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留住民族之根

2012/6/15 16:23:35 点击数: 【字体:

 
    3处世界文化遗产,18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开封、洛阳、安阳被列入“中国八大古都”,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9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6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达到372项。

  这一个个数字显示出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区和主要发祥地之一,是全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大省。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任光荣而艰巨。

  “在我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除了有形的文化遗址得到保护和开发,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河南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王雪云介绍说,“十一五”以来,河南省财政累计筹措6.3亿元,支持重点文物单位和大遗址抢救保护;累计筹措2398万元,支持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保护和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给予补助,推进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

  延续历史文脉 提升文化品位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近年来,洛阳市把大遗址保护同旧城改造、旅游发展、文化产业和民生改善有机结合起来,随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这一愿望正在变得更加真切,千年帝都再现历史风貌。

  记者日前来到正在建设的大遗址保护工程现场看到,工地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隋唐洛阳城历史上地位最显赫的建筑——明堂英姿初现,保护工程建筑为地上6层、高81.83米的圆形阁楼。

  据洛阳市文物局财务科科长刘润丽介绍,现存的明堂遗址是明堂的中心基址,对其保护采取跨空结构建筑方式对原建筑进行复建,在外观上清晰地再现唐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内部功能设置上,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展示隋唐文化。

  明堂遗址是大唐洛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一部分。该公园占地10.59公顷,位于城市中心区,是隋、唐、北宋洛阳城宫城的核心区域。主要包括唐代武则天时期的明堂和天堂,宋代太极殿建筑遗址以及隋、唐、宋三代廊坊殿址。公园预计于今年4月完工并对外开放。

  洛阳市文物局副局长余杰告诉记者,在隋唐城遗址保护工程中,实施了核心区的拆迁整治,搬迁市公交公司、印刷厂等26家企事业单位,动迁居民800余户,累计拆迁10余万平方米;整体搬迁洛玻集团,把九洲池和明堂、天堂遗址连为一个整体。“为此,市财政先后投资17.6亿元,其中投资4亿元,建成了占地2800亩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等。”

  受到保护的不只是隋唐洛阳城。洛阳是大遗址分布集中的文化片区,先后有13个王朝建都洛阳,具有4000多年建城史、1500多年建都史。在洛河沿岸和附近区域,分布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宜阳韩城遗址以及邙山陵墓群等7处大型遗址。

  “近年来,国家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洛阳众多的大遗址得以有效保护,城市的文化品位大幅提高,城市人文景观和遗址公园大量增加,从而也带动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业空前繁荣,服务业全面振兴。”余杰说。

  据他介绍,除了加快大遗址保护立法,洛阳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在洛阳新区空间战略规划研究中,明确提出城市建设要避让大遗址、保护大遗址、利用大遗址,让每一处大遗址都成为一座美丽的遗址公园。

  同时,为彻底解决大遗址保护资金瓶颈问题,洛阳市政府批准成立了由政府控股的文投集团,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展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新模式。把大遗址保护同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旅游发展和民生改善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推进大遗址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表示,洛阳近几年在大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对全国其他地方具有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

  河南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该省已统筹做好洛阳、安阳、郑州、开封等地的遗址保护和利用,探索大遗址保护机制。创造了远离老城建新城的“洛阳模式”和地下封存、地面标识展示的“殷墟模式”,建成了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和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成为提升城市品位、美化生活环境、促进区域发展的典范。

  变文物资源为产业优势

  近年来,除了地下的大遗址保护,河南省财政还重点支持维修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开封城墙外、商丘城墙、巩义康百万庄园、武陟嘉应观、新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旧址等100多处文物,同时,依托文物资源优势,培育和打造文物精品景区,全省已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达到200多处。

  记者日前来到开封时看到,环城公园里处处可见欢乐的人群。这边几位管乐爱好者在古城墙下演奏,那边几位老汉把碗口粗的陀螺抽得呼呼转,还有人把空竹抖得花样百出,走廊下10多张桌旁老人们牌战正酣……一位散步的老人说,天气好时,每天公园里的人都超过200人。

