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内乡县宝天曼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员特意给新农村周刊来信,反映家乡镇平县王岗乡厚碾盘村具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的乡土枣树品种——广洋大枣,正处于生死抉择的境地。
他疾呼,尽快出台措施,加大广洋大枣抢救、保护和开发力度,让这一名果重现辉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俗话说得好,七月十五花红枣。又有谚语,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来赶集。
时值农历六月,枣花开得正浓。记者走进王岗乡厚碾盘村,探寻广洋大枣兴衰史。
迎着阳光,一大片枣树林枝叶茂盛,闪着光的绿叶中,黄色花蕊随风摇曳,香气沁人心脾。
“足足有450亩地,种的全是广洋大枣。”该镇林业技术人员介绍,这些枣林,全部是去年新栽上的。
当下,是广洋大枣生死抉择期。“如品质改良成功,抑制住枣疯病的疯狂,这个历史品牌就会重现辉煌。”“否则,将继续衰败,直至走向灭亡。”该技术人员说。
“官爬岭”和“提装园铃”
有2000多年栽培史的广洋大枣的名号,早在明清就蜚声海内外。
历史记载,明清鼎盛时期,镇平、方城两县,“郁郁枣林山连山,方圆百里不见天”,“攀援十里不下树,步行一日不出林”。
广洋大枣,还造就了一个叫 “官爬岭”的地方。历史上,此地曾是大片枣园,林茂枝密,官员经过此处,官帽会被刮掉,只好爬着过岭,因此起名“官爬岭”。
清代,丰收年景镇平全县产干枣250万公斤左右,经包装后印上“提装园铃”商标,转销至广东省及东南亚、英法等各国。
“一日三个枣,终生不见老”。广洋大枣还曾被封为贡品,这并非偶然,而是实至名归。
广洋大枣(枣树)分布在镇平县、方城县,是一个优良的乡土经济林品种:
它是我国自然分布最靠南的干、鲜、加工兼用品种。
《镇平县志》记载,广洋大枣个头大、皮薄、核小、果肉厚、色泽艳红、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
运输后挤压变形的干枣,一旦出包,就立即恢复原状;干制的不易吸水返潮,久煮不烂。这些特点,是其他品种无法相比的。
因品质优良,1978年,广洋大枣被称为镇平县“三大宝”之一;1983年,被收入《中国名产录》,并在全国干枣评比中获得金奖。
枣疯病和“兴衰周期律”
“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这条形容王朝更替的“兴衰周期律”,用在广洋大枣这个树种上,再也恰当不过。
1958年大炼钢铁,伐薪烧炭,成片枣林被毁,大枣产量骤减。上世纪60年代,广洋大枣年收购量仅3.5万多公斤。
上世纪70年代有所回升。1985年,镇平县枣树发展到205万棵,年产干枣达100万公斤。
可树龄老化及枣疯病的疯狂肆虐,导致这种盛景很快成为历史。
镇平县枣区范围原来包括5个乡几十个行政村。现在,只有3个乡镇,不到10个行政村。
厚碾盘村在20世纪70年代有大片枣林。现在,除了新栽的,这里已无成片枣园。
镇平县枣园镇,以广洋大枣而得名。现在,全乡已很难再觅到广洋大枣枣树的踪影。
严重的病虫危害,让广洋大枣雪上加霜。
据调查,目前,广洋大枣枣树枣疯病平均发病率为30%,厚碾盘村则高达40%。枣疯病是枣树的癌症,如不加控制,照此推算,3~5年后,这里的枣树将消失殆尽。
广洋大枣这个经过2000多年自然进化、人工选育出来的枣中珍品,正在逐步走向衰败。这意味着,广洋大枣特有的遗传物质正在面临消失的危险。
三分之一和自生自灭
“枣是半年粮,不怕闹饥荒。”很多高龄老人回忆,灾荒年代,广洋大枣是农民的救命粮。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大枣收入占当地农民全部收入的1/3,有的甚至占到1/2。
广洋大枣(枣树)耐瘠薄、抗旱涝,是“上山下滩不与粮棉争地”的理想树种。
当地群众形象地说,“一亩园,十亩田”,“十棵枣树得保暖,百棵能得一万元”。村民李付成家有棵300多年的枣树,至今仍年产鲜枣150公斤左右。
“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广洋大枣却为什么走向衰败?
“忽视优良乡土树种,科技服务缺位。”陪同记者的林业技术人员总结。
现有的广洋大枣枣树,树龄大多在30年以上。由于保护意识不够,放任其自生自灭,群众靠天收,见不到经济效益,不愿意投工,甚至随意砍伐、毁树。
缺乏项目资金扶持和没有稳定的营销组织,也是广洋大枣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
基层供销社改革后,原来依靠供销社系统收购营销大枣的主渠道荡然无存。面对新的形势,枣农无所适从,销售受到严重影响。
重现生机和叫响品牌
珍稀的乡土树种资源,优良的经济林果品种,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重塑广洋大枣历史辉煌,重新叫响“广洋大枣”品牌,已刻不容缓。
摸清家底,编制规划。对现有枣树资源分布、品种类型、面积产量等进行全面清查,编制广洋大枣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建立种植基地,培育优质壮苗。优质品种苗木是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效益的保证。
建立县、乡、村、户4级科技服务网络,为广大枣农提供有效服务。及时预测预报,做好病虫防治,重点根治枣疯病。
开展科技攻关,将广洋大枣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列入科技攻关项目,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广洋大枣颓势和保护发展问题。
加强市场预测、信息收集和发布,建设分级、包装、贮藏、加工等市场配套设施。建立销售服务网络,用现代营销手段扩大销售。
落实和稳定林业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结合省长江防护林等工程,多渠道筹资,加快广洋大枣抢救、保护和开发步伐。
为挽救这一树种,镇平县已在厚碾盘村和石佛寺镇毕庄村分别新建450亩和250亩开发研究基地,以期带动广洋大枣规模化、产业化种植,使广洋大枣重现生机。(原标题:镇平广洋大枣兴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