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隶属河南省许昌市,总面积87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9.6万亩,总人口63万,其中农业人口52万人,辖7乡5镇,382个行政村。位于华中亚热带纬线北部地带与华北温带纬线地带的气候过渡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38h,平均气温14.3℃,全年≥0℃积温为5268.4℃,无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是我国典型的南方气候型和北方气候型的过渡地区,为南北花卉引种、驯化的理想基地。
近年来,鄢陵紧紧抓住全国上下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林业六大工程的有利时机,把发展苗木花卉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举措来抓,苗木花卉业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领域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张,原有千家万户分散经验的种植模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更难以实现集约化、标准化种植,已不能适应市场对苗木花卉发展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完善规划,明确政策,采取措施,提升档次,加快发展,把苗木花卉产业做大做强,变传统区位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
一、鄢陵苗木花卉业发展情况
1、历史渊源:
鄢陵花卉栽培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唐代(618—907年)就开始了大型综合园林植物栽培,1985年县城西街尚有遗址可考。北宋(960—1127年)时期建都汴京,置鄢陵为京都直辖县。这期间,韩琦、苏轼、黄庭坚、朱熹等名人墨客都曾到过鄢陵,写出过《蜡梅》、《戏咏蜡梅》、《小桧》等许多赞美鄢陵花卉的诗篇,使鄢陵花卉名扬天下。再加上朝野上下辟园建圃和京都人养花之风盛行,这都为花卉的生产和流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市场,促进了鄢陵花卉生产的发展。明代(1368—1640年),鄢陵一是保持了南北水陆交通枢纽的地利;二是自永乐以后,人口增速加快,农桑、花卉生产迅速复苏;三是读书之风日盛,仕子进士及第者连科不绝,鄢陵籍官吏遍布朝野,在地方为官者更是不计其数,有“朱明天下鄢半朝”的说法。这些官绅本人或家属,大都在鄢陵置田辟园,并且源源不断地从各地移回奇花异草,极大地丰富了鄢陵的花木资源。中小地主竞相仿效,大户辟大园,小户建中园,构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方圆数十里的规模宏大的花卉栽培区域,专门从事花卉苗木生产和销售的花圃应运而生,时人称鄢陵为“花都”。清代(1645—1911年),鄢陵花卉虽经“兵乱之际,花园无主,士人皆摧折为薪”(顺治《鄢陵县志》),但很快得以恢复。一些明末遗老入清不仕,纷纷隐居乡间,莳花种竹,花农们也重开旧业,大办花圃。因而花卉生产很快恢复到明代水平,盆景造型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花卉行销国内各大都市,有的花农被召入皇家御园当花师,鄢陵名声大震,时有“花县”之称。
2、现代发展历程:
1959年,原北京林学院城市及居民绿化系派遣104名师生,在二梅专家陈俊愉教授带领下,来到鄢陵县姚家花园村一带实习。他们把现代农业科学与鄢陵实际相结合,对鄢陵苗木花卉的发展进行了科学总结,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1984年,根据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鄢陵县政府又及时召开了花卉生产工作会议,鼓励花农解放思想,加快发展。1996年,鄢陵县提出了“依花富县、以花名县”的发展战略,制定了用地、税收、投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政府引导、干部示范,促进了花木业的快速发展。以成立“鄢陵县花卉办公室”为标志,鄢陵花卉生产进入了一个县委、县政府强力引导的发展阶段。1997年7月《农民日报》头版头题发表《江北花卉数鄢陵》的报道后,极大地提高了鄢陵花卉在全国的知名度。2000年9月,鄢陵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做出了建设311国道花卉长廊的重要决策,短短一年多时间,311国道花卉长廊两侧就入驻花木企业162家,吸引社会投资2亿多元,3.4万农户参与建设,形成了社会各界竞相发展花木生产的可喜局面。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李长春、回良玉等先后到鄢陵视察,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3、目前现状:
