人,其中成建制歼敌将近40个团,使敌人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计划彻底破产。
   
    经过四大战役的胜利,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主力红军发展到2个军6个师,还组建了4个独立师和少共国际团,总兵力达4.5万余人,各县独立团、游击队、赤卫军等地方武装发展到20万人以上。同时,根据地迅速扩大,东起舒城附近,南到黄麻、广济,西跨平汉铁路,北濒淮河,面积达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万,拥有黄安、商城、霍邱、英山、罗田5座县城,建立起26个县的革命政权。
  
    根据地在巩固和发展中,还进行了土地革命及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原标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立与发展)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