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李应贤,高级农艺师,洛宁县果树研究所所长,曾先后获得“河南省劳动模范”、“双拥先进个人”、“爱心助学先进个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个人”和“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培育的“金珠果”沙梨,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全国果业优秀产品”。
提起洛宁,许多人知道这是一个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却不知道这是一个水果生产大县,该县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已达23.5万亩,年总产量2.6亿公斤,年产值6亿元,特色水果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提起洛宁的水果,除了获35项奖的“上戈”苹果,还有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金珠果”沙梨,这种沙梨远销俄罗斯、加拿大等12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有谁知道这种畅销海内外的“金珠果”沙梨是一位农民林果专家培育出来的,他就是李应贤。
李应贤1976年参军,1982年退伍回家时,全家八口人住着一孔没有通电的土窑洞,父母双卧病榻,他家是全村最贫困的家庭之一。
面对贫困,看到家乡很多人通过种植苹果等水果走上致富路,李应贤决定把目标锁定在改良野生沙梨、培育出新的优质沙梨品种上。
一个普通农民进行林果新品种的培育工作,李应贤面临着知识、技术、资金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困难。他首先承包了25亩土地,上山刨回来几百棵野生沙梨树苗栽到了地里。
两年后,重新嫁接过的几十种沙梨树陆续结出了果实。李应贤逐棵树品尝,竟没有一种好吃的。为查找失败的原因,李应贤一面通过电话和书信向他认识的林果专家求救,一方面躲进窑洞
夜以继日地到书本中寻找答案。次年,他换了一种砧穗组合方式,谁知到了秋天,他将成熟的果实拿到省农科院一化验,各项主要指标均不理想。
这次失败后,李应贤已债台高筑。但李应贤并不气馁,他背了一兜干粮,跑到陕西找到了著名林果专家杜澍教授。杜教授被这位农民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感动了,建议他采用同砧异穗、异砧穗的方法重新试验。
李应贤通过探寻资源、嫁接授粉、对照分析等一系列研究。1998年11月,一个平均果重125克,风味酸甜适口,保健功效进一步增强的沙梨新品种诞生了。当年,该品种通过了河南省科委组织的省级成果鉴定。
1999年11月,河南省科委组织专家团对李应贤培育的沙梨进行了现场鉴定。因其果色黄如金,形美如珠,被与会专家定名为“金珠果”。随后,该成果荣获河南省政府“科技发明金牌奖”和“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6年“金珠果”沙梨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2007年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全国果业优秀产品”。
带着致富的梦,李应贤边学习,边考察,边试验,培育出了优质沙梨新品种“金珠果”,他也从农民成为了一名高级农艺师,十多年来,他还免费给山区5万多名农民进行果树技术培训,帮助1万多名山区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本报记者黄红立通讯员易剑波)(原标题:普通农民成了“沙梨王”)