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鄢陵苗木花卉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已建成311国道18公里长的花卉长廊,初步形成了标准化、系列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花木面积已达到58万亩,形成了以大叶女贞、脱毒樱花、红叶石楠、美国红栌、大叶丝棉木、北海道黄杨、金枝白蜡、常青白蜡、玉兰等为主的绿化苗木;以蜡梅、火棘、蝴蝶兰、仙客来、羽衣甘蓝、瓜叶菊、万寿菊、一串红等为主的盆花盆景;以康乃馨、唐菖蒲、百合、非洲菊、蜡梅、绛桃、碧桃、红梅等为主的鲜花切花;以地被石竹、马蹄金、本特4号、本特8号等为主的草皮草毯等四大系列,630多个种,2400多个品种。拥有各类花木企业781家,专业户、重点户1.2万户,从业人员22万人,花木亩均效益8000元以上,年产值33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苗木花卉生产和销售集散地,先后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中国花木之乡”和“中国蜡梅文化之乡”,鄢陵县成为名副其实的“ 中国花木第一县”。
自2000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9届中原苗木花卉交易博览会,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单位和苗木花卉企业前来参会参展,2009年举办的第九届花博会,吸引海内外200多位客商参与,签约项目162个,总投资达221.1亿元。2003年,开通了鄢陵县花木交易信息中心,建立了花木信息中心数据库,收录了全县主导花木品种、规格、单价、生产量、联系方式等详细资料及国内其他花木供应商的大量相关资料,组建了200多名常年活跃在县内外的信息调查员队伍,每天向信息中心传递最新的花木行情信息,设立了供应信息、求购信息、植物医生、业界动态、植物检疫、车辆配送等信息服务站,让花农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花木交易。目前,该中心已发展会员近2万名,其中高级会员492名,中级会员1700多名,初级会员3800多名,农户会员(免费)1.7万户。2004年以来,信息中心已登录鄢陵花木主导品种 1300多个,发布技术文章600多篇,业内动态401条,供求信息5807条,网站访问量92万余人次,通过信息中心达成花木交易1900余项,直接成交额4000万元,实现网上销售1.6亿元。
二、苗木花卉业产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分散经营苗木花卉的农户生产中存在盲目性。
我县苗木花卉业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近几年来,苗木花卉面积平均每年新增8万余亩,但前几年发展的苗木花卉老基地属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成规模的苗木花卉企业比重较低。由于农户往往缺乏对市场、信息的研究,往往是“跟风”式的发展,导致生产的盲目性。再者,由于前几年苗木花卉市场销售形势好,社会上大量游资涌入,不考虑产品适销对路,盲目发展,2009年后苗木花卉销售市场出现下滑,游资急于脱身,将苗木花卉低价、甚至亏本出售,对市场形成冲击,导致行业利润急剧下降,苗木花卉企业举步维艰。
2、苗木花卉产品的结构性过剩。
2000年前后,随着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全国各地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业。建园(圃)初始阶段,需求大量不同规格的苗木,苗木花卉市场呈现生产销售两旺,花农生产出的苗木供不应求,经济效益远远高于种植农作物。目前全国各地苗木花卉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建立园(圃)对种苗的需求量明显减小,加之各地绿化对苗木要求大规格,早见绿化效果,导致大量生产的小规格的苗木相对过剩,销路不畅;另一方面,市场急需6—8公分以上的大规格的绿化苗木,我们本地能够提供的货源有限,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单个企业生产规模小、经营水平低、管理粗放,市场竞争力不强。
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花木经营企业、专业大户,因土地流转不到位,难以集中土地,形成规模发展优势,加上花木企业周转资金困难等一系列原因,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及龙头带动能力的发挥。
4、品牌产品资源优势不突出。
鄢陵县作为花卉大县,素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称,但缺少真正成规模、上档次蜡梅基因库、蜡梅园和蜡梅基地。
三、建议和对策
1、建议由政府协调金融部门帮助花木企业、育苗专业大户解决培育高规格大苗所需周转资金,鼓励企业、集团、育苗专业大户从分散农户手中收购小苗,进一步培育大苗,切实解决一般花农小苗多、卖苗难的问题。
2、加强政府引导,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分散农户的育苗地集中到花木企业、集团、育苗专业大户手中,培育花木龙头企业,为苗木花卉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3、积极调整苗木花卉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扩大名贵花木品种和鲜切花面积,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品牌产品资源基地,一方面搞好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保护好当地的种质资源,避免优质种质资源不合理的外流。
4、进一步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植中介组织,促进花木经纪人和花商队伍健康发展,完善花木综合交易市场。切实抓好科研投入,科技宣传、培训、指导工作,普及科技知识,搞好技术服务,提高花农经营管理水平。(鄢陵县林业局王会勤 陈雷 曹伟豪)(原标题:鄢陵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