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汴梁西瓜年年都会遭受冷遇,本报几乎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推出关于西瓜市场的新闻报道,也想尽了办法试图对西瓜的种植、销售、产业化运作等方面进行引导,但是收效甚微。看见街头备受冷落的西瓜摊,记者常常感到一种无能为力的悲哀。
西瓜经历过多年大浪淘沙的市场抉择,许多问题早已浮出水面。比如说,在种植方面,传统的种植模式不适应现代消费观念,迟早要被淘汰。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不能一说起改革不力,就责怪农民观念滞后。据记者了解,科学种植的观念在农村虽然不是深入人心,但许多人已经了解到改革种植模式的重要性。科学种植并不如有些人想象得那么容易,它不仅需要瓜农观念的彻底更新,更需要新的成熟的种植技术的及时普及。比如,由重茬引起的“抽棵死”现象是西瓜种植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顽疾,从栽上西瓜苗一直到西瓜成熟就没断过。好好的西瓜秧说死就死了,拿着防重茬的农药对着根浇都不行。据说要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惟一的办法就是把西瓜嫁接到葫芦秧或南瓜秧上,可是嫁接不仅麻烦,需要极其规范的操作,而且结出的西瓜时不时会出现外形像葫芦或南瓜的“畸形儿”。看来,嫁接也并非万全之策。此外,红蜘蛛、棉蛉虫等病虫害也年年肆虐,且无良方根治,这也成为开封西瓜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之一。
开封西瓜上市总是慢半拍的问题,本报对此报道了近20年。每年的新闻报道都在提问:开封西瓜为何总是慢半拍?可是,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症结究竟在哪里?怎么解决?是瓜农不想多挣钱吗?不是。开封的瓜农为何不想办法使西瓜早些上市呢?在开封县西来集西瓜市场,记者见到一位姓张的瓜农,他告诉记者,种早瓜风险也很大。前些年,他们村的一些人也种过早瓜,采用的是烧火炕等土法育苗,一来时间把握不好,二来火候的要求也相当严格,弄不好一炕瓜苗全冻死了, “比伺候孙子还难”,后来就慢慢地没人种了。记者问他为什么不采用大棚种植和培育早瓜时,他说,一个大棚就得五六千元,一亩地得两个大棚,投资太大 主要还是不懂技术,怕弄不好赔了。记者问他对现在的科技普及力度满意不满意时,他毫不犹豫地摇摇头说:“差得远。”
记者在此着重提出这些,并无兴师问罪的意思,只是想要大家知道,汴梁西瓜的产业化进程不仅需要瓜农转变观念,事实上,开封每一个市民、每一个领导都应该设身处地地为瓜农们着想,而不是一味地苛责。只有大家都积极地献计献策,才能真正为汴梁西瓜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陈慧)(原标题:汴梁西瓜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