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中部打造农民工“就业名片”

2012/6/22 14:21:12 点击数: 【字体:

   
    在深圳,六成“的士”司机是湖南攸县人;
 
    在河南,“厨师之乡”长垣县有2.3万人在大江南北主厨掌勺;
       
    在四川,有600多万“川妹子”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家政服务市场上;
 
    ⋯⋯
  
    这些享誉全国的“名牌劳务”正发挥着示范效应,引导务工者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劳务品牌呼之欲出。
  
    “攸县的哥”行天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确,地域不同,人们谋生的手段往往千差万别。重庆农民靠一条扁担进城务工,被人亲切地称为“棒棒军”,以“山东好汉”冠名的保安队在全国广受欢迎。此外,如“川妹子”、“长垣厨师”等等,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省区近年来创出的一些知名劳务品牌已经在全国各地“叫响”。
  
    在中国的一些城市,有心人可以留意一下,打车时若听司机操一口湖南味的普通话,那就有90%的可能是攸县人。从东部沿海的广州、深圳、厦门,到中原腹地郑州、焦作,从大西北的乌鲁木齐、佳木斯,直至“世界屋脊”的拉萨,都活跃着攸县“的哥”的身影。
  
    历史上湖南的“厉害角色”层出不穷,而以这些攸县人为主导的“的士湘军”走出家门,以令人惊奇的方式演绎出的“的士打工族”神话,令人不能不对这个偏居大山深处却号称“全国的士第一县”的攸县及攸县人刮目相看。
  
    据统计数据显示:攸县现有人口76万,总劳动力39万,有13万人常年在外务工。这支劳务大军中,“的哥”大约有3.6万人。也就是说,攸县10个外出打工的人中,就有3个在开出租车。在广东出租车行业中,攸县“的哥”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圳有8600多辆“的士”,其中5000多辆归攸县人所有,广州1.6万辆“的士”,其中1/4强是攸县人在当老板。仅对广州而言,攸县“的哥”每年至少为广州出租车行业贡献10个亿。
  
    按每年人均净赚5万元计算,攸县“的哥”每年共带来15亿元的纯收入。据攸县有关部门统计,这些收入中的97%的资金回流攸县,其中至少有8亿多元在家乡投入再生产,兴办大小企业3700多家,每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县GDP的40%以上。
  
    攸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的士”大县。攸县“的哥”,甚至被人称为攸县“的哥现象”。
 
    “长垣厨师”美名扬

  
    源于商朝,始于春秋,成于盛唐,兴于北宋,盛于明清,辉煌于当代的烹调技艺和烹调人才之乡——河南省长垣县,两年前被中国烹饪协会正式发文命名为首个“中国厨师之乡”。
  
    在各个时期,都有源源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长垣厨师。他们先后在美、日、英、法、德、意、加、奥等国家从事厨师这一职业,一部分人还开办了中餐馆。据统计,中国驻外使馆所选派中餐厨师中有近三分之一是长垣人。他们将精湛的烹饪技术带到***,不仅为豫菜及中国菜的发扬光大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促进了外国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
  
    据介绍,长垣厨师之多居全国之首,明清以来从厨人数达30多万人,代代相传的“烹饪世家”比比皆是。长垣拥有餐饮企业800多家,20%的自然村为“厨师村”。长垣厨师烹技精湛兼容四方,适应性强,形成“以甜提鲜、以咸提香”自身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的体系和特点,创新研制出4000多种菜点,烹调技法50多种。为把长垣建成全国地域性“烹饪王国”名牌,长垣县抓住这一独特优势,努力做大做强烹饪产业。他们投资一个亿,成立“河南博大烹饪学院”,创办“豫菜科学研究所”,建立14.5万亩绿色基地,启动农业生态园,设立名师名厨基金并筹建美食节、厨乡博物馆,策划烹饪文化节等。有扎实的厨技支撑,有政府的大力推动,“长垣厨师”想不出名都不行。
  
    “川妹子”品牌俏全国

  
    2005年7月20日晚,从成都出发的L92次列车缓缓驶进北京西站。18岁的李娟和二十几名同伴身着漂亮的羌族服饰下了车。身后,是和她们一样显眼的几百名系着粉色围裙的“川妹子”品牌家政服务员,来到北京的兴奋与喜悦全写在了脸上。
  
    据四川省劳务办主任马绍兴介绍,“川妹子”名称特指全省劳务大军中从事家政、宾馆酒店、礼仪、营销等服务行业的女性劳务人员,“川妹子”品牌属公共资源,是全省社会共享标志。打造“川妹子”劳务品牌,就是要经过系统、严格的职业培训,培养一支具有中高级职业技能的“川妹子”劳务队伍。
  
    马绍兴告诉记者,打造“川妹子”劳务品牌是政府行为,是今年四川省劳务开发的重要工作。今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在省级农民工培训专项经费中列支160万元,用于集中培训4000名“川妹子”家政服务员,每培训输出1人,省财政都要补贴400元。
  
    “这批‘川妹子’全部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还有50多名有幼师、护理、计算机等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马绍兴介绍道。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批“川妹子”都是经过培训单位统一标准、统一教材,按照中级家政服务员的标准培训出来的,培训时间不少于30天。培训中,她们要经过烹饪、营养配餐、打扫卫生、超市购物、礼仪、家用电器的操作等多方知识训练。四川省为此专门成立了打造“川妹子”劳务品牌指导小组,确定了40个培训中标单位,要求中标单位实行“招生—培训—输出—维权服务—跟踪管理”一条龙服务,使培训出的“川妹子”就业稳定率在80%以上。
  
    劳务品牌是最好的“就业名片”

  
    近年来,诸如此类的“劳务品牌”层出不穷,如:本刊曾经报道过的家政服务品牌——陕西米脂婆姨;占据北京、天津、太原、郑州等主要市场,足迹遍布26个省、市、自治区的河南林州10万“建筑兵团”;靠一把小小的鞋刷走天下的专利 “擦鞋嫂”;遍布宁波的“霍邱车队”等等都是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打造之下,逐渐形成的有一定规模和名气的“劳务品牌”,而这些有名气的“劳务品牌”实际上就是农民们走出家园,扣响城市大门的一张张“就业名片”。
  
    许多年来,人们都把进城农民工视为“联系松散的土豆”。来到城市的农民工,为的是找到一份工作,来收获新的生活希望。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城市对农民工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固有的印象里。破旧的衣着、硕大的行囊,有时就成了农民工的身份标签。但同时,面对无数农民工相似的脸孔,城市里的许多用工单位,花费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却没有一条便捷的通道来找到他们急需的工种。“地处深山人不知”的尴尬造成了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农民工进城就业的艰难。而近年来许多当地政府和农民工自身所打造的这些“劳务品牌”,无疑给了农民工渴望建设城市、昂首迈向城市的自信和希望。
  
    南京时评作家单士兵认为,中部一些地区出现的“劳务品牌”,就是政府在为农民工打造的一张张极为光亮的“就业名片”。这样的“就业名片”,就是农民工和用工单位之间的一座便捷的桥梁,有着极大的良性效应。政府利用“有形的手” ,针对本地人文优势,通过培训,走专业化、集约化之路,培育出来的这些“劳务品牌”,将会给当地经济带来良性循环。
  
    许许多多“劳务品牌”的形成证明,只有地方政府真正重视劳务输出,为进城农民工素质能力的提高创建好的学习平台,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走出去的农民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有利位置。(原标题:中部打造农民工“就业名片”)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新浪网 2005-09-1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