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门峡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本地实际,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果、烟、菌、牧等特色农业,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特色农业富民增收的新路子,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关注‘现代特色农业’系列报道”,对我市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取得的成绩进行盘点,敬请关注。
最近,市民石女士要去昆明为多年没见面的大姐过70岁寿辰,她让儿女们准备了“长”着“生日快乐”、“福禄寿喜”字样的三门峡苹果,还准备了灵宝大枣、卢氏黑木耳等三门峡特产作为礼品。她说,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吃的都不缺,但带上这些三门峡独有的特色农产品在亲戚面前感觉很有面子。
三门峡“五山四陵一分川”,山多地少,十年九旱,不利于粮食等浅根系作物的生长,但发展特色农业很有优势,是苹果、大枣等果品的最佳适生区,长江以北最好的烟叶生产区。近年来,我市立足实际,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以果品产业为龙头,以烟叶、食用菌等优势产业为支撑,以畜牧、林业、中药材、桑蚕、茶叶等为补充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市特色农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89.5%。
果品产业龙头地位突显,形成全产业链。2005年以来,我市通过政府引导、示范带动、项目补贴等措施,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建成不同类型的优质苹果基地140万亩,同时高度重视苹果质量安全,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达到70万亩、出口苹果基地达到100万亩,灵宝市、陕县顺利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级出口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有5个果园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标准果园”。目前,全市拥有果树面积230万亩,农村人口人均1.5亩,其中苹果面积占水果总面积的61%。2011年,全市水果总产量18.6亿公斤,其中苹果产量14.5亿公斤;水果产值48.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4.7%,全市果农人均水果收入5073元。2012年预计果品总产量将达20.77亿公斤,比去年增产2.22亿公斤,增幅达12%,截至目前已销售80%以上。随着果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与之相辅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逐步形成“果品基地—浓缩果汁—果汁饮料—果酱—果胶—果渣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全市规模以上果品加工企业20家,果制品综合生产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其中浓缩果汁年产能40万吨,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生产能力的1/6左右。果品加工产品发展到浓缩果汁、果酱、果酒、果醋、果丁、果饮、果胶、罐头等八大类50多个品种。
食用菌产业稳步壮大并注重充分利用资源。苹果全身都是宝,就连修剪果树剪下的树枝也被三门峡人用作生产香菇的袋料,生产出的香菇外形美观、品质优良,在市场上很受欢迎。2011年,“灵宝香菇”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2年,全市食用菌栽培规模1.4亿袋,总产量21万吨,产值8亿元。2012年9月14日,三门峡食用菌产地价格进入农业部全国农产品价格信息发布平台。
蔬菜、中药材、水产、茶和蚕等产业稳步发展与其他特色产业相得益彰。2012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9万亩,预计总产量达到9亿公斤,总产量比去年增长6%,总产值达到8亿元,其中“万元棚”数量达到11000个。全市中药材面积达到24.8万亩,预计总产5630万公斤。全市水产养殖面积4.65万亩,水产品产量1600万公斤。实施了《茶树北移驯化栽培技术及品种适应性研究》项目,目前茶园种植面积已达到2.0606万亩。建立高效丰产示范桑园2000亩,组织实施“桑—蚕—菌—沼”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市桑园面积2.35万亩,养蚕6800张,产鲜茧33.8万公斤。
有特色,还要有特色优势。近年来,我市注重特色农业品牌打造,主打特色牌、生态牌、质量牌,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总量达到120个;拥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三门峡苹果、灵宝大枣、卢氏黑木耳、卢氏鸡绿壳蛋等一批名优产品地域特色鲜明、口感风味独特,成为三门峡的特色名片。“灵宝苹果”荣获德国“柏林农业博览会名牌农产品金奖”、“中国农产品价值百强”等称号,品牌价值40多亿元;“二仙坡苹果”在全省率先通过了欧盟良好农业GAP国际认证,远销欧盟和西亚等国。(原标题:三门峡:以特制胜强“三农” 关注“现代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