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特产 >> 浏览相关信息

鄢陵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3/9/2 17:08:17 点击数: 【字体:


    鄢陵隶属河南省许昌市,总面积87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9.6万亩,总人口63万,其中农业人口52万人,辖7乡5镇,382个行政村。位于华中亚热带纬线北部地带与华北温带纬线地带的气候过渡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38h,平均气温14.3℃,全年≥0℃积温为5268.4℃,无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是我国典型的南方气候型和北方气候型的过渡地区,为南北花卉引种、驯化的理想基地。

    近年来,鄢陵紧紧抓住全国上下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林业六大工程的有利时机,把发展苗木花卉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举措来抓,苗木花卉业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领域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张,原有千家万户分散经验的种植模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更难以实现集约化、标准化种植,已不能适应市场对苗木花卉发展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完善规划,明确政策,采取措施,提升档次,加快发展,把苗木花卉产业做大做强,变传统区位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

    一、鄢陵苗木花卉业发展情况

    1、历史渊源:

    鄢陵花卉栽培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唐代(618—907年)就开始了大型综合园林植物栽培,1985年县城西街尚有遗址可考。北宋(960—1127年)时期建都汴京,置鄢陵为京都直辖县。这期间,韩琦、苏轼、黄庭坚、朱熹等名人墨客都曾到过鄢陵,写出过《蜡梅》、《戏咏蜡梅》、《小桧》等许多赞美鄢陵花卉的诗篇,使鄢陵花卉名扬天下。再加上朝野上下辟园建圃和京都人养花之风盛行,这都为花卉的生产和流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市场,促进了鄢陵花卉生产的发展。明代(1368—1640年),鄢陵一是保持了南北水陆交通枢纽的地利;二是自永乐以后,人口增速加快,农桑、花卉生产迅速复苏;三是读书之风日盛,仕子进士及第者连科不绝,鄢陵籍官吏遍布朝野,在地方为官者更是不计其数,有“朱明天下鄢半朝”的说法。这些官绅本人或家属,大都在鄢陵置田辟园,并且源源不断地从各地移回奇花异草,极大地丰富了鄢陵的花木资源。中小地主竞相仿效,大户辟大园,小户建中园,构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方圆数十里的规模宏大的花卉栽培区域,专门从事花卉苗木生产和销售的花圃应运而生,时人称鄢陵为“花都”。清代(1645—1911年),鄢陵花卉虽经“兵乱之际,花园无主,士人皆摧折为薪”(顺治《鄢陵县志》),但很快得以恢复。一些明末遗老入清不仕,纷纷隐居乡间,莳花种竹,花农们也重开旧业,大办花圃。因而花卉生产很快恢复到明代水平,盆景造型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花卉行销国内各大都市,有的花农被召入皇家御园当花师,鄢陵名声大震,时有“花县”之称。

    2、现代发展历程:

    1959年,原北京林学院城市及居民绿化系派遣104名师生,在二梅专家陈俊愉教授带领下,来到鄢陵县姚家花园村一带实习。他们把现代农业科学与鄢陵实际相结合,对鄢陵苗木花卉的发展进行了科学总结,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1984年,根据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鄢陵县政府又及时召开了花卉生产工作会议,鼓励花农解放思想,加快发展。1996年,鄢陵县提出了“依花富县、以花名县”的发展战略,制定了用地、税收、投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政府引导、干部示范,促进了花木业的快速发展。以成立“鄢陵县花卉办公室”为标志,鄢陵花卉生产进入了一个县委、县政府强力引导的发展阶段。1997年7月《农民日报》头版头题发表《江北花卉数鄢陵》的报道后,极大地提高了鄢陵花卉在全国的知名度。2000年9月,鄢陵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做出了建设311国道花卉长廊的重要决策,短短一年多时间,311国道花卉长廊两侧就入驻花木企业162家,吸引社会投资2亿多元,3.4万农户参与建设,形成了社会各界竞相发展花木生产的可喜局面。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李长春、回良玉等先后到鄢陵视察,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3、目前现状:

    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鄢陵苗木花卉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已建成311国道18公里长的花卉长廊,初步形成了标准化、系列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花木面积已达到58万亩,形成了以大叶女贞、脱毒樱花、红叶石楠、美国红栌、大叶丝棉木、北海道黄杨、金枝白蜡、常青白蜡、玉兰等为主的绿化苗木;以蜡梅、火棘、蝴蝶兰、仙客来、羽衣甘蓝、瓜叶菊、万寿菊、一串红等为主的盆花盆景;以康乃馨、唐菖蒲、百合、非洲菊、蜡梅、绛桃、碧桃、红梅等为主的鲜花切花;以地被石竹、马蹄金、本特4号、本特8号等为主的草皮草毯等四大系列,630多个种,2400多个品种。拥有各类花木企业781家,专业户、重点户1.2万户,从业人员22万人,花木亩均效益8000元以上,年产值33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苗木花卉生产和销售集散地,先后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中国花木之乡”和“中国蜡梅文化之乡”,鄢陵县成为名副其实的“ 中国花木第一县”。

    自2000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9届中原苗木花卉交易博览会,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单位和苗木花卉企业前来参会参展,2009年举办的第九届花博会,吸引海内外200多位客商参与,签约项目162个,总投资达221.1亿元。2003年,开通了鄢陵县花木交易信息中心,建立了花木信息中心数据库,收录了全县主导花木品种、规格、单价、生产量、联系方式等详细资料及国内其他花木供应商的大量相关资料,组建了200多名常年活跃在县内外的信息调查员队伍,每天向信息中心传递最新的花木行情信息,设立了供应信息、求购信息、植物医生、业界动态、植物检疫、车辆配送等信息服务站,让花农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花木交易。目前,该中心已发展会员近2万名,其中高级会员492名,中级会员1700多名,初级会员3800多名,农户会员(免费)1.7万户。2004年以来,信息中心已登录鄢陵花木主导品种 1300多个,发布技术文章600多篇,业内动态401条,供求信息5807条,网站访问量92万余人次,通过信息中心达成花木交易1900余项,直接成交额4000万元,实现网上销售1.6亿元。

    二、苗木花卉业产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分散经营苗木花卉的农户生产中存在盲目性。

    我县苗木花卉业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近几年来,苗木花卉面积平均每年新增8万余亩,但前几年发展的苗木花卉老基地属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成规模的苗木花卉企业比重较低。由于农户往往缺乏对市场、信息的研究,往往是“跟风”式的发展,导致生产的盲目性。再者,由于前几年苗木花卉市场销售形势好,社会上大量游资涌入,不考虑产品适销对路,盲目发展,2009年后苗木花卉销售市场出现下滑,游资急于脱身,将苗木花卉低价、甚至亏本出售,对市场形成冲击,导致行业利润急剧下降,苗木花卉企业举步维艰。

    2、苗木花卉产品的结构性过剩。

    2000年前后,随着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全国各地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业。建园(圃)初始阶段,需求大量不同规格的苗木,苗木花卉市场呈现生产销售两旺,花农生产出的苗木供不应求,经济效益远远高于种植农作物。目前全国各地苗木花卉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建立园(圃)对种苗的需求量明显减小,加之各地绿化对苗木要求大规格,早见绿化效果,导致大量生产的小规格的苗木相对过剩,销路不畅;另一方面,市场急需6—8公分以上的大规格的绿化苗木,我们本地能够提供的货源有限,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单个企业生产规模小、经营水平低、管理粗放,市场竞争力不强。

    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花木经营企业、专业大户,因土地流转不到位,难以集中土地,形成规模发展优势,加上花木企业周转资金困难等一系列原因,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及龙头带动能力的发挥。

    4、品牌产品资源优势不突出。

    鄢陵县作为花卉大县,素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称,但缺少真正成规模、上档次蜡梅基因库、蜡梅园和蜡梅基地。

    三、建议和对策

    1、建议由政府协调金融部门帮助花木企业、育苗专业大户解决培育高规格大苗所需周转资金,鼓励企业、集团、育苗专业大户从分散农户手中收购小苗,进一步培育大苗,切实解决一般花农小苗多、卖苗难的问题。

    2、加强政府引导,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分散农户的育苗地集中到花木企业、集团、育苗专业大户手中,培育花木龙头企业,为苗木花卉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3、积极调整苗木花卉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扩大名贵花木品种和鲜切花面积,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品牌产品资源基地,一方面搞好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保护好当地的种质资源,避免优质种质资源不合理的外流。

    4、进一步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植中介组织,促进花木经纪人和花商队伍健康发展,完善花木综合交易市场。切实抓好科研投入,科技宣传、培训、指导工作,普及科技知识,搞好技术服务,提高花农经营管理水平。(鄢陵县林业局王会勤  陈雷  曹伟豪)(原标题:鄢陵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河南省林业技术推广站(2011-03-0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