  住在附近的闫先生告诉记者,“城墙抢救修复后,市民能在环城公园古城墙下的广场上休闲娱乐,外地来的游客也增加了,周边的房子也升值了。”

  看城墙,知开封。环绕开封四周的古城墙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现存墙体是在清道光年间重筑的基础上留下的。开封城墙现高8米、宽5米、周长14.4公里,青砖结构,是国内第二大城垣,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封城墙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周璐介绍说,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城墙及其周边环境曾经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地段护坡夯土完全缺失,保护范围内各类建筑约30多万平方米,城墙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2007年,中央决定全面启动实施开封城墙抢救性保护工程。同年,财政部拨付首批补助开封城墙抢救性保护专项经费2000万元,2009年补助1600万元,2010年补助1000万元。”

  根据国家规定,分三期实施城墙抢救性保护工程,第一期修缮南城墙,第二期修缮西城墙及北城墙,第三期修缮东城墙,同时配合城墙本体修缮,进行周边环境整治及绿化工作,总投资约13亿。

  开封市财政局副局长高晓燕告诉记者,截至2011年底,各级财政先后投入5亿余元,对城墙本体进行修复,同时实施整治城墙周边环境,共修缮外墙体5400余米,内墙护坡2600余米,修建城墙绿地公园长度约占城墙全长的30%。

  开封市文物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行城墙南墙大南门以东至东南角段墙体修复及周边环境整治,西墙小西门以北至大梁门段墙体修复及内侧环境整治。“通过对城墙本体的修复及周边环境的整治,最终打造形成环城墙景观带,把文物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留下民族DNA

  在河南,除了有形的文化遗址得到保护和开发,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走进“汴京灯笼张”博物馆,精美别致的宋式宫灯、风姿绰约宛如仕女的圆角宫灯、立体景观汴京八景无骨花灯、造型逼真的千手千眼佛灯……200多盏彩灯流光溢彩,看得人兴趣盎然。

  据了解,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汴京灯笼张”为清末艺人张太全的绝技,目前已经传承到第七代。

  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丁卫卫告诉记者,每年国家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经费补贴一下发,工作人员就会第一时间将资金送到传承人手中。平时,还了解他们的传承境况,并鼓励每位传承人多授艺多带徒。

  此外,近年来,开封市对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盘鼓、汴绣等重点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并拍摄了专题片。2009年,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编成册,出版《汴梁印记》一书,使更多人能够了解非遗。同时,还开展了“非遗”普查、宣传演出、展示馆、研究基地建设等。

  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博介绍说,2009年以来,洛阳市共计投入186万元,主要用于“河洛大鼓”建立传习所、举办曲艺节、艺人演唱资料数字留存、举办培训班等;“洛阳宫灯”建立传习所、传承人补贴以及编纂非遗汇编等。

  据介绍,近年来,河南省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式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杨志钧窑”、“星航钧窑”、汴绣、浚县泥咕咕、汝瓷烧制技艺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省近50个生产性非遗保护项目2010年生产总值达20多亿元,有力地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

  不仅如此,为了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根据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情况,2011年首批命名了洛阳、登封、温县、浚县、滑县等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市县“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实验区”,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逐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从2008年开始,该省还创造性地组织开展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评选命名活动,并分别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较好地发挥了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

  据了解,基于河南大遗址保护方面的突出成绩,在“十二五”时期,国家文物局已将洛阳、郑州两个片区,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河南段三条线性遗产,巩义宋陵、信阳城阳城遗址等19处大遗址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项目。

  “不论物化的文物、遗址,还是非物质的民俗、技艺,都鲜活地见证了民族的发展与融合。中原经济区战略绘就了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奋斗目标,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进入文物保护领域,使文物资源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王雪云说。(原标题:留住民族之根)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财经报 2012-01-1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